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策略

2015-01-21 23:34康德瑞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35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大学生

康德瑞

摘 要: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等。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5-0129-02

在这个21世纪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在我们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着一个共性而突出又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对高校的管理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关资料显示,据天津大学高希庚等人于1999年的资料统计,1997年和1998年,天津市对新入学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自评检测的结果显示:1997级24.839%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障碍或疾病;1998级大学生中这一比例上升到28.75%。1989年,国家教委在全国范围内对大学生的抽样调查中发现,在高校大学生中,有心理疾患的学生占总数的20%以上;其中在退学、休学的学生中,患心理疾病的就占40%-70%。

1999年,北京市“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课题组对北京市23所大学的近6 000名大学生进行了测评,其结果显示,大学生中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占16.51%。

“八五”中华社科基金课题“当代大学生社会心理问题及其调查”课题组于1998年对我国15个省的47所高校近3 500名大学生进行了测评,其结果显示大学生中可能存心理问题的学生占18.58%。

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对北京16所大学同期本科生的调查显示出,在1978—1987年10年间,大学生中因心理障碍而休学、退学的人数占休学、退学总数的比例由24%左右上升至40%以上。

这些数字非常令人震惊,其事实也令人忧虑。从这些数字和事实中,我们不难看出:其一,总体而言,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健康的,但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状况不良者比例颇高。其二,社会转型时期个体产生新的心理矛盾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心理疾病呈上升势头。其三,精神疾病成为终止大学生学业的主要原因。其四,大学生中的心理疾病以神经症为常见。其五,大学生中重性精神病患者已非偶然,它是因病退学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其危害极大,特别值得我们思考和注意。

一、如何理解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1.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学生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为基础的,一个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2.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门槛,从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从此,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地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3.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就业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惊叹“皇帝女儿亦愁嫁”。因而,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独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作出选择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

4.心理健康有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应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育部日前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意见》明确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适应环境、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全面发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如何消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差距,使其顺利成才

1.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扬长避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要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2.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良好的学习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因用脑过度而引起的神经衰弱,使思维、记忆能力减退。

3.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因而,必须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endprint

4.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

5.求助心理老师或心理咨询机构,获得心理咨询知识。心理老师具备较雄厚的理论功底和生活实践经验,对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具有良好的解答方式和处理技巧。大学生在必要时可求助于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咨询医生或长期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和心理老师。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所以,大学生要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没有意志,没有不屈不挠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健康的心理,以积极进取、服务于社会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树立远大理想,“以天下为己任”,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推动大学生努力完成学业,自觉攀登科学高峰。

三、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何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要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要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和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产生悲伤和忧愁的情绪时,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3.要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人际交往,使他们能够认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保证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4.要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对大学生心理产生影响和作用的环境包括生存环境、成长环境、学习环境、校园环境等。

总之,大学生要做到心理健康,争取身心健康是关系到成才与否的头等大事。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成才具有了可靠的内在条件,一颗颗人才的新星才有可能升起。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先生这一名言震荡着一代又一代代年轻大学生的心灵,我们大学生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来迎接对未来社会的种种挑战,为我们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而奉献自己的青春。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全社会性的任重而道远的长期工程,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把这项伟大工程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 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 杨眉.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3] 戴梅竞,刘新军,王蓓.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追踪观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3):173.

[责任编辑 杜 娟]endprint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大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简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