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中国理工科大学生英语口语手势的使用研究

2015-01-21 16:47:37
中州大学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理工科手势语料库

魏 琳

(中州大学外国语学院,郑州450044)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理工科大学生英语口语手势的使用研究

魏 琳

(中州大学外国语学院,郑州450044)

以中国理工科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语料库分析法和统计工具,对英语口语中使用手势的情况进行了研究,探讨在口语中手势的使用特点及形成原因。研究发现,英语水平越高的学生越多使用辅助言语表达的手势,水平较低的学生使用适配性手势时持续时间更长;不同性别学生的手势使用情况无显著差异。

手势;中国理工科大学生;语料库

人类交际主要通过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两种方式传递信息,其中非言语行为传递了大部分信息。手势作为重要的非言语交际行为,在人们面对面的交流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研究背景

自从Trager在1958年首次提出“副语言”以来,非言语交际引起了业界极大的关注。国外诸多学者针对非言语交际行为在交际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发现非言语交际行为比言语行为传递更多的信息。[1-2]国外学者对于手势作为非言语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研究成果颇丰。[3-5]尽管中国学者探讨了跨文化交际领域和教学领域的非言语交际行为[6-7],但是他们研究更多的集中在对国外理论的引入和介绍,实证研究并不多。于善志[8]从音系特征、语义、语篇和调节功能等方面对那些在交际过程中对言语解码具有某些功能的手势行为或与外语听力理解有关的身体运动作了相关研究。

对教学领域中非言语交际行为的研究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体态语的研究。白学军[9]等人把手势语同其他的非言语行为分离出来,对不同获奖等级青年教师的手势语进行了量化研究,研究发现教师随意性手势使用频率和时间都高于功能性手势,获奖等级越高的教师随意性手势和功能性手势越多。二是对英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体态语的研究。[10-11]刘芹和潘明威[12]运用多模态语料库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非言语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探讨。

综上所述,对于中国学习者在英语口语中手势的使用情况缺乏系统独立的研究,更缺乏对某一特定群体进行全面的手势使用研究。据教育部统计,近几年中国理工科大学生数量在全国高校招生计划中占到70%之多,但该类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不尽如人意。本文以中国理工科大学生为对象,采用语料库的研究方法,研究其在英语口语中的手势使用情况。

二、研究设计

1.手势分类

综合考虑McNeill[3]和Ekman[4]的分类方法,把6类手势列入研究范围:形象性手势、隐喻性手势、指示性手势、节拍性手势、调节性手势和适配性手势。其中适配性手势又可分为3类:自我适配性手势、对方适配性手势和物体适配性手势。形象性手势和隐喻性手势属于与言语意义相关的手势,有助于言语意义的表达;指示性手势和调整性手势有助于保持整体语篇的连贯;节拍性手势控制说话的节奏;适配性手势反映说话者的焦虑。

2.语料来源

本研究中使用的口语语料来自我国5所理工科大学(包括重点院校及地方院校)150个课堂口语小组讨论录像,每组2~4人。根据学生是否通过大学英语考试(CET)笔试将其分成三个水平组:高水平组(通过CET6)、中水平组(通过CET4)、低水平组(未通过或未参加CET4),从中挑选90组录像清晰、对话时间适中、交流比较自然的小组讨论,每个水平组各挑选30组录像。参与学生共281人,其中女生129名,男生152名。教师提供备选话题(主要涉及大学生扩招,城市环境污染等当前社会现象),学生自由选择其一进行讨论,平均每人会话时间为2 min。

3.研究问题

本研究试图回答以下问题:(1)中国理工科大学生英语口语中手势使用总体情况如何?(2)不同水平的中国理工科大学生在英语口语手势使用上是否存在不同?(3)不同性别的中国理工科大学生在英语口语手势使用上是否存在不同?

4.研究过程

本研究的手势标注主要借助于视频标注软件ELAN。为了便于统计和信息检索,每一处标注都包含三种信息:主体、内容和手势。然后把ELAN标注的内容导出为txt形式的文件,以便使用语料库检索软件AntConc 3.2.1对中国理工科大学生语料中的手势使用情况进行检索。

在三个水平组之间以及不同性别的学生之间就手势总体使用频率和各类别手势使用频率进行对比研究。以10 min的手势频率为研究对象。先用Excel统计出每一名学生在对话中手势使用的数量,然后用SPSS单方差检验方法对不同水平学生的手势使用频率进行对比分析,用多样本t-test检验方法对不同性别的学生手势使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三、研究结果

