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川
(浙江科技学院 社会科学部,杭州 310023)
理想信念教育:夯实学风建设的价值观根基
王学川
(浙江科技学院 社会科学部,杭州 310023)
摘要:抓学风建设,宜从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入手。理想信念缺失是学风不正的一个思想根源。经济、政治巨变和多元文化冲突,增加了理想信念教育难度;理想信念教育中的某些薄弱环节乃至失误,使得针对性和有效性缺失;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和方法缺乏变化,使其陷入脱离实际的困境。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应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在教育目标上,从“由远及近”转变为“远近结合”;在理想信念教育内容要求上,从“大小分离”转变为“大小统一”;在理想信念教育方式上从“避实就虚”转变为“虚实并重”。
关键词:理想信念教育;学风建设;价值观;“三个转变”
学风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推动学风建设工作涉及方方面面,但笔者以为较为关键的是,一靠抓校规校纪的具体落实和规范约束作用,二靠抓思想道德意识的潜移默化和教化引导作用,力求实现二者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1]。中国古代治国安邦思想中的“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等历史智慧和成功经验值得继承和发扬。思想道德意识特别是理想信念虽不同于强制性的校规校纪,但它从价值观上于无形之中指导人们有形之为。因此,抓学风建设宜从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入手,以便夯实学风建设的根基。
1理想信念缺失是学风不正的一个思想根源
笔者受聘成为学校教学督导组成员,日常教学监督工作时有参与。从在校大学生总体或主流而言,学风表现还是优良的。绝大多数学生正自觉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刻苦学习。但也无须讳言,在少数学生身上也出现了一些学风不端正的现象。譬如,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制订学习目标和计划,缺乏学习动力,厌学旷课,上课迟到早退,上课看手机,听讲不专注,做其他与本课程无关的事情,课堂上教学互动差,课前课后从不按教师的要求预习或复习,晚上不去自修室而赖在寝室上网玩游戏,作业不认真完成,违反学术道德规范(如课程小论文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自己不动脑筋写而直接上网下载抄袭),平时不用功而考试之前搞侥幸“突击”甚至考试作弊,缺乏自主学习和自我控制的能力,等等。这些学风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少数学生存在着思想偏差,尤其需要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寻找根源。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念系统的内核之一,体现着人对最高价值的承诺与认可,反映了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与憧憬。它是一个人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或“总闸门”,因而在根本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五四青年节时在北京大学的讲话中所指出的:“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2]他还激励北大青年学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你们和千千万万青年将全过程参与。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当代青年建功立业的舞台空前广阔、梦想成真的前景空前光明,希望大家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2]
据笔者所在部门课题组2011年开展的“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调查”结果来看,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总体情况仍然保持乐观,但不可否认,也出现了一些非主流的不和谐音。例如在信仰上,虽有66.39%的被调查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但同时也有少数人判断这个社会将有越来越多的人不相信马克思主义,还有个别人对群众相信马克思主义表示怀疑。虽有78%的人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抱有信心,但同时又有22.48%的人对走这条道路能否让普通百姓过上好日子表示怀疑。虽绝大多数人认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很有必要,但同时也有少数人认为这一目标很难实现或没有实际意义。此外,还有个别被调查者公开承认已信仰某种宗教。在对待诚信问题上,虽有76.47%的大学生对讲诚信的态度很重视,但有21.01%的人不太重视甚至无所谓。有69.75%的人认为自己是讲诚信的,但有28.57%的人则表示讲诚信需要根据情况而定,还有1.68%的人认为自己不是讲诚信的人。这有点令人诧异,因为从一方面看,这些人坦承自己不是讲诚信的人,说明还是诚信的;但从另一面来说,这些人也并不以不讲诚信为耻,反倒觉得很正常。有30.25%的大学生自己承认在考试中有过作弊行为,有20.17%的人有想过作弊但是最终没这样做。这些数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些大学生诚信理念的缺失[3]。综合以上调查结果可知,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问题比较严重,对此,教育者既不能忽视,也不能回避这些问题,而应当密切关注和引起重视,它意味着在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很有必要而且迫在眉睫。
2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理想信念教育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目标的国民教育活动。它包括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社会主义信念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信心教育、爱国主义民族教育、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教育,以及社会公德教育等。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育目标的脱离实际、教育内容的缺乏变化、教育方法的单一死板、教育效果的差强人意等[4]。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因而是相当复杂的。
2.1经济、政治巨变和多元文化冲突,增加了理想信念教育难度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也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比较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30多年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取得了累累硕果,值得肯定。但相比以往,理想信念教育的难度已大大增加。因为,一方面,由于现阶段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经济关系还需要全面深化改革,经济利益格局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加上市场经济强调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合理性和效益原则,这极易导致人们过分注重物质利益而轻视精神价值的价值取向,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同时,由于现阶段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尚需要不断探索和逐步实现,人们对破除过去那种长久以来存在的党与法、权与法关系的困扰,实现治国方式的重大转变还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使得一些人对此心存疑虑,信心不足。还有,党内和社会上存在着一些人员的腐败和其他丑恶现象,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声誉,也无疑给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多种文化思潮特别是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剧烈碰撞和冲突,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强烈的冲击,使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也容易使其思想认识出现严重的误区。例如,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实行“西化”政策,凭借其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及文化传播能力的优势,以所谓“普世价值”向中国民众进行价值观渗透,把西方价值观和政治制度强加于人。高校始终处在西方思想文化冲击的最前沿,在校大学生往往在思想政治上还不够成熟,比较幼稚,很容易被西方所谓的民主、自由、人权等宣传所迷惑,以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主义理想产生信仰危机。
