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莹, 刘丰艳, 王烈, 孙丽平
临证心得
王烈教授治疗小儿慢性胃炎验案
赵丽莹, 刘丰艳, 王烈, 孙丽平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近年来小儿慢性胃炎临床发病率逐年升高。王烈教授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及生活饮食习惯,提出小儿慢性胃炎多属中医食积胃热范畴,病位主要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治疗上强调以调肝理脾,升降气机,消积导滞为大法,创立了调胃饮,并随症加味,在临床应用中取得满意的疗效。
胃炎; 王烈; 名医经验; 中医药疗法; 儿童
慢性胃炎是指各种因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大多数患者表现为上腹部饱胀或疼痛、嗳气等[1]。随着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得本病儿科临床发病率逐年升高,引起医家与患儿家长的重视。在治疗上,中医药优势较西药明显,具有毒副反应小,疗效持久显著的优势。现代各中医家对本病有不同的认识,辨证分型复杂,治法也不相同。中医古籍中并无此病名记载,根据其症状多将其归于中医学“胃脘痛”“痞满”等范畴[2]。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多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关[3],而王烈教授指出小儿慢性胃炎多与中医“食积胃热”有关。其强调小儿生长发育不成熟,“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为饮食所伤,特别是婴幼儿,“脾常不足,胃肠薄弱”,稍有喂养不当,乳食不节,则易损伤脾胃,导致疳积腹痛等病发生。笔者有幸跟随导师应诊,现将其治疗小儿慢性胃炎的经验介绍如下。
经数十年临床实践,王烈教授认为小儿慢性胃炎多属中医“食积胃热”范畴。其指出现今社会,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不合理,加之家长的溺爱,经常喂养无度,导致食积内热体质的小儿日益增多。小儿食积多因乳食不节,喂养不当,较大儿童多由过食厚味生冷之品,损伤脾胃,以致受纳运化失职,升降失调所致。《婴童百问·积滞》记载:“小儿有积滞,面目黄肿,肚热胀痛,复睡多困,酷啼不食,或大便闭涩,小便如油,或便利无禁,粪白酸臭,此皆积滞也。然有乳积、食积,须当明辨之……肚硬带热,渴泻或呕,此由饮食无度、多餐过饱、饱后即睡得之,是为食积。”
王烈教授认为本病病位主要在胃,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治疗上强调以调肝理脾,升降气机,消积导滞为大法。《素问·宝命全形论篇》言:“土得木而达”。中医言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协调脾胃升降,因此有助于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肝与脾胃在生理上密切相关,病理上必然相互影响。如《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言:“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湿中满之证,在所不免。”同时脾与胃皆为中焦,表里相对,脾以升为健,以升清为主,胃以降为顺,降浊为要,两者密切合作,同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此外,脾失健运可导致胃纳不振,而胃气失和,也可导致脾运失常,而出现脾胃同病。如《注解伤寒论》言“脾,坤土也。脾助胃气消磨水谷,脾气不转,则胃中水谷不得消磨。”故治疗本病当以调肝理脾、升降气机为上。另《幼幼集成·食积证治》有言:“夫饮食之积,必用消导。消者,散其积也;导者,行其气也。脾虚不运则气不流行,气不流行则停滞而为积。”可见治疗本病还要以消积导滞为主。
根据中医基本理论与中医药特色的基础上,导师王烈教授自拟调胃饮,临床治疗小儿慢性胃炎,药用佛手、甘松、白芍、元胡、山奈、乌药、枳壳、白豆蔻、薤白、青皮。方中佛手为君药。《本草再新》记载:“佛手,治气舒肝,和胃化痰,破积。”臣药为白芍、甘松,助君药调肝理脾,升降气机。佐药为元胡、山奈、乌药、白豆蔻、薤白。枳壳、青皮为使药。
纪某,女,7岁。2013-06-18初诊。主诉:食后胃腹胀痛1年。现纳差,食后胃腹胀痛,寐安,二便正常。查体:口唇红,舌红苔黄,左上腹压痛,无反跳痛,心肺未见异常。中医诊断:食积胃热;西医诊断:慢性胃炎。治法:调肝理脾,升降气机,消积导滞。方用:调胃饮,佛手、白芍、乌药、枳壳各20 g,元胡、山奈、白豆蔻、薤白各15 g,青皮10 g,甘松4 g。4剂,水煎服,2日1剂,分3次口服。