1.全样本分析

通过分析得知,281个样本中,平均每10 min用到形象性手势0.5192次,占使用手势总量的1%;隐喻性手势2.0932次,占总量的4%;指示性手势3.7961,占总量的8%;节拍性手势23.5506次,占总量的50%;调节性手势0.8954次,占总量的2%;适配性手势16.4189次,占总量的35%。将各类手势的使用频率从高到低排序依次是:节拍性手势、适配性手势、指示性手势、隐喻性手势、调节性手势、形象性手势。以上结果表明,中国理工科大学生对控制节奏的英语口语手势使用频繁,但对辅助意义表达和控制话轮转换的手势使用很少,而且频繁出现表现其焦虑的手势。

2.不同水平组对比研究

分别对三个水平组学生手势总体使用情况、各类别手势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单方差检验结果显示三个水平组学生手势总体使用频率并无显著差异,在形象性手势和隐喻性手势的使用上呈现显著差别。尽管不同水平组学生适配性手势总体使用频率无显著差异,但是在自我适配性手势和物体适配性手势的使用上存在显著差别。进一步的Post Hoc LSD检验结果显示高水平组学生形象性手势和隐喻性手势的使用频率高于其他两组学生。由于物体适配性手势的使用依赖于外部物体,不列入本研究的范围。

3.不同性别对比研究

对不同性别学生在口语中的手势总体使用情况、各类别手势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以考察不同性别学生在手势的使用上是否存在差异。独立样本t-test检验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学生手势总体使用频率和各类别手势使用频率都不存在显著差异。

四、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理工科大学不同性别学生在英语口语中使用手势的总体频率和使用各类别手势的频率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使用手势的总体频率不存在明显差异,只是在形象性手势、隐喻性手势和自我适配性手势使用上存在明显差异。

形象性手势在281个样本中仅有16个样本出现,总体使用频率极低,是各类手势中使用最少的手势。McNeill指出,形象性手势多出现在叙述性的语境中,隐喻性手势则多出现在非叙述性的语境中。本文的语料来自学生的讨论,学生的手势多出现在非叙述性语境,因此形象性手势在本研究中出现频率很低。尽管如此,不同水平的学生手势使用频率仍呈现显著差异,高水平组学生比其他两组学生使用手势频繁,这表明英语水平越高的学生使用手势协助语言表达意义的能力越强。

在281个样本中,仅有50个样本出现隐喻性手势,说明其使用频率也非常低。Kennedy[13]指出,形象性语言在叙述中占主导地位,而抽象性手势(如隐喻性手势、节拍性手势、指示性手势等)在叙述之外的其他语体中占主导地位,尤其是在对话和演讲中。隐喻性手势在中国理工科大学生的对话中出项频率如此之低反映了中国文化比较含蓄内敛,与西方人相比,在交际时更少使用手势协助语言表达思想。

指示性手势在本研究中出现频率很高,是中国学生频繁使用的手势之一。Gullberg[14]指出,指示性手势不仅可以用来指示具体的物体及其特征,而且可以在用语言表达时态变化遇到困难时,表示视觉上的时态变化。笔者推测当中国学生的口头表达遇到语法上的困难时,会转而使用指示性手势,尤其在表达不流利时,此现象最为常见。

仔细观察指示性手势的标注会发现中国学生的指示性手势多伴随着空间描述。正如Kita[15]指出的那样,笔者认为中国理工科大学生在英语表达受阻时,会使用空间肌肉运动表达思想,有助于他们构建英文表达并保持手势的语义连贯。

节拍性手势是中国理工科大学生使用最为频繁的手势。McCafferty[16]指出,节拍性手势有助于外化第二语言的言语结构,是说话者自我调整的表现。本项研究发现中国理工科大学生很善于使用节拍性手势外化并强调音节结构,其目的是劝说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

在本项研究的281个样本中只有26个样本出现了调节性手势,这表明中国理工科大学生不善于使用手势进行话轮的交互和管理。笔者推测这可能与其他具有相同功能的非言语行为有关,比如眼神交流,头部运动及身体的姿势都可以进行话轮的转换。

适配性手势是中国理工科大学生频繁使用的第二大手势。研究发现,适配性手势通常是说话者对压力和厌倦的反应,尤其是当说话者因为词汇量不足或是犹豫不决时,交际中断,说话者更易使用适配性手势。中国理工科大学生适配性手势的频繁使用表明他们在使用英语交流时内心焦虑,他们的习惯性动作被激活。他们双手抱在胸前表明试图维护自己的观点免受对方的驳斥,或是谨慎地接受对方的观点。

五、结语

中国理工科大学生在英语口语中应该加强有助于言语意义表达的手势的使用,使得交流更加有效。低水平的学生可以通过使用手势弥补语言知识的不足,高水平的学生则可以通过使用手势减少语言表达的模糊性,使言语意义的表达更加清晰明确,使得交际更加有效。对于中国理工科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外语口语焦虑,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外语教学

