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大学生人力资本的特征及提升

2015-01-21 15:46葛晓巍俞俊捷徐国倩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人力资本大学生

葛晓巍,俞俊捷,徐国倩

(浙江科技学院 a.经济与管理学院;b.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中心, 杭州 310023)



应用型高校大学生人力资本的特征及提升

葛晓巍a,b,俞俊捷a,徐国倩a

(浙江科技学院 a.经济与管理学院;b.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中心, 杭州 310023)

摘要:从劳动力市场的角度出发,依据人力资本理论,对大学生人力资本状况和提升路径的分析表明,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对人力资本的认知度不深,他们认为兼职实习对提升自身能力帮助较大,因此更偏好经验的积累和技能的提升,而质疑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忽视学校教育在其人力资本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学生对人力资本的认知受到学校、劳动力市场和学生家长3个主要因素的影响。学校应深化学生对高等教育的认识、引导学生有选择性地提升人力资本,并将实践的具体工作落在实处,强化对学生的监督,避免实习的形式化,让学生在实践环节能够得到锻炼。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人力资本;大学生

随着中国经济和技术的发展,社会对高层次技术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使得高等教育的目标从培养少数研究人员转变为培养应用领域的各类技术人员。约从2000年开始,大量文献对应用型大学的发展进行了讨论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过,这些对应用型高校教育的研究,多从教育培养模式出发将学生作为培养的客体,很少将学生作为主体来考虑应用型高校教育模式的发展。

从大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对知识的接受是具有个性色彩的,是一种自我体验的建构,是将大学所传播的知识纳入个体知识体系的过程[1]。而大学的课程体系并不能全部覆盖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学生参加的其他活动(如兼职)的作用虽然对其影响较大,但在大学教学体系中却不能体现出来。因此,如果不从学生的角度来观察当前的教育体系,而是强制性地或者从学校的角度感性地设定其学习生活,不仅不能充分激发学生潜能,反而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当人们讨论应用型大学的发展目标或者是培养模式时,多以“人才”“素质”或“能力”来描述即将进入职业生涯的学生。然而,不论是人才、素质还是能力,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宽泛,也很难明确化、特定化[2],进而不能够准确衡量应用型高校是否完成了培养学生“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目标。那么,如何判断从学校走出来的大学生是否具备直接服务社会的能力呢?一般来说,“为社会服务”的能力集中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一是学术、技术和职业三者的结合,二是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的提高[3]。如果从劳动力市场出发,以市场的需求作为大学生能不能服务社会的衡量标准的话,那么影响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人力资本积累则是大学生是否具备上述2个方面能力的直接体现。所以,关注大学生人力资本的积累对应用型高校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将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主体,基于浙江科技学院341份问卷调查和对部分在校生、毕业生及学生家长的访谈,着重分析了应用型高校学生人力资本的特征、提升途径。在相关讨论的基础上,对应用型高校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1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的人力资本特征

1.1人力资本概念的界定

Schultz[4]将人力资本界定为人们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能力,是体现于人身体上的知识、能力和健康。Becker[5]认为人力资本不仅意味着才干、知识和技能,而且还意味着时间、健康和寿命,突出了人力资本的时间价值。中国学者李建民[6]将人力资本定义为存在于人体之中、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术、能力和健康等质量因素之和。随后的学者综合上述观点,将人力资本细化为5个方面的内容:医疗与保健,在职人员培训,正式的初、中、高等教育,企业组织的成人教育、培训学习项目,个人和家庭变换就业机会的迁移。基于此,本研究结合大学生特征,从健康、道德、技能、专业知识、工作经验、组织能力、迁移7个方面来讨论应用型高校大学生人力资本的特征。

1.2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的人力资本特征

1.2.1对人力资本的认知度较浅

1.2.1.1对人力资本概念的认知不广泛大学生对于人力资本普遍存在认识上的缺失,41.6%的学生之前未曾关注过“人力资本”这个概念,48.7%的学生只是略有关注。只有9.7%的学生明确知道人力资本的概念。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人力资本的认知是不同的,年级较高的学生对这个概念的关注度较高。大二学生中有5.8%关注人力资本,到了大四这个比例上升到16.7%。

