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撞船事件新闻发布会的叙事修辞研究

2015-12-03 06:16杨跃珍
中州大学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国家主权中国政府受众

杨跃珍

(中州大学外国语学院,郑州450044)

中日撞船事件新闻发布会的叙事修辞研究

杨跃珍

(中州大学外国语学院,郑州450044)

以Walter Fisher的叙事修辞为理论框架并辅助Lloyd Biter的修辞情境论,对中日撞船事件新闻发布会进行叙事修辞解读,着重分析新闻发布会的叙事修辞以及取得的功能和效果。研究发现,该新闻发布会旨在通过叙事达到保持中国社会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树立国际形象的目的。

叙事;修辞批评;修辞情境;新闻发布会

在媒体信息传播功能强大的时代,新闻媒体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影响着舆论的环境。2010年以来,大众传媒使公众目睹到众多突发事件,如大连海上原油泄漏、南京废弃塑料厂爆炸、吉林化工原料桶冲入松花江、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以及众所周知的中日撞船事件等。这些突发事件因其事起骤然,在短时间内便得到各种新闻媒体密切关注。随之产生的新闻发布会作为信息传播的一种方式,更是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关注。然而,纵观国内外对新闻发布会的研究,很少有人从西方修辞学的视角对其进行分析,更不用说叙事修辞批评这一理论模式了。鉴于此,本文以修辞情境论以及叙事修辞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以发生于2010年9月7日的日本扣押中国渔船事件的新闻发布会语篇为文本,着重分析新闻发言人的叙事修辞活动以及叙事修辞的功能和效果。其中修辞情境的理论主要来源于该理论的提出者Lloyd Bitzer,叙事修辞理论主要参考叙事范式的提出者Walter Fisher的相关研究。

一、叙事修辞批评概述

修辞学早在古希腊时期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典修辞学的奠基人将修辞定义为“在任何特定场合下寻求可能获得的劝说手段的功能”[1]。Burke作为新修辞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的基础上,将修辞扩大到无所不包的人类行为。可以说,修辞主要是人们用语言去说服或者诱发他人进行合作的一种行为。根据上述观点可知,修辞批评是指对修辞者使用的不同方式的劝说或者对诱发受众合作的行为所作出的评论。

叙事修辞批评作为一种评论模式,自20世纪80年代由Walter Fisher提出后,迅速成为受人欢迎的修辞批评范式之一。Walter Fisher认为叙事是人类交流的基本形式,并将叙事定义为“一系列象征行动(包括言语和行为),对创造及理解这些象征行动的人而言,叙事是有序且有意义的象征行动”[2]。叙事有三个特征:其一,叙事是象征行为;其二,叙事的事件和各种要素之间存在时间关系和因果关系;其三,不管是对叙事者还是受众来说,这些象征行为都有特定的意义。

邓志勇教授[3]认为叙事修辞批评建立在三个理论基础之上,即人是讲故事的动物、叙事创造理性、叙事产生说服和同一。他的主要理念是:叙事是一种修辞行为;叙事具有诱导功能、论题建构功能、认知功能和现实建构功能。叙事者在叙述一件或者几件事情的同时,传递了其本身所认同或拥有的意识形态、价值、态度、情感等。从本质上说,叙事是以言行事的行为,叙事者把自己的思想、态度、价值、意图隐含于他所选择的以时间构成的故事里,并把这个故事讲给受众,希望受众接受他的想法,从而付诸行动。叙事修辞批评在分析作为修辞的叙事结构的同时,要揭示其在叙事者实现其修辞目的中发挥的作用。

结合上述理念,Foss[4]认为考察叙事修辞批评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即叙事形式和叙事功能。叙事形式主要包括叙述者、场景、角色、事件、时间关系、因果关系、受众、主题等八个要素,其中受众是核心要素。如上所提,修辞主要是人们用语言去劝说或者诱发受众进行合作的行为,分析叙事功能时,阐释者必须考虑修辞所产生的具体情境。修辞情境的概念由美国修辞学家Lloyd Biter提出,他将修辞情境定义为:“一个由人物、事件、关系和物体组成的综合体,这个综合体存在一种潜在的或者事实上的急缺,这个急缺可以部分或者全部地得到满足,假如进入情境的话语可以迫使受众做出决定或者采取某种行动使之获得比较大的改善。”[5]急缺、受众和限制因素是修辞情境的重要成分。

二、新闻发布会语料相关因素的描述

根据上面所说的理论及操作方法,对所选中日撞船事件新闻发布会分别进行修辞情境和叙事要素的描述。

1.修辞情境要素

新闻发布会长期以来都是改善社会问题的一个重要渠道,因此新闻发布会的修辞情境通常和当时的社会情况密切相关。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社会问题决定了新闻发言人的动机并限制他的选择。除了当时的社会情境,受众和新闻发言人也成为了限制因素。新闻发布会的修辞情境可以通过图1所示。

