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德危机与师德建设——兼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与融入

2015-01-22 01:31王梦倩
关键词:师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王梦倩

(中国矿业大学 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

高校师德危机与师德建设
——兼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与融入

王梦倩

(中国矿业大学 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江苏 徐州221008)

摘要:从狭义上说,高校师德主要指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与规范。近年来,高校师德危机现象引人关注,有些教师政治素养不高,理想信念缺失;有些教师职业态度不端,缺乏敬业精神;有些教师为人师表欠佳,育人意识淡薄;有些教师热衷于人际关系的经营,学术道德失范等等。就其产生的原因来说,高校师德危机不只是师德的危机,而是社会危机与文化危机的折射,是资本逻辑导致的异化现象。从道德构成的逻辑理路来看,高校师德危机的解决既需要明晰高校师德的基本规范,表明高校师德应该怎么样,也需要探究高校师德危机发生的根源,厘清高校师德危机的现实表现,同时需要强化高校师德的实践方式,亦即如何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并在高校师德建设的过程中融入具有时代精神品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氛围和场域中发挥其在高校师德建设过程中的引导和融入作用,从而有效化解高校师德危机,着力塑造高校师德规范。

关键词:师德建设;师德危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规范

收稿日期:2015 - 03 - 07修回日期: 2015 - 10 - 30

中国矿业大学课题“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内涵与长效机制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2JDHGH04)。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前沿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4ZD010);

作者简介:王梦倩(1981-),女,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讲师,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5X(2015)06-0097-06

Abstract:In a narrow sense, the university teachers' ethics mainly refer to the quality and norms of university teachers' professional ethics. In recent years, the ethics crisis among university teachers has aroused people's attention. Some teachers do not have high political attainments and are lack of ideals and beliefs; some do not have proper professional attitude and are lack of professional dedication; some cannot serve as models of virtue for others and lack consciousness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some are keen on establishing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get mired in academic immorality. The cause for the morality crisis of university teachers can be traced to social crisis and cultural crisis. It is the alienation caused by the capital logic. In moral constitution logic, resolving the university teachers' morality crisis needs clearly defined basic norms to manifest what should be university teachers' morality. We need to probe into the source of the crisis, clarify the actual performance of university teacher's morality crisis.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university teachers' morality by integrating it with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the spirit of times. The guidance and introduc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university teachers' morality can efficaciously resolve the crisis and shape the norms for university teachers' morality.

高校师德建设虽不是一个新话题,但是一个具有长期性的重要问题。近年来,随着中国进入风险社会之中,各种突发事件频频发生,涉及高校师德失范并进而演变成公共危机的事件也呈上升的趋势,从西安某教授科技进步奖造假事件到多起涉及多所高校学术论文被国际期刊撤稿事件;从厦门某教授艳照门事件到浙江某教授贪污科研经费事件等等,使得高校师德危机现象和师德建设问题在网络等新媒体工具的推波助澜下成为公众普遍关注的舆情热点,也使得师德危机的应对和治理与高校师德建设之间具有了一定的逻辑关联。从道德构成的逻辑理路来看,高校师德危机的解决既需要明晰高校师德的本质内涵,也需要探究高校师德危机发生的根源,厘清高校师德危机的现实表现,同时需要强化高校师德的实践方式,亦即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并在高校师德建设的过程中融入具有时代精神品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氛围和场域中发挥其在高校师德建设过程中的引导作用,从而有效化解高校师德危机,着力塑造高校师德规范。认真研究和解答高校师德建设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高校师德及其基本规范