1.2.1.2对人力资本内涵的理解不深入学生对人力资本所涵盖内容的了解并不全面,针对本研究人力资本包含的各个维度(健康、道德、技能、专业知识、工作经验、组织能力、迁移)来看,明确知道这些维度均属于人力资本范畴的学生并不多。

整体而言,大学生对人力资本构成要素的认知排序如下:专业知识、技能、工作经验、组织能力、道德、健康、迁移。93.26%的学生认为专业知识是人力资本的主要部分,分别仅有58.07%和31.38%的大学生认为健康和迁移是人力资本的构成要素。也就是说,多数学生对人力资本的认知局限在有较强代表性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工作经验,而忽略了组织能力、迁移、健康和道德等方面。

同样,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人力资本的认知深度也不尽相同。随着年级的增加,学生对人力资本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选择各维度的人数逐渐增加。到了大学四年级,50%的学生认为迁移是人力资本中的一个要素,而其他年级仅约为30%的学生持有这样的观点。

1.2.2忽视学习而偏向技能的提升

尽管非常多的学生认识到专业知识是人力资本中的一个主要组成因素,但在人力资本的各维度中,对学生来说,专业知识的重要程度却不如技能和经验。他们普遍认为资格证书或工作(兼职)经历是自己人力资本存量的较好证据。

不过,不同年级间所选择的提升人力资本的维度还是不同的,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主要参与了体育锻炼(87.2%),在大学二年级参加社团的学生多了起来(82.7%),大学三年级的学生更多地选择了考证(93%),而大学四年级的学生除了考证外(94.4%),还选择了兼职实习(83.3%)。这表现出,从大一到大四,随着学生对学习、生活了解的不断深入,他们在根据个人偏好来积累自身的人力资本。当到大四面临就业时,他们更多地选择了考证、兼职、考研等活动,而参加社团活动的次数则越来越少。

1.2.3具有较好的健康状况

对于学生的健康状况,63.4%的学生认为自己身体很健康或较健康,28.7%认为自己身体健康状况一般,还有少部分(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较差(较不健康或很不健康),尽管这一部分学生较少但仍需要引起注意,原因是这些学生在大四的群体中所占比例高达16.7%。

2应用型高校大学生人力资本的提升

根据前文所述的人力资本包含的维度,将学生提升人力资本的途径归纳为:接受正规教育、参与培训活动、社会实践、心理保健等,下面将从这4个方面来观察应用型高校学生提升人力资本的状况。

2.1正规教育

在提升人力资本的途径中,虽然接受正规教育是学生的首选方式,但选择的比例却并不高(48.1%)。与低年级相比,高年级的学生选择接受正规教育提升人力资本的人数比例还有所减少。分别为45.9%(大三)和33.3%(大四)。这种状况与学生对学校教学体系的认识有较大的相关性,在调查中,让学生对课程体系进行评价,只有31.4%的学生认为学校课程设置合理(包括非常合理和较为合理),其中认为非常合理的仅为5.3%,认为课程设置一般的为46.6%,认为不合理的(较为不合理和非常不合理)为21.7%。

正规教育的另外一个方面是课外学习,不过,总的来看学生课外安排在学习上的时间较少。有约40%的学生每周课外安排在学习上的时间在7小时以下,35%的学生每周课外学习7~14小时。而高年级的学生在课外时间学习的较多,大三、大四分别有14.1%和33.3%的学生每周课外花在学习上的时间超过了21小时。虽然不能够得到详细的数据来描述他们如何分配这些课外学习时间,但是,从访谈中得知,在课外时间的学习中,有大部分学生(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都在自学考取证书或考研。

2.2技能和培训

为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市场需求,参加技能培训、在学习之余考取相关的技能或职业资格证书,是大多数学生在课外参与较多的提升人力资本的2种途径。

2.2.1考取证书

从调查结果看,有81.8%以上的学生都有1~3个证书。考取证书的时间都在大学二年级或三年级,大学二年级73.1%的学生有1~3个证书,9.6%的学生有3~5个证书,而三年级有1~3个证书的学生减少到59.5%,有3~5个证书的学生上升到了27.6%。大四学生中有94.4%的学生均参加过考证并取得证书,没有证书的比例仅占所有大四学生的5.6%。