图1 新闻发布会的修辞情境

根据修辞情境的重要组成成分对新闻发布会进行分析得知,新闻发布会发言人的发言中存在三种缺失:一是日本当局在中日撞船事件发生后,在中国领土钓鱼岛附近逮捕了渔船上包括船长在内的所有船员;二是日本当局应释放所有船员并归还船只;三是中国政府由于日本政府的非法行为所面临的国内民众信任危机、社会稳定问题以及中国的国际形象问题。新闻发言人发言中所存在的三种缺失,都会随着第二种缺失的消失而逐渐得到改善。作为修辞者的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他发言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持中国的社会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树立国际形象。此次新闻发布会的受众比较多,他们分别是日本政府、中国人民和所有关注钓鱼岛事件的世界人民。日本政府作为主要受众,其有能力对急缺做出直接的改变。由于中日关系长期是个敏感问题,此次中日撞船事件极有可能使部分中国人成为极端爱国主义者,这些人也很可能受到国际上对中国不满的不法分子的怂恿和煽动,从而做出影响中国社会稳定的事情来,因此中国人民也成为此次新闻发布会的受众之一。与此同时,能否恰当地处理国际突发事件也考验着中国政府的执政能力并对其国际形象的树立有很大的考验,在这种情况下国际上所有关注中日撞船事件的人们也成为新闻发布会的受众之一,他们对消除缺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新闻发布会发言人所面临的限制因素主要由其自身的信仰、态度、兴趣和动机等构成,所有的这些因素不可避免的对他的发言有极大的影响。其他的限制因素包括历史因素等等。正如Biter所说,修辞情境呼唤修辞反应。新闻发布会就是在这样的修辞情境下产生的。针对中日撞船事件所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作为权威和官方的信息发布源,肯定会受到世界人民的广泛关注,从而最终达到影响受众并促使受众形成态度或者采取行动的目的。

2.叙事形式的描述

对任何语篇进行叙事修辞批评,首先就是要对语篇进行叙事结构和形式的分析。新闻发布会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完整的叙事语篇。按照上面所提Foss的观点,新闻发布会的场景是钓鱼岛附近海域,主要由两个正面角色和一个反面角色组成,即中国政府和中国渔船船长及船员为正面角色,日本政府为反面角色。作为一个叙事语篇,事件(情节)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因素。情节的功能主要是让受众保持关注并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在新闻发布会中,有两个事件(情节):一是日本官员非法逮捕中国船员;二是中国政府对日本政府的非法行为表示抗议并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关于叙事中的时间关系,新闻发布会主要采用了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报道的方式,即事件二发生在事件一之后。描写叙事形式的下一个因素是因果关系。根据Foss的观点,在考察因果关系之前,我们必须考虑三个问题:叙事中采用了什么样的因果关系?这些事件主要是由人类行为引起的还是由自然力引起的?原因和结果分别是怎样描写的?中日撞船事件新闻发布会中,日本政府的挑衅行为致使中国政府承担起捍卫国家主权的责任和义务。叙事形式描写的最后一个因素是主题。叙事主题可以是显而易见的,也可能是隐含在整个叙事语篇中通过分析叙事的场景、角色、事件(情节)、事件关系和因果关系而得出。根据上面的分析,新闻发布会的主题是保持中国社会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并树立国际形象。现将此次新闻发布会的叙事形式进行汇总,其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新闻发布会叙事的八个方面

三、新闻发布会的叙事修辞分析

运用以上所述的叙事修辞理论,对中日撞船事件发生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言语进行分析,期望得知我国外交部发言人是怎样达到以言行事的目的。叙事者是我们首先要关注的对象,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劝说是由三种方式来获得的,即理性诉诸、情感诉诸和人品诉诸。人品诉诸通常与修辞者本人密切相关,它主要关注修辞者是否具有良好的个人品质。情感诉诸通过受众的推测以及修辞者的论辩这两种方式来取得。叙事者良好的个人形象容易让受众相信他所说的话并愿意响应他的号召而形成、改变或者强化某种态度从而采取某种行动。新闻发布会的发言人为我国外交部发言人,其作为国家的政治发言人本身就是权威人士,在国内和国际上均享有很高的声誉及可信度。在中日撞船事件发生之后,中国政府在第一时间举行新闻发布会并由外交部发言人来向世界人民通告这一事件并表明我方立场。随着事态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政府采取了一些严厉措施,迫使日本当局释放渔船上包括船长在内的所有船员。政府的行为,实质上一方面是向世界人民塑造了其坦诚负责任的政府形象,另一方面也达到捍卫国家主权并树立国家形象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这种叙事本身就是修辞者尽力展示与塑造的修辞人格,也即身份权威与人格魅力。修辞人格一般指修辞者人格或声明所具有的说服潜能。[6]中国政府的这种及时捍卫国家主权、保护人民权益的行为给中国人民传递了极大的信心,使人民愿意相信政府有能力处理好这样的国际争端,从而及时化解了国际和国内不法分子趁机进行颠覆或者破坏社会稳定的一系列活动。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中国政府在撞船事件发生后是怎样迫使日本政府释放渔船船长及船员的。在事件发生后,我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表示,中方对此严重关切,已向日方提出严正交涉,强调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就是中国领土,要求日本巡逻船不得在钓鱼岛附近海域进行所谓“执法”活动。同时,外交部发言人表示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一系列措施迫使日方释放我方船员。例如:外交部副部长宋涛奉命约见日本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提出严正交涉,要求日方停止非法拦截行动;中方推迟原定于当年9月中旬举行的第二次东海问题原则共识政府间谈判等等。