高校师德,顾名思义就是高校教师(含直接从事教育教学的教师群体和间接从事教育教学的行政管理及后勤保障队伍群体)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和所应遵守的道德规范。从广义上说,高校师德既包括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的品质与规范,也包括社会道德、家庭道德和个人品德等方面的品质与规范;从狭义上说,高校师德主要指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与规范。所谓职业道德品质就是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应该具有的基本品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情操等;所谓职业道德规范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调节教师与学生、学校、国家和社会相互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1]。在这个层面上,有人认为“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应具备的思想品质。”[2]也有人认为“师德,就是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在教书育人实践中应该形成的指导自己行为的良好道德规范,并有别于其它职业道德。从道德意识水平上看,比其它职业道德有着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从道德行为上看,比其它职业道德有着更强烈的典范性,即为人师表;从道德影响上看,比其它职业道德更具有深、广、远的特点,教师对自己道德行为的后果和影响需要事前充分估计并特别注意,因此,它更具有自觉性和目的性。”[3]还有人认为“大学师德,即大学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大学教师在特定的高等教育活动中所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意志和道德品质等。……大学师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高等教育职业生活中的定向化、专业化的具体体现,同时,它又有别于其他职业道德,是一种特殊的、更高尚的、更完美的职业道德。”[4]无论是从广义还是狭义,高校师德建设都是建筑在一定的客观经济基础之上,都有一定明确的基本规范要求和内容体系。在社会主义中国,高校师德规范不仅要具有师德规范的一般属性,还要具有社会主义社会道德标准的特殊属性;不仅要继承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美德的规范,做到古为今用,而且要吸收借鉴西方现代文明的道德规范,做到洋为中用,只有如此,才能使高校师德规范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先进性。

师德是教师的灵魂,师德建设是高校道德建设的核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就一直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几代领导人都对师德给予了不同的阐述。毛泽东同志在他关于教育问题的论说中多次提到教师问题,对教师的道德修养问题有精辟论述,概括起来主要是强调要将教师的道德问题与政治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对师德修养的基本要求是为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强调教师要成为热爱祖国、政治立场坚定、品德高尚与工农群众打成一片的新型的无产阶级知识分子。毛泽东同志对于师德的阐述确立了我国教育对师德要求的基本方向。邓小平同志则要求广大教师要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要敢于和善于用自己的形象影响、教育他人,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要坚持走又红又专的道路,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2002年9月8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对人民教师提出3点殷切希望,希望广大教师“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胡锦涛同志则强调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师德建设,教师要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并重,在2007年8月31日召开的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的讲话中对对师德提出了四点具体的要求:希望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2014年9月9日,为庆祝第30个教师节,习近平同志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说“师德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并就如何成为一名好老师,提出了四条标准: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强调好老师还要有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的品质,为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指明了方向。

关于师德建设,我国还先后出台和制定了相关的文件和规定,如:2005年1月13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教师[2005]1号)中第3条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要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5]2011年12月23日,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以教人[2011]11号文件,印发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提出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的6个大类的规范内容,即: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教育部明确要求要把贯彻落实这一规范作为高校师德建设的首要任务。为大力加强师德建设,2014年9月30日,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教师[2014]10号文件)(以下简称《意见》),第一部分明确提出“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6]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高校师德的基本规范应包括如下内容:亦即高校教师要爱党爱国、崇尚民主,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刻苦钻研,严谨治学;诚信友善,开拓创新;清正廉洁,依法执教。师德规范是师德建设的基本内容,也是师德建设的方向和目标。《意见》强调“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工作,对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6]高校教师必须时刻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时刻牢记自身使命,在传承人类文明、引领社会道德风尚、弘扬民族精神、塑造学生高尚品质等方面发挥自身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 高校师德危机及其成因

在一般意义上说,高校教师的师德状况总体上是好的,这是任何一个相信人类社会的进步性的人都不会否认的,绝大多数高校教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积极向上,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奉献着自己的力量,但我们同样不能否认的是高校师德危机的出现。如同《意见》中所指出的:“少数高校教师理想信念模糊,育人意识淡薄,教学敷衍,学风浮躁,甚至学术不端,言行失范、道德败坏等,严重损害了高校教师的社会形象和职业声誉。”[6]这充分说明目前我国高校师德建设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下列现象都是师德危机的具体表现,需要我们高度重视。