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非言语交际行为的重要性,交流是多渠道的,单一的言语表达不是完整的交流。外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所以非言语交际应该被纳入外语教学的范围。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更应该重视非言语行为的输出,尽量使用积极的、有助于信息传递的手势,尽量避免使用坐立不安和焦虑的手势。

教师还应当把培养学生的非言语交际能力作为教学的一部分,组织学生进行多渠道交流的活动。有些课堂活动,例如听写练习和磁带听力练习,使得学生过度依赖听觉获取信息,阻碍了学生从其他渠道获得交流信息,造成了学生从非言语交际中获得信息的能力缺失,从而限制了学生交际能力的全面发展。视频资料使得学生能够从视觉和听觉双重渠道获取信息,有助于理解复杂的交流。另外,角色扮演和话剧等也可以为学生提高非言语交际能力创造机会。

2.自主学习

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关键就是把学生的双手解放出来,这样才能使交际更有成效。鉴于学生适配性手势的使用是缘于外语焦虑,应该使用一些交际策略帮助学生从焦虑转向使用手势辅助语义表达。学生应该使用一些自我肯定策略,降低语言焦虑的负面影响。一种有效的方式即激发自信心的自我暗示,比如不断地向自己暗示“我能行”。另外,一些学者也提出使用情感策略,比如放松练习、记日记、抱有更切合实际的希望等。总之,学生应该竭尽全力表达清楚自己的语义,而不是担心自己的表现。

[1]Birdwhistell R L.Kinesics and context[M].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70.

[2]Richmond V P,McCroskey J C.Nonverbal behavior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M].Boston.MA:Allyn and Bacon,2004.

[3]McNeill D.Hand and mind:What gestures reveal about thought[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

[4]Ekman P,Friesen W V.The repertoire of nonverbal behavior:Categories,origins,usage and coding[J].Semiotica,1969(1):49-98.

[5]Lazaraton A.Gesture and speech in the vocabulary explanations of one ESL teacher:A microanalytic inquiry[J].Language Learning,2004,54(1):79-117.

[6]廖泰初.体态语与外语的教和学[J].外语电化教学,1990(1):18-20.

[7]王军.中西体态语差异的文化透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3):65-67.

[8]于善志.身势行为与英语听力中的语言解码[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5(4):96-98.

[9]白学军,梁菲菲,张涛,等.不同获奖等级青年手势语的量化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2009,31(4):48-53.

[10]郭孝田.在语料库中研究非言语交际:shrug用法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125-127.

[11]陈莉.高职高专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中体态语使用知识的调查[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12]刘芹,潘鸣威.多模态环境下中国大学生英语口语非言语交际能力研究初探[J].外语电化教学,2010(132):38-43.

[13]Kennedy M S.Hand and mind:What gestures reveal about thought[J].Language and Speech,1994(2):203-209.

[14]Gullberg M.Communication strategies,gestures and grammar[J].Acquisition and Interaction,1999(2):61-71.

[15]Kita S.How representational gestures help speaking[M]//In D.McNeill(Ed.).Language,culture and cogni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162-185.

[16]McCafferty S G.Nonverbal expression and L2 private speech[J].Applied Linguistics,1998(19):73-96.

(责任编辑 姚虹)

A Corpus-based Study on the Gesture Use by Chines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s in Oral English

WEI Li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Zho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44,China)

With the assistance of statistical softwares,this study employs corpus-based approach to carry out a systematic study on Chines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s’(SEMs’)gesture use in oral English.It is designed to unfold the features of using gestures by Chinese SEMs across different English proficiency levels as well as different gender groups.Research findings show that Chinese SEMs do an unsatisfactory job in gesture use as a whole.Their ability of deploying gestures varies with their different English proficiency levels,but no difference is shown among gender groups.Accordingly,potential reasons and some corresponding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on college oral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s well as students’self-learning are put forward in the help of improving their nonverbal competence.

gestures;Chines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s;corpus

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5.02.018

H31

A

1008-3715(2015)02-0093-04

2015-03-02

2015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理工科大学生英语手势语的语料库分析法使用研究”(2015-GH-522)

魏琳(1981—),女,河南南阳人,中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猜你喜欢
理工科手势语料库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挑战!神秘手势
V字手势的由来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车迷(2018年11期)2018-08-30 03:20:28
胜利的手势
把课文的优美表达存进语料库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
语言与翻译(2015年4期)2015-07-18 11:07:45
浅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
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
物理与工程(2010年2期)2010-03-25 1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