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荷仙
临床研究
茵栀黄颗粒辅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观察
马荷仙
目的 观察口服茵栀黄颗粒辅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79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按收治时间分为两组:对照组86例,给予蓝光、输液治疗;观察组93例,在对照组相同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茵栀黄颗粒,观察两组每日光疗前的经皮胆红素值,并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每日经皮胆红素值下降水平明显快于对照组,第3天观察组胆红素值(237.69±44.46)μmol/L,比对照组(265.5±47.88)μmol/L下降明显,此后观察组胆红素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胆红素下降至102.6 μmol/L时间(6±3)d,短于对照组(7±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茵栀黄颗粒辅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高胆红素血症; 茵栀黄颗粒/治疗应用; 胆红素; 蓝光照射/治疗应用; 婴儿,新生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一种新生儿常见病,近几年随着早产儿出生率增加、新生危重儿抢救成功率增高,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率也随之增高,黄疸出现过早、进展过快或胆红素水平过高均有发生胆红素脑病的危险。尤其是早产儿,更容易出现胆红素脑病,甚至发展成核黄疸而危及生命,或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导致小儿运动功能异常,智力落后,听力障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已成为导致国内小儿脑瘫的主要原因[1]。及早治疗和提高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笔者采用茵栀黄颗粒辅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2011-01/2012-07临夏州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79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组方法:2011-01/12收治的86例为对照组,其中男47例,女39例;胎龄35~38周31例,39~42周55例;出生体质量2 000~3 000 g 48例,3 001~4 000 g 38例;胆红素(TCB)值170~221 μmol/L 7例,222~272 μmol/L 18例,273~325 μmol/L 61例。2012-01/07收治的93例为观察组,其中男52例,女41例;胎龄35~38周37例,39~42周56例;出生体质量2 000~3 000 g 51例,3 001~4 000 g 42例;TCB值170~221 μmol/L 8例,222~272 μmol/L 21例,273~325 μmol/L 64例。两组黄疸原因见表1(笔者所在医院尚未开展G-6-P-G酶活性检验,故不能明确G-6-P-G酶缺陷病)。
两组患儿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治疗前胆红素值、喂养方式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新生儿学组关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2]。
1.3 纳入标准 (1)符合诊断标准;(2)胎龄35~42周,体质量≥2 000 g,入院时日龄<28 d;(3)患儿家属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重度窒息、严重畸形、胃肠功能障碍等重症原发病者。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根据原发病予输液治疗,同时予蓝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茵栀黄颗粒(鲁南厚普制药有限公司)每次1 g,每日3次,共服7 d。
从入院第1天清晨开始,治疗前用JH20-IA经皮测黄疸仪测量两组患儿经皮胆红素值,分别取新生儿前额正中、前胸正中为测试点,两处测得值的平均值为患儿当时经皮胆红素值,记录两组患儿每日测得经皮胆红素值并进行比较。
1.6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后胆红素水平及经皮胆红素值降到103 μmol/L以下所需时间。
2.1 两组治疗后经皮胆红素值比较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at=-2.73,-3.10,-3.46,-2.90,P<0.05。
表2结果显示,自开始治疗第3天起,观察组胆红素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经治疗经皮胆红素值降至103 μmol/L以下所需时间 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aχ2=5.84,4.13,15.88,13.91,P<0.05。
表3结果显示,第8天时观察组经皮胆红素值已全部降至103 μmol/L以下,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直接对比观察组平均时间(6±3)d与对照组平均时间(7±4)d亦可见类似结论(P<0.05)。
2.3 副反应情况 观察组在治疗中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性状稀薄且呈棕褐色的情况,未见明显脱水。
高胆红素血症是一种新生儿常见病,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约60%的足月儿发病,早产儿发病率可达80%[3],近几年由于早产儿出生率增高、新生危重儿抢救成功率的增高,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例增多,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一般是指发生在新生儿期,由单一因素或多种因素引起的,以血清间接胆红素水平升高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皮肤、巩膜及黏膜黄染等;胆红素脑病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最严重的并发症,是人类听力障碍和智能发育迟缓的重要原因之一。皮肤黄染出现过早、进展过快或胆红素水平过高均有发生胆红素脑病的危险。早产儿发生胆红素脑病的风险值文献报道很少,胆红素对神经细胞的毒性作用分为聚集、结合、沉积三个渐次发生的阶段,在前两个阶段神经元损伤可逆,临床可不表现症状,而到了沉积阶段病变已不可逆,会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4]。经皮胆红素值过高是新生儿胆红素脑病(acut bilirubin encephalopathy,ABE)的危险因素,但并非唯一因素;围产期缺氧史、酸中毒、重症感染等均是ABE的高危因素;ABE的发生是未能及时识别高危新生儿和正确处理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结果[5]。本研究观察组每日经皮胆红素均值下降水平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茵栀黄颗粒含有茵陈、黄芩苷、栀子成分,能通过诱导肝脏酶系统,促进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6],产生退黄作用,服药过程中新生儿出现便稀、大便次数较多且呈棕褐色的情况,大便是胆红素排泄的主要途径,也就加快了胆红素的排泄,口服茵栀黄颗粒时应观察患儿的液体出入量,必要时适当补液,以防脱水;但笔者在93例新生儿口服茵栀黄颗粒治疗的过程中,未发现明显脱水,一般增加饮水即可。经皮胆红素测试,系无创性检查,可动态观察新生儿胆红素水平,有简便、易行、患儿家属乐于接受等特点。因此,新生儿自出生后每人每日早晚分别测试1次TCB,并记录、比较,及时了解新生儿胆红素动态水平,尽早发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高危儿并予积极干预和合理治疗。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是放宽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干预指证,“见黄即治”,并根据病情分别予3级治疗:1级治疗仅予口服药物治疗,以“茵栀黄颗粒”等具退黄作用的中成药为主;2级治疗是光疗加病因治疗;3级治疗是换血治疗。日龄≥3 d,一般情况良好,仅表现黄疸,胆红素值≤256.5 μmol/L的足月新生儿,予1级治疗;经1级治疗后疗效差、血胆红素下降慢或血胆红素上升者,入院时血胆红素值>256.5 μmol/L和合并有其他并发症的患儿进入2级治疗;确诊严重溶血的患儿直接予3级治疗。早产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更容易出现胆红素脑病,低出生体重儿血胆红素水平超过171 μmol/L即可能发生胆红素脑病[2]。因此,早产儿出现皮肤黄染更应尽早重视和治疗,可以有效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茵栀黄是传统的退黄利胆纯中药制剂,给药方便、安全性高,无明显毒副反应,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有效药物之一,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 魏克伦.中医药治疗新生儿黄疸疾病的可喜前景[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2,4(2):97.
[2]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新生儿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2014,52(10):745-747.
[3] 王瑛,王金秀,江华,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风险预测[J].临床儿科杂志,2012,30(3):238-241.
[4] 庄严,李贵南,周勇,等.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3,28(1):28-31.
[5] 吕峻峰,杨冰岩,王维琼,等.严重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急性胆红素脑病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4,29(4):242-245.
[6] 蓝建芳.茵栀黄颗粒联合蓝光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40例疗效观察[J].中医中药,2012,50(13):76-77.
(本文编辑:张小冬)
731100 甘肃 临夏,临夏州医院新生儿科
马荷仙(1968-),女,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小儿智能发育的影响因素研究。
10.3969/j.issn.1674-3865.2015.03.026
R722.17
B
1674-3865(2015)03-0262-03
2015-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