其一,有些教师政治素养不高,理想信念缺失。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文化素质一般比较高,多是研究生以上学历,有很大一部分是博士后出站直接进入高校进行教学科研工作,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及某方面的研究特长,在业务上有很大的潜力。但与此形成反差的是他们中的少部分人对政治理论的学习不重视、兴趣不大,缺乏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系统知识,政治理论素养不高。在对待理想信念问题上,少数教师对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的领会不够深入,缺乏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未能从思想上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和有效传播者。再加上有一部分人本身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和职业追求,选择进高校当教师是由于看到高校环境较好、工作稳定,还有双休、寒暑假。可一旦入职之后发现高校教师工作相当辛苦,每天要备课、讲课、改作业、搞科研,全身心投入从早忙到晚不说,工资待遇和付出相比普遍偏低。因此,他们对待工作、学生就不再有感情,甚至产生了厌烦心理,更不要说职业的神圣感与自豪感了。

其二,有些教师职业态度不端,缺乏敬业精神。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潮的影响,一部分教师价值观发生不同程度的扭曲。把从事教育仅仅作为一种职业和谋生的手段,而未把它看成是传承人类文明,传播远大理想的事业,把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名利和个人价值方面,由追求精神价值转向追求物质利益,并在物质利益的驱使下,热衷于科研创收,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攫取经济回报。有的还厌倦和鄙视本职工作,忙于课外兼职,上课照本宣科、出勤不出力,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教育效果不佳,奉献敬业精神下降,职业态度不端。

其三,有些教师为人师表欠佳,育人意识淡薄。教师的基本职责就是教书育人,培养学生、热爱学生本应该如母亲对待孩子一样,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天性。现实中,很多老师做的却差强人意,不仅育人意识淡薄,为人师表还欠佳。比如,有的老师生活中不修边幅、不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有的老师缺乏个人修养、言谈举止粗俗;有的老师上课迟到、早退、吸烟、接听电话,课堂上还缺乏和学生的互动,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不够;相当一部分老师对学生迟到、旷课、睡觉、玩手机等违纪行为视而不见,不愿意花时间去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认为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是学校领导和辅导员的事,与自己无关;甚至还有部分教师把对社会、学校或同事的个人偏见、不满情绪带到课堂上,抱怨自己的工作、消极怠工,师表意识淡薄。

其四,有些教师热衷于人际关系的经营,学术道德失范。受到商业气息的影响和功利意识的成倍放大导致教师在人际关系上逐渐开始失去判别标准,少数高校教师甚至将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庸俗化、利益化,不以道义相交,反以“请客送礼”、“跑路子走关系”等诸多不健康方式交往,以“金钱”衡量感情,情感体验失去个性和实质。一些高校在办学行为上过度注重教师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轻视或忽视教师品德言行和师风师范,导致部分教师出于提职晋升的迫切追求,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学术道德失范。如,有的随意篡改研究数据、妄下结论;有的抄袭拼凑、侵占他人的研究成果;有的弄虚作假甚至花钱请他人代写文章,违背了基本的学术道德,丧失了教师职业和知识分子应具备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态度,甚至阻碍学术的进步和科技的创新。

造成当前高校师德危机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有高等学校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还有教师个体需求的矛盾等等。

