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素丽, 崔伟伦, 冯帼
临床研究
新生儿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临床分析
刘素丽, 崔伟伦, 冯帼
目的 分析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新生儿的发病情况、有无脏器损伤及治疗与预后。方法 对1 500例住院患儿采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其中52例2次血小板计数≥500×109/L,诊断为血小板增多症。同期随机选取血小板正常的患儿100例作为对照组。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血小板增多症患儿中新生儿肺炎19例(36.5%),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5例(48.0%),新生儿败血症3例(5.7%),其他5例(9.6%)。血小板增多症患儿住院时间较非血小板增高症患儿住院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计数在3 d至2个月恢复正常,平均(15.6±13.3)d。病程中未发生出血、血栓形成及心脏病等并发症。结论 血小板增多症是新生儿肺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等疾病的常见并发症。血小板增高新生儿无肝功及心肌酶异常表现。血小板增高症患儿住院时间延长。新生儿血小板增多症为良性疾病,预后良好。
血小板增多症,继发性; 血小板增多症/诊断; 婴儿,新生
血小板增多症是指外周血中血小板数量明显增多为特征的疾病,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种。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在临床上某些疾病状态下导致的血小板升高。因为血细胞计数仪器的普遍使用,使得血小板增多症患儿更容易被发现。目前国内外针对儿童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研究较多,但缺乏对新生儿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综合临床研究报导,因此临床医生对其病因、发病机制及转归缺乏明确的认识,也常引起患者家长极大的焦虑,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显得尤为重要。现就本科住院新生儿血小板增多患儿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1 临床资料 2011-01/2013-12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儿科对1500例住院新生儿进行血小板检测,检测出血小板增多症患儿52例(血小板≥500×109/L)作为观察组,其中血小板>1 000×109/L 8例,血小板计数平均为(703.5±206.7)×109/L。同期检测的血小板正常患儿中按随机数字表法抽取10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及谷丙转氨酶(ALT)、肌酸肌酶同工酶(CK-MB)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诊断标准 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中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诊断标准[1]。
1.3 纳入标准 (1)符合血小板增多症的诊断标准;(2)年龄0~24 d;(3)患儿家属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1)患儿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特殊药物;(2)既往有血液系统疾病及血液系统疾病家族史者。
1.5 检测方法 所有患儿均于入院当天采集静脉血,采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进行血小板、白细胞、血红蛋白计数,对血小板计数≥500×109/L的患儿在入院后第3、7、14、21天分别复查,所有患儿均检测C反应蛋白、转氨酶二项、CK-MB等。血小板计数>1 000×109/L的患儿口服双嘧达莫片(山东仁和堂药业有限公司)4 mg/(kg·d),随访1年监测血小板情况。
2.1 引起血小板增多的疾病 血小板增多症患儿中新生儿肺炎19例(36.5%),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5例(48%),新生儿败血症3例(5.7%),其他5例(早产儿2例,新生儿青紫1例,新生儿肠炎 2例)。
2.2 两组患儿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住院时间3~20 d,平均(16.7±9.6)d,高于对照组2~25 d,平均(13.6±7.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P<0.05)。观察组血小板计数在3~56 d恢复正常,平均(15.6±13.3)d。
2.3 随访情况 对5例血小板计数>1 000×109/L患儿随访1年,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时间最长为56 d,随访中未再出现血小板增高症。52例患儿均未出现血栓、出血等并发症,其中血小板>1 000×109/L的8例新生儿骨髓细胞形态检查结果显示,粒、红比例正常,巨核细胞增生活跃,但未发现细胞形态异常。
新生儿血小板增多症临床上发病率较低,无特殊临床表现,较少引起重视。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被定义为血小板计数≥400×109/L。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造血系统的一种巨核细胞系增殖性疾病,可导致血小板的形成失去机体有序控制,极少出现在儿童时期,尤其是新生儿期,可伴有出血和血栓形成等临床表现。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由于一些非血液系统疾病导致的巨核细胞形成增多而引起的一种反应过程,有年龄依赖性[2-3]。
