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用方程式

2015-01-21 16:34闾丘露薇
商周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传记片霍金的安乐死

闾丘露薇

我不太喜欢看仍在世者的传记片,因为担心电影只展现美好的一面。这虽然让人赏心悦目,但真实的人生从来都不是只有一面。

因此,要不是站在电影院的售票机前实在别无选择,就不会去看描写科学家霍金(Stephen Hawking)的《爱的方程式》。之所以叫这个名字,不仅是因为这是个爱情故事,还因为霍金毕生希望能找到一个可以解释宇宙的一切的方程式。

电影根据霍金首任妻子简2007年的自传“Travelling toinfinity——My life with Stephen”改编。1999年她还出过第一本“Music to move the star——A life with Stephen”。2004年BBC拍摄霍金传记片,很多情节就是源自该书。两者的不同之处,是第二本删减了很多对霍金的抱怨,留下更多婚姻中美好的一面。简在接受采访时承认,这样做是因为她觉得公众和媒体不喜欢看到关于霍金不好的东西。也难怪,毕竞他是国宝级人物,更是很多人的励志榜样。

也许出于相同理由,根据第二本自传改编的电影进行了再创作,杜撰和改编了一些情节。

比如根据简的自传,她其实早就得知霍金患的是动物神经元疾病,即ALS渐冻症。今年“冰桶挑战”流行时,霍金也参与了,不过因为身患肺炎,由子女来代为完成,呼吁人们为ALS捐款。在电影中,霍金在读博士期间有一天突然跌倒,才知道自己患上这种病。他故意躲避当时的女友简,直到简从霍金好友口中得知病情,并毅然决定和他结婚。

说到当时为何坚定地要嫁给霍金,除了对他的爱之外,简透露,之所以即便知道霍金只有两年生命,自己很快会当寡妇也毫不畏惧,是因为在上世纪60年代,她和霍金都相信,生活在核弹的阴影下,也就是几分钟时间世界就会消失,因此必须把握眼前的美好。回头看,这样的想法确实有点幼稚,在当时却是很多年轻人的想法。

说到30年的婚姻为何破裂,电影的描述和真实生活有点相去甚远,当然也美好和合理很多。若想多了解,可以看两人的自传。书中对婚姻的结束,各自有各自的理由,和对对方的评价。不管怎样,真实的生活比电影复杂太多,有美好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

霍金的学术成就除了天资,更多是依靠日复一日的思考和计算。这是枯燥和寂寞的过程,而科学家让人敬佩的地方,正是能够承受这种过程,去探索各种可能;电影中却是因为霍金突然之间的灵光闪现。怪不得有影评认为,电影把科研的艰难性和霍金为学术的付出轻轻带过,太多描述他的家庭生活。

不过,如果电影不是爱情片的话,相信剧场不会坐得那么满。2006年霍金来过香港,掀起一阵热潮。大多数人并不太在意他的学术成就,更多还是觉得这个残疾人居然比很多健全者更成功,生活上和普通人—样有家庭儿女,事业上成为学术泰斗,

霍金来香港演讲时,一个年轻人“斌仔”也来到现场。他因一场意外全身瘫痪,只能依靠点头、唇语以及特制计算机和外界沟通。2003年,他用筷子击打电脑键盘,写信给特首和立法会议员,要求获准安乐死。事件经媒体报道,引起广泛关注,各界人士纷纷鼓励他好好活下去。

在那场演讲中,霍金用语音合成器向斌仔和世界上所有想轻生的人说:“While there is life,there is hope”。(只要有生命,便有希望)他说,结束生命是一个大错;无论人生如何困难,总会有一些事情做得到,并达至成功。斌仔渐渐走出阴霾。他在学校和学生分享心得,写专栏,还用筷子打字,完成了15万字的自传《我要安乐死》。

霍金的姐姐说,弟弟从不和家人谈论病情,正如电影中他坚持不请帮手,减轻妻子简照顾他和三个孩子的负担,因为他坚信:他们是一个正常家庭,不需要外人帮忙。直到多年后他才意识到,当年妻子的负担是多么重。

虽然霍金是个对社会贡献巨大的人,但在生活中,他似乎过于自我。

猜你喜欢
传记片霍金的安乐死
霍金的故事
情怀永不褪色
热爱照亮生命
霍金墓碑上刻黑洞图案
霍金的遗产——突破计划
吴忠超与霍金的师生情缘
关于电影《戈雅传》的两点思考
传记片的历史与人性
法律形式和道德判断:安乐死与协助自杀
病理解剖医生理解的“安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