从社会发展作为教师生存的大环境来看,高校师德危机不只是师德的危机,而是社会危机与文化危机的折射,这是师德危机的本质性原因。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各种社会和文化问题及其衍生出来的矛盾日渐凸显,受新自由主义影响的经济秩序时有紊乱,社会收入分配不公,两极分化有加大的趋势,腐败问题也越发严重,共和国的肌体面临着被侵蚀被破坏的危机。虽然市场经济追求效率和效益固然是其自身应然的规律,但如果这种追求唯一化和绝对化,就会造成经济利益至上、金钱至上,忽视社会利益和道德规范的片面行为,并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行为。对于这种资本逻辑发展的后果,马克思曾经批判道:“对于个人和对于那些以独立本质自居的、社会的和其他的联系,货币也是作为这种起颠倒作用的力量出现的。它把坚贞变成背叛,把爱变成恨,把恨变成爱,把德行变成恶行,把恶行变成德行,把奴隶变成主人,把主人变成奴隶,把愚蠢变成明智,把明智变成愚蠢。因为货币作为现存的和起作用的价值概念把一切事物都混淆了、替换了,所以它是一切事物的普遍的混淆和替换,从而是颠倒的世界,是一切自然的品质和人的品质的混淆和替换。”[7]马克思的批判既肯定了货币本身的积极作用,也指出了当货币转变成资本后所产生的消极作用,这种消极作用会演变成社会发展的巨大阻力,使人们在利益诱惑下发生异化,也就是说“当人们眼里只有金钱和个人利益的需要,而根本不考虑国家、民族、整个社会的共同利益需要与社会健康的文明发展需要时,当金钱资本可以收买一切而且成为整个国家、社会真正的主宰时,这个国家和社会就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地步了”[8]。师德危机正是这种危险的直接表现。

从高等学校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来看,一方面,高等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机;另一方面,在快速发展中由于先着眼于量的扩张,导致教师队伍在扩招的实际面前捉襟见肘,在提高质量这一核心问题上跟不上量变的节奏。师德建设也在办学效益的冲击下比较迟缓和滞后。与此同时,在针对教师的评价机制上也问题颇多,教育评价指标、方式单一,评价机制不健全,功利色彩浓厚,导向出现偏差。由于工作态度、思想水平、奉献精神、育人投入等无法量化和评价,教育效果又滞后,导致在评奖评优、职称评定、基金申报、定岗定级、职务晋升、各种“人才工程”等优秀评选中,只注重了学历、文章、科研等静态的工作数据,教师职业道德的好坏与教师所得收入不挂钩,这种导向的偏差是造成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轻教育,甚至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等不良现象的很重要的原因。

此外,由于社会期望过高、工作事务繁重、科研竞争激烈、职称学位压力大、生活负担重,再加上付出与回报差距较大,导致许多高校教师个人主观幸福感缺失,对工作失去热情。从而导致师德失衡失范。

三、 高校师德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与融入

高校师德建设是高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才能以身垂范、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古人云:“修德以正身,修其身才能治其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指明了方向,为解决当前出现的师德危机提供了理论指导;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有助于促进其培育和践行,二者相互联系,有机促进。高尚师德的形成既需要高校教师本人在长期教育教学和科研实践活动中不断修炼、严于律己,自觉以师德标准规范自身言行,把拥有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和人格品味当成终身追求,即自律;又需要制定明确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氛围,充分发挥法规制定的约束力和环境的培育熏陶力,提高师德水平,即他律。只有把自律与他律统一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校师德危机,从现实的层面来看,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融入到高校师德建设之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从国家层面上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

教师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固化本身就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再加上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这就需要建立、完善一套系统的、可操作的法律法规来提供有力保障。因为,制度承载着理念,传递着价值,外在强制性的制度具有权威性、稳定性,长期性,是师德建设的有效载体和重要保障。制度化的建设机制,能使得高校师德建设可以扎根现实、持续推进,[8]才能使对高校师德这一“软建设”有明确、可靠制度的“硬约束”。早在1961年我国就制定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1978年10月出台了《教育部关于讨论和试行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的通知》。随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印发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等。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2011年12月23日,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颁布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高校师德内涵进行了明确说明。2014年教育部下发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基本原则,对高校师德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即:“坚持价值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校教师崇德修身的基本遵循,促进高校教师带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师德为上,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增强高校师德建设的针对性和贴近性,培育高校教师高尚道德情操。坚持以人为本,关注高校教师发展诉求和价值愿望,落实高校教师主体地位,激发高校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坚持改进创新,不断探索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规律特点,善于运用高校教师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增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实际效果”[6]。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师德建设经历了从经验化向法制化发展的历程,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高校师德建设在内容和形式都必将迎来新的变革。

