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颖
很多人是通过一只布鞋认识他的。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因为一张光脚穿布鞋作报告的照片,著名遥感学家、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李小文被推到了聚光灯下。“布鞋院士”、“扫地僧”的称呼在网络上迅速流传开来。1月10日下午,噩耗传来,这名莫测高深的“扫地僧”李小文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7岁。
感谢那只布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学生眼中的慈详老爷爷的教授,看到一个因衣着质朴而被保安挡在学校门外的科学泰斗,看到一个爱酒且性情的可爱老学人,看到一个活跃在科学博客上的“黄老邪”。他既是一个安静地做一辈子风轻云淡的“技术宅男”;又是一点素心,三分侠气,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侠客。他既有武侠小说中人般的侠骨柔肠,又有一份在价值变换时代人们所期待的学人的范儿。人们对他的敬与爱中,既有对他本人平和淡定的人生态度的崇敬,也有对某些曾经风行如今却变得稀有的一种价值取向的怀念。无怪乎他去世的消息传来时,微博和微信圈里,一片“世间再无扫地僧”的哀叹,从这句话中,我们是否可以听出相对应的潜台词——像李小文这样的仙风道骨的学者之风从此成为绝响!
可以说,在越来越注重实惠的市风之下,包括学界在内,我们的社会确实有越来越浮躁的危险存在,包括抄袭,学术造假,教师泡学生,官员贿选院士,学术向钱权献媚之类传闻不绝于耳,让人感觉学界也不再清纯和值得尊敬。可以说李小文之所以受到包括媒体和学界同仁的追捧与喜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身上所具备的素质和他的所作所为,与大家所不喜爱的风气,有着水火不容的关系。可以说,是人们心中某种不愿熄灭的价值观,造就了李小文作为扫地僧的传奇,而且,他的形象,因为人们的期待的强烈,被增强至神化了——学界渴望扫地僧精神,这种精神包含不崇尚只重外表不重实质的包装和做秀,不追逐与学养无关的内心狂躁,不迎合风头做学术墙头草,不以学术作恶或将其作为助纣为虐的工具,永远遵从内心的真实需求,作一个外表简单内心纯洁的纯粹的人。
这种被神化的“扫地僧”精神和气质,可以说是对时下知识精英界流行的“精致的利己主义”的一种批判和反讽,也是对知识阶层的期待和愿景。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甚至李小文先生本人也并不完全认同自己习惯性的随意简单生活和爱好,会有那么多高大上的说词。换个角度讲,穿不穿布鞋与是否是一位好教授之间,并无直接关系;爱喝咖啡与爱喝酒,也并不是好院士的评价标准。追求生活品质和关注生活质量,并不是学术与学术精神的敌人。事实上,在世界各大名校,穿得像演员且受到学生追捧的明星级教授,比比皆是。在凭吊李小文先生的时候,我们切不可以忽视这一点。
在现实中,像李小文先生这样有特色和有趣味且有独特人文价值观和行为特质的老学人还有很多,有的也成为小范围内的经典和传奇。希望媒体,先不要跟着世声轻下“扫地僧绝唱”的断语。大家只须把盯在娱乐明星上的视线,往别的地方轻移一点,自会发现很多新鲜和有趣的东西,通过这些有趣的东西,让我们看到它们背后那些可爱有趣甚至伟大着的人们。当然,如果视角和引爆点,能扩展到鞋子以外,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