2013-06-25二诊。服药后纳差、胃腹胀痛较前好转,时有胃腹胀。前方加理气止痛的木香20 g,继服4剂。煎服法同前。
2013-07-02三诊。纳可,无食后胃腹胀痛,盗汗,故前方加桑叶20 g,继服4剂。煎服法同前。药后上述症状消失。随访1年,未见复发。
目前,现代医学治疗小儿慢性胃炎尚无特效疗法,一般主张无症状者无需进行治疗,症状明显者采取药物治疗以控制症状,但复发率大,且服药时间长,毒副反应大,患儿身心受到痛苦的煎熬,严重影响生活、学习和生长发育。中医药在治疗本病上有一定优势,不仅安全可靠,也大大降低了疾病的复发率,因此无论从短期疗效还是长期预后,都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导师治疗的本例患儿,平素嗜食肥甘厚味,脾胃受损,发生食积胃热。此外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协调脾胃升降,才有助于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故治疗上强调当以调肝理脾,升降气机,消食导滞为原则,使用导师自拟调胃饮治疗取得满意效果。
方中佛手为君药,其味辛、苦,性温,归肝、脾、胃、肺经,具有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佛手醇提取物对肠道平滑肌有抑制作用[4]。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芍药中的主要成分为芍药苷,有较好的解痉作用[5];甘松味辛、甘,性温,归脾、胃经,具有行气止痛,开郁醒脾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甘松有明显的中枢镇静作用及一定的安定作用[6]。二者同为臣药,可助君药调肝理脾,升降气机。元胡味辛、苦,性温,归肝、脾、心经,山奈味辛,性温,入胃经,乌药味辛,性温,入肺、脾、肾、膀胱经,三药皆有行气止痛之功;白豆蔻味辛,性温,入肺、脾、胃经,具有行气,宽中,消食的功效;薤白味辛、苦,性温,入肺、胃、大肠经,有行气导滞之效。五药为佐药,增强君臣药之效。引经之使药为枳壳、青皮。枳壳味苦、辛,性凉,入脾、胃、大肠经,有行气开胸,宽中除胀之功;青皮味苦、辛,性温,归肝、胆、脾经,具有疏肝破气,消积化滞之功。诸药共奏调肝理脾,升降气机,消食导滞之功。二诊时患儿胃腹胀痛症状减轻,故守方不变加理气止疼,健胃化滞之木香,以增强调肝理脾,升降气机,消食导滞之功。三诊时患儿出现盗汗,“桑叶,虽治盗汗,而风温暑热服之,肺气清肃,即能汗解。”故加用桑叶以治汗,患儿服药后症状自除。
导师王烈教授一向倡导“乳有时,时有节,则令儿安。”主张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指导饮食调护,多进食水果蔬菜。药食同用可缩短疗程,避免复发。
[1] 韩木龙,林雪娟,甘慧娟,等.慢性胃炎中医证素分布规律的文献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3):901.
[2] 邹路.慢性胃炎的中医药疗法[J].中外医疗,2010,29(32):132-133.
[3] 梁仁琼.单纯中药治疗小儿慢性胃炎4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24):20-21.
[4] 梁永枢,许楚炜,段启,等.佛手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中药,2006,8(5):24-27.
[5] 冯文林,伍海涛,罗超华,等.白芍总苷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药理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7):1778-1779.
[6] 万新,石晋丽,刘勇,等.甘松属植物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2007,22(1):1-6.
(本文编辑:刘颖)
130117 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赵丽莹);134000 吉林 通化,吉林省通化县中医院(刘丰艳);130021 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王烈,孙丽平)
赵丽莹(1987-),女,长春中医药大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小儿肺系、脾系疾病的中医药防治。
孙丽平,130021 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
10.3969/j.issn.1674-3865.2015.03.033
R256.3
B
1674-3865(2015)03-0277-02
2014-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