2.2.2培训

学生参加的培训主要体现在外语(50.6%)、计算机(30.6%)和兼职(34.4%)3个方面,接受考研、创业、就业培训的较少,还有约20%的学生没有参加过培训。随着年级的变化,接受培训的类型也逐渐变化:大一主要参加英语(55.3%)和计算机(29.4%)的培训,而参加创业、就业、兼职方面的培训较少;到了大二、大三,接受创业、就业、兼职方面的培训多起来,到了大四则突出表现在就业培训(33.3%)。

2.3参加社会实践和社团组织

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参加学生社团能够增加大学生的责任感和社会阅历,为大学生进入社会奠定基础。大学生也认识到了这些活动的积极作用,所以虽然考取证书的人数较多,但从人力资本的提升效果看,81.2%的学生认为考证对提升自身能力的作用低于兼职实习,因而非常多的学生在校时都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寻找兼职机会以积累自身的社会经验;参加社团也是较多学生(58.1%)提升自身能力的一种选择。另外,调查中还有学生明确表示,“实践性较高,能切实应用到专业能力的作业和相关比赛”更有助于以后的工作选择。

2.4保健

笔者从2个方面对学生保健状况进行了调查,一方面是对生活压力的处理来体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另一方面则是以参加体育运动的情况来体现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

针对学习生活上的压力,大部分学生通过主动与亲友沟通(37.2%)或自我调节(53.1%)(如外出旅游)来缓解,有较少比例的学生选择接受老师的心理辅导。依然有小部分学生面对学习生活上的压力时任由不顾(5%),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这部分学生在大一比较多,高达11.6%,而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刚刚离开家庭独立生活,他们面对压力时的心理承受及调节能力过于薄弱,如果不能有效自我缓解或者借助外部力量改善并继续忽视这种状况的话,那么遗留下的心理及生理健康上的问题会在未来工作生活中造成不良影响。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在调节学习生活压力方面做得较好。尤其是大四的学生,当面对学习生活的压力时,总能够想办法解决,而不是任由不顾。

保健的另外一个方面是参加体育运动,调查中有82.4%的学生一直参加体育锻炼,但从年级来看,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较多,分别为87.2%和88.5%,而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略少,分别有78.9%和77.8%。

2.5不同提升方式的作用

教育家蔡元培提出,大学毕业生应该具有:强健的体格、丰富的知识、较高的智力、较多的能力、高尚的道德品质、高尚的美感、发达的个性[7]。其中知识是大学的中心内容,课程则是知识的主要载体,其结构是以有利于探究高深学问的方式来加以组织的。参与培训活动、社会实践主要体现在培养并拥有“较多的能力”方面。而保健则是让大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体格。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见,学生人力资本的提升更注重了“较多的能力”和“强健的体魄”,而忽视了“知识”“道德”“美感”的培养,而这些也正是人力资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总结及建议

3.1总结

3.1.1学生不重视课程在其人力资本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大学生入校后开始了有意识的自我设计。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有目的地选择学习知识。然而,59.46%的学生认为“参与社会实践(如兼职、实习)”有助于今后的求职,所以,学生的个人偏好仅仅体现在选择兼职、培训等方面,而较少表示出对学校设置课程的偏爱;不仅如此,他们还质疑学校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为了了解学生对学校专业课程的认知程度,调查中专门访谈了7位在各领域工作的应用型高校的毕业生,包括留校辅导员、公务员、银行职员、小企业员工及待业者。他们同样也表现出对学校课程设置合理性的不同程度的怀疑,很少表现出对专业课程的作用有较深入的认识。他们表示,即便是与专业对口的工作,所需要的专项知识技能也需要在在职培训期间获得,书本上的知识很少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而在校期间承担的社团组织工作及校外的兼职实习所积累的经验反而更为实用。因此,正规的课堂教育已经不再受到学生的重视,这种态度的行为表现则是大学生上课经常出现迟到、旷课等现象,上课过程中也很少有认真听课的学生。

