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兴
胆道闭锁的超声诊断
郭兴
目的分析探讨胆道闭锁患儿声像图特点,以提高临床正确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过手术病理确诊的25例胆道闭锁患儿的肝胆超声表现。结果本研究中16例患儿超声显示有左右肝管汇合部纤维斑块,门静脉肝外胆管区紊乱,呈条索样高回声,出现三角形的形状,两端细小、中间膨大,即为“TC征”,其中12例患儿的左右肝管汇合部可见高回声斑块,长径1.5~2.4 cm,厚径0.4~0.7 cm,4例患儿的高回声斑块较小,长径0.7~1.4 cm,厚径0.20~0.25 cm,由于斑块较小不易辨认。有2例患儿胆囊空瘪,无囊腔显示,超声呈长条状高回声区,2例患儿的胆囊瘪小,胆囊腔萎缩,16例患儿胆囊大小明显小于正常,充盈不佳,胆囊轮廓不清晰,胆囊壁增厚,胆囊的内壁毛糙,5例患儿的胆囊的大小、形态基本接近正常。21例患儿超声显示患儿胆囊收缩异常。25例患儿肝脏普遍增大,肝肋下2.0~4.1 cm,肝实质回声增粗,回声分布不均匀。17例患儿脾脏增大,肋下1.0~3.1 cm。有11例患儿出现腹腔积液,超声显示,19例患儿肝动脉扩张,直径增粗。结论左右肝管汇合部斑块可以作为胆道闭锁超声诊断的客观指标,胆囊瘪小及收缩不良也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肝脏增大与肝脏回声增强、粗糙程度与肝纤维化成正比,可以提示病程长短及预后。
超声检查;彩色多普勒;胆道闭锁
DOI∶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7.044
胆道闭锁是一种常见的肝内外胆管病变,常迅速引起肝硬化而死亡,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并给予治疗非常重要,及时而准确地早期诊断决定其最佳手术时机和治疗效果[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本院超声科2006年1月~2012年10月经过手术病理确诊的25例胆道闭锁患儿的肝胆超声表现,探讨胆道闭锁患儿声像图特点,以提高临床正确诊断率,减少漏诊和误诊。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超声科2006年1月~2012年10月经过手术病理确诊的25例胆道闭锁患儿,男15例,女10例,年龄4~120 d,平均年龄(54±6)d,患儿主要表现为黄疸进行性加重、尿黄、肝脏肿大。
1.2 方法 使用本院超声科Philips iU 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2.5~5.0 MHz,检查前禁食6 h,常规扫查腹部重要脏器,观察肝脏、胆囊、肝内外胆管及左右肝管汇合部,特别注意检查胆囊窝及第一肝门,观察记录左右肝管汇合部有无高回声斑块,观察肝脏是否肿大、表面是否光滑及内部回声情况,观察胆囊形态、大小,胆总管有无扩张,门静脉回声情况,有无腹水出现及脾脏等情况,喂奶后1 h观察胆囊变化。
2.1 左右肝管汇合部纤维斑块 本研究25例胆道闭锁患儿中16例显示有左右肝管汇合部纤维斑块,门静脉肝外胆管区紊乱,呈条索样高回声,出现三角形的形状,两端细小、中间膨大,即为“TC征”。其中12例患儿的左右肝管汇合部可见高回声斑块,长径1.5~2.4 cm,厚径0.4~0.7 cm,4例患儿的高回声斑块较小,长径0.7~1.4 cm,厚径0.20~0.25 cm,由于斑块较小不易辨认。
2.2 胆囊大小、形态及收缩功能改变 本研究25例胆道闭锁患儿中,有2例患儿胆囊空瘪,无囊腔显示,超声呈长条状高回声区,2例患儿的胆囊瘪小,胆囊腔萎缩,16例患儿胆囊大小明显小于正常,充盈不佳,胆囊轮廓不清晰,胆囊壁增厚,胆囊的内壁毛糙,5例患儿的胆囊的大小、形态基本接近正常。21例患儿超声显示患儿胆囊收缩异常。
2.3 肝脏大小及实质回声表现 本组中25例患儿肝脏普遍增大,肝肋下2.0~4.1 cm,增大程度与患儿的日龄无明显关系。肝实质回声增粗25例,回声分布不均匀,病程长的患儿呈肝脏纤维化表现。
2.4 脾脏大小 17例患儿脾脏增大,肋下1.0~3.1 cm。
2.5 腹腔积液 本组中有11例患儿出现腹腔积液,其中9例患儿肝脏明显增大,实质回声增强、增粗,呈肝脏纤维化表现。
