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价值及实践功能

2015-01-23 01:45李晓辉李东
人民论坛 2014年36期
关键词:理论内涵理论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李晓辉 李东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24个字表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更凝练、更具体、更易让人理解,这是新时期党在文化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和战略任务,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有关内容对科学认识这一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有助于促进和推动这一理论在实践层面展开。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理论创新 理论内涵 实践功能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以24个字表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要求。“三个倡导”既继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也汲取了世界人民优秀文化成果;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共性,又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个性;既坚守国家、社会的目标,又张扬了人的主体性。“三个倡导”体现了我党放眼未来的政治智慧和高度的理论自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概述

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唯物史观的理论检验和实践历练中克服了以往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和遮蔽性,代之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的建设理念,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层面的发展理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层面的修养理念,“三个倡导”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核心价值追求,是执政为民理念的进一步升华。

从国家层面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百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首要追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这八个字指明了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使得当今世界人民的价值追求与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形成了最佳衔接,是党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最佳体现。

从社会层面看,新中国成立以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始终是党奉行的核心价值理念,这八个字保证了国家的富强、和谐,也保障了个人的敬业、诚信。马克思主义的目标是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党一直以来坚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和依法治国的理念,最终的目标都是要为人民服务,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从个人层面看,每一个人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基本主体,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在道德准则上对每个人的规定,是公民最基本道德规范的要求。这八个字要求每一位公民热爱国家、热爱岗位、热爱家庭,只有这样在处理人际关系的過程中才能做到友善待人,分别从爱党爱国、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各方面对公民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新时期道德规范的完美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社会本质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要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这就要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充分照顾各个社会阶层的利益,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当代中国治国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治国理念的创新,体现在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上的逐步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之后,进一步深化了我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的进一步升华。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始终坚持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相结合,走出了一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之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不同的侧面反映着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蕴含着社会主义社会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基本取向。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三型政党”,这是对新形势下党建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提出的新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整合了古今中外社会文化发展的优秀成果,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的进一步升华,反映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颖而又与时俱进的内容,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个人层面既相互区别,又各有侧重,可谓高度提炼概括,凝聚全党智慧,将为化解国内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提供强大的思想支持,有利于提高我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治国方略的新建设、新发展。在我国远古时期的法律萌芽阶段,在成文法颁布之前,从功能的角度而言,“礼”和“刑”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统治者通过这两种制度手段达到社会有序之目的。直到清末法律与道德才真正从“礼”和“刑”的交错中分离出来才有了独立的“身份”成为现代意义的法律与道德。①究竟是依靠法制还是人治来治理国家,是衡量国家政治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以德治国”概念的提出,既反映出人们对于当下社会公德缺失的担忧,又彰显出社会对于今后树立良好道德的企盼。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个层次的排列,又为我们勾勒出“四位一体,全面施教”的具体路径。可以说,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就是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和重要支撑。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容,准确有效地传递给外部世界,让更多的人认识、理解,达成共识,“三个倡导”就很容易让人们理解和接受。每一个民族和国家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气质,都有其自己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因此,要以包容性来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球性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弘扬了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和借鉴了世界先进文化成果,能够在思考和处理人与国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等问题上的智慧为其他民族和国家所借鉴。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得到认同,也要在世界范围内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向世界各国人民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涵的“和谐发展”、“社会准则”和“行为导向”的理念,充分展示中国人民同全球各国人民共同努力建设一个和平、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美好愿望。