本研究分析了近2年来本院确诊的52例血小板增多症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并与对照组住院新生儿比较,分析新生儿血小板增多症的发病率、引起血小板增多的常见疾病种类、有无合并脏器损害及住院期预后等。李刚等[4]研究结果显示,肺炎并发血小板增多症发生率为7.7%。另外有研究表明,胆红素的毒性可刺激机体内多种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提高,其中GM-CSF的水平增高会加速巨核细胞增殖、成熟,引起该病[5]。琳舒等[6]研究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发生率为14.9%。本研究中1 500例住院新生儿中,在排除一些抽血、仪器及操作上的误差外,发现明确计数血小板增多的患儿52例,其中新生儿肺炎19例(新生儿肺炎中发生率4.7%),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5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发生率4.2%),败血症3例,其他5例。本研究发现新生儿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发生较多发生于新生儿肺炎及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此结果可能与标本数量及医院疾病种类有关,仍需进一步大样本大范围研究调查。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儿的ALT及CK-MB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新生儿并无并发肝脏功能与心肌酶异常情况。两组间的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考虑引起血小板增高机制复杂,可能为感染情况下某些特殊因素引起单纯巨核细胞生成失衡所致,具体引发机制可能需要从分子、机体免疫等方面做更深入研究[7-10]。关于儿童血小板增多的多个临床分析报道表明,引起血小板反应性增多的因素很多,主要是感染[11-12],尤其是细菌感染时的组织损伤、组织坏死等,但很少有栓塞、出血等并发症,但因为本研究无正常同期新生儿相关资料故暂无进一步研究考证。本研究中血小板增高症患儿住院时间较非血小板增高症患儿住院时间延长,血小板计数在3~56 d恢复正常。对血小板计数>1 000×109/L的新生儿追踪结果,均2个月内恢复<500×109/L水平,病程中均未发生出血、血栓形成及心脏病等并发症,此结果与既往多篇关于儿童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预后符合[10-11]。新生儿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一般预后良好,不需特殊治疗。但对于有效控制病情后血小板计数增高仍持续>2个月的患儿应引起重视,是否存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初期表现,应常规随访血小板计数直至恢复正常。
此研究主要为分析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新生儿疾病种类、有无肝功、CK-MB改变及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新生儿治疗时间及预后。相信具体引发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因素复杂,需要从分子及机体免疫系统方面做层次分析研究。同时新生儿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发生是否与产前、产中缺氧窒息及孕母有无感染、有无特殊基础疾病等因素有关尚待进一步研究讨论[13]。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805-1806.
[2] 李奕,徐樨巍,宋文琪,等.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儿年龄依赖性发病率和病因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25(15):1155-1157.
[3] McPherson RJ,Juul S.Patterns of thrombocytosis and thrombocytopenia in hospitalized neonates.J Perinatol,2005,25(3):166-172.
[4] 李刚,吴艳.新生儿肺炎并发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27例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10,39(4):505-506.
[5] 祝爱霞,邹建话,江凡,等.高胆血红素血症新生儿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1):3005-3006.
[6] 琳舒,陈勤.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合并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6):4053-4054.
[7] 史宏,李晓辉,周敏,等.川崎病血小板升高与血清血小板生成素、白介素3、白介素6的关系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2009,27(7):649-652.
[8] Osovsky M,Tamary H,Merlob P.Neonatal thrombocytosis following G-CSF treatment.Clin Toxicol (Phila),2007,45(7):801-802.
[9] 王建军,邹丽萍,石凯丽,等.北京市儿童医院10年儿童脑卒中疾病谱回顾性分析[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7,2(4):259-264.
[10] 陈芳,李学照,高华,等.感染继发血小板增多症258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3):635.
[11] 潘智军.小儿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537例临床分析[J].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11,16(3):131-133.
[12] Vlacha V,Feketea G.Thrombocytosis in pediatric patients is associated with severe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lammation.Arch Med Res,2006,37(6):755-759.
[13] Christensen RD,Henry E,Del Vecchio A.Thrombocytosis and thrombocytopenia in the NICU: incidence,mechanisms and treatments.J Matern Fetal Neonatal Med,2012,25 Suppl 4:15-17.
(本文编辑:刘颖)
511400 广州,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儿科
刘素丽(1983-),女,医学硕士,医师。研究方向:小儿血液病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研究,E-mail:save-55826@163.com。
10.3969/j.issn.1674-3865.2015.03.015
R558+.3
B
1674-3865(2015)03-0238-03
2014-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