3.1.2市场需求是影响学生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因素

在调查中,有多数学生表明上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求职找工作。因此,他们会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有目的地选择提升自身人力资本的途径,并更愿意投资到培训机构去接受定向培训以提高某项技能或能力。如近几年企业外向发展对英语要求的提高,使得各类商业化的培训机构兴起,外语培训成为最热门的培训项目。

从用人单位对求职人员的要求来看,就业单位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精神。而这些能力仅仅从学校的教学体系中是不能得到完全提升的。当学生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就主动参与或选择相对应的活动,如兼职、培训等。

3.1.3家长的干涉使学生提升人力资本具有盲目性

中国人力资本理论起步较晚,从20世纪90年代起人力资本理论才被国内学者所关注,导致人力资本的概念在中国普及率较低。本次调查中,不仅是学生,学生家长同样表现出对人力资本内涵的不够了解。

从对家长的访谈来看,因长期受精英教育理念的影响,家长对孩子上大学的看法还比较传统。家长们均企盼自己的孩子过上过去只有少数人才能享受的好日子,而要获得这样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就必须接受大学教育。他们认为,当孩子上大学后就成为了社会精英,将生活在社会的顶端,但孩子毕业后究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却较为模糊。而在孩子就业过程中家长的参与度较大,进而对孩子选择提升人力资本的途径进行影响,这种影响尤其表现在大学四年级,为了能够找到好的工作,学生往往依据父母的意愿选择培训或学习的内容。求职过程中家长的参与使市场不能够体现出人力资本的真实价值,原因是家长的社会资本在一些学生的求职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这种作用扰乱了劳动力市场的价格机制。此时,学生在提升人力资本的过程中就具有盲目性。

3.2建议

3.2.1深化学生对高等教育的认知

虽然应用型大学以“直接服务于社会”为办学目标,但是需要认识到,应用型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其办学目标的设定还是应以高等教育的目标为基础。知识是高等教育的中心内容,知识的外在表现则是学校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所建构的课程结构,并且高校的课程结构是以有利于探究高深知识的方式来加以组织的,如果不能在课程结构上建立一种有利于探究新知的系统,而降低到一般的职业训练或纯粹的基础教育的水准,那就不能称其为大学了[8]。

然而,调查中学生上大学的目的多为求职找工作。因此,他们仅仅重视那些有助于求职的各项能力的提升,而忽视了诸如丰富知识、道德品质、美感等方面的培养。而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的学生虽然对专业知识的认识有所加深,但也只是从情感上认为在校应该提高学习成绩,而并没有真正认识到高校课程设置的目的和作用。也就是说,学生对高等教育的认知是片面的,或者说尽管其了解高等教育的目标,但各种因素弱化了其对高等教育目标中其他能力的获取而偏向技能的提升。根据上述情况,虽然需要继续改革应用型高校的教学体系,使其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深化学生对高等教育的认知。所以,应增加道德、审美等相关课程,培育学生道德品质、美学素养。另外,还需聘请知名学者来校做相关讲座,或请知名的并对学校专业课程有较深认识的校友来校与在校生座谈等方式,深入并强化学生对高等教育的认知,纠正其不正确的观念。

3.2.2引导学生有选择性地提升人力资本

在校学生对未来职业的了解是感性的,他们中间还没有充分形成对职业生活的兴趣和思想准备就进入职业生涯的大学生正在增加[9]。所以,尽管他们有提升人力资本的积极性,但是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应该设定什么样的目标去实现却并不明确。这种对人力资本的盲目认识会在相当程度上阻碍大学生的发展。如前文所述,大多学生在校时都考取了证书,然而真正对工作有较大帮助的不是这些证书而是实践经验的现状,就是学生盲目提升人力资本的表现。

针对学生接受知识具有选择性的特征。学校可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如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各类技能培训的课程或者讲座,以培养并丰富大学生的人力资本认识,使其较快地找到自己发展的潜能及自我取向,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另外,还可以针对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特征开设一些非专业课程,如创业、职业资格培训、审美等课程。尤其是职业课程的引入,使学生在学校就能关注并接触到毕业后的工作、生活,较早地为职业生涯做准备。