2.6 肝动脉增粗 超声显示,19例患儿肝动脉扩张,直径增粗,0.15~0.24 cm,肝动脉显示率增加,流速增快,达到(80.4±29.7)cm/s,有14例患儿血流阻力指数增高。
胆道闭锁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有关,诊断起来也比较困难,如放射性核素肝胆显影、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等,但都具有局限性[2]。随着超声仪器的不断更新,影像学检查在胆道闭锁的早期诊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超声诊断胆道闭锁的准确率达到了95%[3],能否对患儿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将会影响到患儿的预后及生存质量。由于超声检查实时观察到局部表现,操作起来比较简便,对母婴均为创伤,成为诊断胆道闭锁的首选方法。
实践证明[4],胆道闭锁的肝门纤维斑块是超声诊断的特异性指标,目前已经成为超声医生诊断的依据。本研究中16例显示有左右肝管汇合部纤维斑块,门静脉肝外胆管区紊乱,呈条索样高回声,出现三角形的形状,两端细小、中间膨大,即为“TC征”。其中12例患儿的左右肝管汇合部可见高回声斑块,长径1.5~2.4 cm,厚径0.4~0.7 cm,4例患儿的高回声斑块较小,长径0.7~1.4 cm,厚径0.20~0.25 cm,由于斑块较小不易辨认。Kim等[5]最早提出“TC征”,即门静脉肝外胆管区紊乱,呈条索样高回声,出现三角形的形状,两端细小、中间膨大。一般认为,“TC征”对于诊断胆道闭锁有很高的特异性,诊断价值较高。陈文志[6]研究发现,19例胆道闭锁患儿中,18例都发现了“TC征”,当然,也不能仅仅凭借有无“TC征”来诊断胆道闭锁,还需要其他临床资料和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
胆道闭锁患儿也有其他超声表现例如肝动脉增宽。有研究显示[3],胆道闭锁患儿肝动脉内径较正常患儿肝动脉内径明显增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显示,超声显示,19例患儿肝动脉扩张,直径增粗,0.15~0.24 cm,肝动脉显示率增加,流速增快,达到(80.4±29.7)cm/s,与文献报道一致[3]。本研究还发现,胆道闭锁患儿肝脏肿大较为普遍,并且患儿常常伴有脾脏肿大和腹水。
综上所述,左右肝管汇合部斑块可以作为胆道闭锁超声诊断的客观指标,胆囊瘪小及收缩不良也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肝脏增大与肝脏回声增强、粗糙程度与肝纤维化成正比,可以提示病程长短及预后。
[1]施维锦,王钦尧,张圣道,等.胆道外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27.
[2]葛永斌,徐浩,陈健,等.~(99 m)Tc-EHIDA肝胆显像对先天性胆道闭锁的诊断价值.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02,23(2):108-110.
[3]Humphrey TM,Stringer MD.Biliary atresia: US diagnosis.Radiology,2007,244(3):845-851.
[4]谢永荣,吕明德,张志崇,等.肝门纤维块回声∶婴儿胆道闭锁的可靠诊断依据.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7,13(10):38-39.
[5]Kim WS,Cheon JE,Youn BJ,et al.Hepatic arterial diameter measured with US: adjunct for US diagnosis of biliary atresia.Radiology,2007,245(2):549-555.
[6]陈文志.高频超声诊断胆道闭锁的临床价值.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6,8(12):743-744.
2015-04-17]
∶473000 南阳市中心医院超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