这既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也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社会主义制度在本质上优于资本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任何社会的核心价值观都是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反映且以统治阶级的思想为理论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灵魂和精神旗帜,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对人民的价值,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指导思想,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品质所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虽未系统论述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其著作中有许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论述,这些论述为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不同层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最全面、最深刻地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灵魂。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资源。从本质上说,文化是人的生存方式,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我们日常所说的与政治、经济相并列的文化,并没有蕴含文化的全部内容,通常是指静态的文化表象。也就说文化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它包括外在的具体表现和内在的核心价值。在这个意义上,文化既是一个名词,也是一个动词。作为思想基础和内在动力的核心价值就是文化精神,即把各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编织在一起,形成鲜活的文化表象。可以说,人们的生活方式不过是文化精神的外化,这种文化精神是指导和推动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相互吸收、凝聚、整合,构成了民族的精神,是民族文化基本精神的具体体现。进一步讲,我们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理解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也就理解了我们的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原则下对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吸收借鉴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资源,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对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的活力,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更好地把全国人民团结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永恒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永恒主题,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把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摆在重要位置。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一论断引起了强烈反响,究其原因,在于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确实是全党全国人民关心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大八报告就这一问题作出了明确回答,只有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才能把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各民族团结和凝聚起来,才能在全社会更好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功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功能。中国社会正从传统结构向现代结构转型,现代社会生活的开放性与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导致了人们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的多样性,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与后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等的冲击和碰撞,使得人们很难确立一个普遍有效、统一的价值规范。但是多元价值本身为了有序生存,会要求确立一种共同的、为大多数成员所普遍接受并自觉遵守的、主导的、核心的价值观,“以消除人们由于价值评价标准不一致所造成的共同体内部分歧和内耗,消除他们的内心焦虑与行为冲突,从而使整个社会共同体处于一种和谐的秩序中。”③这种形成共同价值观的过程就是“认同”,认同分为个人认同和社会认同,更进一步说是个人自觉与社会自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内化和外化,外化是引领,内化是认同和自觉,要求人们的主体参与和真心体验,尤其是在价值冲突时,个人自觉和社会自觉就格外能发挥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激励功能。价值标准一旦确立,将深入到人们的观念之中,就会形成为一种评价习惯,而且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假如一定时期人的需要保持不变,那么相应的价值标准也不会改变,但是,当人的需要发生变化之后,人的价值标准并不是随即改变的。由此,不难理解,彼此被视为正当的、合理的需要,此时可能就是不正当的、不合理的需要。当需要按照其本性发展的时候,并不一定得到顺利的满足,往往受到之前价值标准的制约。社會转型时期,人们往往比较关注价值观念的变革问题,正是由于价值标准与需要发展的不一致性,使得需要的发展受到制约,需要的满足受到抑制。因此,只有及时调整价值标准使其符合正当的、合理的需要,把需要的动力变成为人们的价值观念所能接受的激励因素,价值观念才能成为推动人活动和行为的动力和源泉。全国人民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从根本上调动人民内在积极性,只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才能激励全国人民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功能。全球化进程对文化认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一方面,全球化的推进使人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了人类的差异性;另一方面,也使个体的差异性凸显。全球化使人们在更大的范围接触到了各种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和融合,全球性的人类交往使人们产生了“时空压缩”感,这种感觉是一种空前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感,也是一种难以把握、转瞬即逝的感觉,人为此而感到焦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成果,它的形成将更好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更好地在世界格局多极、社会文化多元、局部问题突出的时代背景下起到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规范社会行为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凝聚人心,只有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合功能。全球化时代,共时性的多元文化并存与历时性的文化变革交织在一起,价值观念的整合呈现出多维性,传统与现代的整合变得更加复杂化了。事实上,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价值观念的整合都不可能以某一方面作为固定的基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全盘西化都不可能成为真正整合好传统与现代的方法,根本原因在于这两种主张都试图以传统或西方文化为基点来实现两者之间的整合。因为,无论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还是全球化过程,都表明文化是在相互交流中变化发展的。如果一定要确立一个基点,那么这个基点只能是多元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价值观念只能在这种互动关系中实现整合。吉登斯指出:“我们应该依据时空分延和地方性环境以及地方性活动漫长的变迁之间不断发展的关系,来把握现代性的全球性蔓延。”④对全球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念整合也应在文化多元素的互动关系中予以把握,新的价值目标、价值标准、价值规范,都应该在这个互动的基础上进行确立。当然,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必须在文化互过程中把握我们自身的文化战略方向。

(作者分别为青岛理工大学通信学院讲师,青岛理工大学通信学院教授;本文系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JDSZ1011)

【注释】

①李玮:“中国古代社会的‘礼、‘法考证”,《兰台世界》,2013年第30期,第82~8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8页。

③周中之,石书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37页。

④[英]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23页。

责编 / 韩露(实习)

猜你喜欢
理论内涵理论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
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坚守与创新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理论内涵及实践方式
邓小平南方讲话关于生产力问题的理论创新
2015~2016年中国国际政治学研究热点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