总之,学校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提高其对人力资本的认识,致力于教导学生该做什么,使其形成独立的探索精神。

3.2.3加强实践环节中对学生的管理

社会实践是连接学校教学和社会实际需求的中间环节。该环节是否能够发挥作用对应用型大学实现“直接服务社会”的目标至关重要。因此,各应用型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都认识到了建设实践教学平台的重要性,并且在实践课程的设置及实践基地的建设方面均做了大量的工作。不过在具体的实施环节却存在部分实践课程不同程度的形式化。一方面,因学生实习前的准备工作不充分,不了解实习的任务、内容,实习后上交的报告只能基于网络上的文献简单拼凑而成,这样的实习必然不能达到实习的目的。另一方面,尽管依托于校企合作,学校有较多的实践基地,但因实习学生数量较大,基地很难提供这么多的实习机会,且实践基地因为安全问题或效益问题,也不愿意让实习大学生承担具体的工作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到实践基地的实习就成为一种形式。针对这种情况,学校鼓励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但据调查,只有较少的学生真正去寻找单位并完成实习任务、提升自身能力。大多学生则寻找一个熟识企业签字盖章,就算参与了实习,这种实习效果可想而知。

因此,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必须要深化,以避免学生实习形式化的状况。否则,实践教学在提升学生能力方面起到的作用将是微弱的。在具体实践管理工作中,首先需要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多方面的考核,而不是仅仅依托于实践报告这种单一的方式。如可通过电话访谈的方式与实习单位进行联系,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其次,可考虑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指导老师进行随机的实地走访。这种监督,一方面是检查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工作情况,解决学生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因学生进入社会或工作环节后,角色的转变可能会使其对某些事物的认识产生偏差,甚至出现心理问题,教师的走访则可及时地帮助学生改变这种不正常的状况,提升学生的实践效果。

4结语

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应用型高校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不可否认的是,应用型高校的教育存在着供给与需求间的脱节现象,应在明确高等教育目标的基础上,从劳动力市场的角度,也就是需求的角度来改变应用型高校的教学方法及内容,以让学生毕业后能真正成为服务社会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妙弟,江小明.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应用型大学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7(1):60-61.

[2]胡天佑.建设“应用型大学”的逻辑与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13(5):26-31.

[3]吴巧慧,邢培正.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4.

[4]Schultz W T.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1,51(1):1-17.

[5]Becker S G.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A theoretical analysis[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2,70(5):9-49.

[6]李建民.人力资本通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42.

[7]王玉生.蔡元培大学教育思想论纲[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31.

[8]王伟廉.高等学校课程研究导论[M].广州:广东髙等教育出版社,2008:16.

[9]金子元久.高等教育的社会经济学[M].刘文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77.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第27卷第2期,2015年4月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27 No.2, Apr. 2015

Characteristics and promotion of undergraduates’ human

capital in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E Xiaoweia,b, YU Junjiea, XU Guoqiana

(a.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 Research Center of Strategical Emerging Industries,

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 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human capital theory and the demand of the labor market, the analysis to undergraduates’ situation and promotion path of human capital show that the students in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now superficially to human capital and they think the part-time internship can enhance their own ability more than the course. Three main factors, i.e. labor market, schools and parents, influence the cognition to human capital. To meet effectively with the demand and supply of talents, the collo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awareness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guide students to enhance human capital selectively, and then reform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construct the practice platform.

Key words: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uman capital; undergraduate

作者简介:孙泽生(1975—),男,山西省稷山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资源和能源经济学及公共经济与政策的研究。

基金项目:浙江科技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专题项目(教务处[2015]2号);浙江科技学院引进国外课程项目(F502107E02)

收稿日期:2014-07-03

doi:10.3969/j.issn.1671-8798.2015.02.013

中图分类号:G647.38;G40-0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8798(2015)02-0140-06

猜你喜欢
应用型高校人力资本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企业人力资本会计计量方法的新探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对贵州经济发展的研究
浅析人力资本的经济权利与企业剩余分配
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理论及实证分析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