其次,在学校层面完善“四位一体”保障机制

高校要成立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师德建设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考核、激励、培训、监督“四位一体”建设机制,为高校良好师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师德考核制度,是师德建设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重要保障,但要注意解决好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内在统一性。把师德表现的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职称评审、职务晋升、外出学习、选优评奖等活动的重要依据。对于师德表现突出的老师,高校要树立典型,并列为学校的重点人才培养对象,在交流学习、提职加薪等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工作中应优先考虑;对于在测评过程中师德较差的老师实行一票否决制,并根据违反师德行为的严重程度给予不同惩罚措施,直至开除公职、清除出教师队伍,形成优胜劣汰的良好循环。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要注重师德激励。激励是管理学中调动人员积极性的一项主要措施,是加强师德建设的有效手段。有效的激励往往能鼓励和调动教师严谨治学、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针对高校教师心理特点,各高校可以结合自身具体实际,坚持“精神和物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出台和师德考核相配套的具体激励文件,促进良好师德的有效养成。除考核、激励外,师德重在培育,通过不间断的师德教育,使教师在无形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但在培育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注意抓住重点,即抓重点人群、重点方面、重点岗位;二是要注意分清层次,即分清不同级别、不同年龄、不同阶段;三是要注意形式多样,努力使培训工作经常化、制度化、立体化。高校师德建设机制中还有不可忽视的一环就是要强化师德监督。高校要成立党政主要领导直接领导的、专门的师德建设监督部门,制定公平、公正、民主的监督制度,组建含学校相关职能部门、高校教师群体、大学生和家长代表等在内的监督人员队伍,及时有效预防、纠正师德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问题。

3. 在全社会形成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高校应以庆祝教师节契机,对每年评出的道德品质好、敬业意识强、教书科研本领高,对学校、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优秀老师、先进劳模,利用校报、校刊、橱窗、广播、校园网站、“两微”平台(即微博、微信新)等宣传舆论手段进行报道,还可以组织优秀教师报告会、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广泛宣传模范教师先进事迹,组织、鼓励广大教师向优秀学习,全方位开展师德宣传、典型选树活动。同时提高获表彰老师的物质待遇,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使他们能解除后顾之忧,安心教学科研。此外,社会舆论除要大张旗鼓地宣传教师是“天底下最神圣与高尚的职业”外,还应通过自己的喉舌作用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关爱教师、理解教师、尊重教师的良好氛围,让广大教师感受到政治上被信任、生活上被关心、工作上被倚重、学习上有支持、行动上受尊重,从而把师德建设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即把追求高尚师德变成自觉自愿的行为,能在具体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活动中践行高尚的师德。

参考文献:

[1] 卢晓中.新编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33.

[2] 邓演平.师德新论[J].湖南大学学报,1998(3):11.

[3] 武蕴成,霍春,窦桂丹.师德浅谈[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0(3):100-101.

[4] 闫长生,汤洪庆.大学师德内涵新探[J].学术交流,1998(2):133.

[5]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02/200501/t20050113_145826.html.

[6] 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02/201409/t20140930_175746.html.

[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47.

[8] 杨思基.论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与权利观[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5.

Crisis and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Teachers' Morality

——Guidance and Integr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WANG Meng-qian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Geosciences,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Xuzhou 221008,China)

Key Words: teachers' morality construction; teachers' morality crisis; socialist core values; basic norms

猜你喜欢
师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师德现状看师德培养建设“供给侧改革”
加强校园人本管理 营造和谐育人氛围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阻力分析及对策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贯彻陶行知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