Hart[7]认为,叙事修辞就是有目的的讲述一个故事,讲故事本身就是一个逻辑推理的过程。外交部发言人作为叙事者,其多次重申钓鱼岛附近海域自古以来都是中国领土。在这里,叙事者的逻辑推理可以用Toulmin的论辩模式加以描述,如图2所示。

图2 外交部发言人的论辩模式

外交部发言人作为修辞者,他的论题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主要是因为他的叙事论题承载了普世价值观以及世界人民认同的意识形态。在这里,修辞者使用了Burke所说的“认同”这一修辞策略。Burke认为,如果想说服一个人,你要尽量使用他那样的话语,使用相同的方法,使你的思想、语调、形象、态度、手势、语调与他的一样,你才能说服他。[8]中日撞船事件的事态是由日方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所作所为造成的,中国政府面在处理日方的挑衅行为上,表达了其维护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的意志和坚定的决心,中方的爱国主义以及维护世界和平的态度得到了世界人民的认同。于此同时,中国政府坚决捍卫正义的立场,也符合世界人民的世界观。另外,叙事语篇也建立起来了受众和角色之间的认同。渔船船长以及所有船员都是无辜的普通人民,他们和受众之间建立起了人民之间最普通最本质的一种情感,即同情认同。所有这一切都换起了世界人民对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支持、对日本政府非法的行为以及破坏世界和平的行径感到不齿。最终,日本政府迫于中国政府和人民以及世界人民的压力而释放了所有被捕的中国船员。中国政府所举办的新闻发布会成功地实现了通过和平手段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树立国际形象的目的。

四、结语

针对中日撞船事件的一系列新闻发布会本质上是对具体修辞情境的一种修辞行为。该新闻发布会旨在通过叙事达到保持中国社会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树立国际形象的目的。此研究表明,在分析修辞情境的基础上,对叙事要素进行分析并解释修辞者以言行事的全过程是批评性分析突发事件新闻发布会的核心所在。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新闻发言人影响他人判断、态度和感受的策略,同时对我们的批评性阅读也有所帮助。此外,该研究本身为解读重大突发性新闻发布会文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1]Aristotle.Rhetoric[M].Trans by Roberts W R.New York:Random House,1954.

[2]Fisher W.Narration as a human communication paradigm:The case of public moral argument[J].Communication Monographs,1984(51):1-23.

[3]邓志勇.叙事修辞批评:理论、哲学假定和方法[J].当代修辞学习,2012(3):68-76.

[4]Foss S.Rhetoric Criticism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M].Chicago:Waveland Press,2004.

[5]Bitzer L.The rhetorical situation[J].Philosophy and Rhetoric,1968(1):1-14.

[6]刘亚猛.追求象征的力量:关于西方修辞思想的思考[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7]Hart R.Modern rhetorical criticism[M].Boston:Pearson Education Press,2005.

[8]Burke K.A Rhetoric of Motives[M].New York:Prentice-Hall,1950.

(责任编辑 姚虹)

Narrative Criticism of the Discourse on the News Conference of Sino-Japan Collision Incident in 2010

YANG Yue-zhe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Zho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44,China)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Walter Fisher’s narrative paradigm and Lloyd Biter’s theory of rhetorical situation,this discourse on the News Conference of Sino-Japan Collision Incident in 2010 is critiqued,focusing on the analysis of the narrative rhetoric of the News Conference,as well as its function and effect.This study shows that this press conference aims at maintaining China’s social stability,safeguarding national sovereignty and establishing a good international image through the narrative.

narrative;rhetorical criticism;rhetorical situation;the News Conference of Sino-Japan Collision Incident

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5.02.017

H15

A

1008-3715(2015)02-0089-04

2015-01-08

2014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重大突发事件新闻发布会的叙事修辞及其应用研究”(2014-GH-718)

杨跃珍(1980—),女,河南洛阳人,硕士,中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西方修辞学及英语写作。

猜你喜欢
国家主权中国政府受众
《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等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世行发表声明支持中国政府应对疫情政策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人权:个体权利与集体自决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论国家主权维护与投资者保护的适当平衡
中国政府工作报告——2013年经济运行数据
中国政府工作报告——2014年十大重要数据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