2.2理想信念教育中某些薄弱环节乃至失误,使得针对性和有效性缺失
这些薄弱环节或失误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2.2.1对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到位,底气不足
有的高校不重视学校师资力量的配备,不重视整个校园人文环境及氛围的营造,不重视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有关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安排和监督执行等。有的人认为,作为教育、科研机构的高等学校,应该把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业务素质的训练放在更重要的位置,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于此,而往往忽视或放松了对学生思想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其结果是导致一些学生学习动机不够端正、学习动力不足,影响了学习的效果。还有少数学生误以为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必要再提倡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实行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道德原则。这种对理想信念教育重要意义的模糊认识,必须加以澄清。
2.2.2理想信念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相分离,成“两张皮”现象
目前,大学教育仍停留在以文科与理科划分学科领域的阶段,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学科专业学习方面,导致部分学生的认知方式比较单一,思维方式比较僵化,从而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环境和多元价值趋向和选择时,就会捉襟见肘、手足无措,很容易陷入理想信念的误区,不能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世界和树立起正确的理想信念。
2.2.3理想信念教育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长期以来形成的那套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体系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全社会关心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合力也尚未形成。目前,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形式单调、内容枯燥、针对性不强,成效很有限,对大学生中表现出来的不良思想倾向,缺乏从根本上解决其深层次问题的长效机制,对大学生忽视政治理论学习、轻视人文精神养成等问题更缺乏有力的敦促和约束机制。
2.3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和方法缺乏变化,陷入脱离实际的困境
理想信念教育不能适应社会环境和时代内容的变化,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2.3.1内容与社会现实脱节
具有时代感而又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的理想信念教育,必然是既能充分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能准确把握基本国情及社会现实的重大变化。只有这样,开展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才能有效解决广大学生思想上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真正唤起广大青年学生的共鸣,并且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如何做到这一点,目前还缺乏有效的方法。
2.3.2施教者和受教者脱节
一方面,就施教者而言,部分思政教师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教什么”“如何教”心中无数,比较茫然。他们拘泥于纯理论灌输,授课形式单一枯燥,课堂气氛不活跃,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理想信念教育流于形式。不仅如此,教师自身的理想信念状况对学生也具有直接影响作用。学生要怎么做、怎么思考、怎么实践,很大程度上会参照教师的言行和思想。少数教师没有自己的职业理想,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改革,而忙于校外兼职赚钱,其教育终难使学生“信服”“折服”。另一方面,从受教者的特点来看,正如国内有的学者所指出的:在校生多是独生子女,是在家庭照顾过多的情况下长大的,有很强的优越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们从小就生活在人为的“理想”环境中,缺乏人际交往的训练和现实环境的磨炼。他们生活的环境使他们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个中心”“两个矛盾”“三个压力”。一个中心就是以自我成才为中心;两个矛盾就是自我期望值高与现实实现率低的矛盾,对环境高要求与自身低奉献的矛盾;三个压力就是学习、生活、就业压力[5]。因而,施教者只有充分了解和理解受教者的这些特点,并且有针对性地制订施教计划和方案,才能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2.3.3教育方法、手段与信息网络化脱节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网络社会的形成,为大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开拓了视野,丰富了生活,但良莠不齐的信息也极易使他们的思想意识产生困惑和动摇,更加大了舆论引导和控制的难度,使得社会意识形态的防御、管控能力受到严峻挑战。网络社会对在校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影响也越来越大。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如何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大众传媒来加强和改进理想信念教育,还需要进行深入的调研和探索,以尽快弥补这个相对薄弱的环节。
3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四信”教育: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信心,以及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的教育。基于上述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改革思路是应当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3.1理想信念教育目标:“由远及近”转变为“远近结合”
过去,教育者在进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时往往奉行“由远及近”,即首先把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目标固化定位为共产主义理想的树立,而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大学生思想现状呈参差不齐的现实。因而过分强调最高理想的灌输,把对少数优秀分子的高标准要求扩大到对所有学生的普遍要求,因而导致学生认同感不足,使最高理想的灌输成效不大;同时,由于没有或很少结合大学生的个人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专业伦理观念的教育,使远大最高理想的灌输因缺乏近期理想的内容支撑而显得比较空泛。这种理想信念教育目标几乎都采用统一标准,忽视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是造成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原因之一。事实证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目标的设置,应当采取“远近结合”的做法。“远近结合”就是把远大目标与近期目标结合起来。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要利用阵地,坚持理论宣讲和课堂灌输,在大学生中强化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认知水平;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把理想信念的教育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人理想有机结合起来,分门别类地加以引导。
例如,可以结合当代大学生普遍面临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婚恋、就业、竞争压力及现阶段具体现实需求和近期奋斗目标讲起,逐步上升到共产主义信仰和理想境界层面。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的: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2]。因为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往往是在实际学习生活中产生并通过各种活动表现出来的。理想信念教育只有渗透到学习生活的各个实际环节中,才能取得实效。而且,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的树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远近结合”。
3.2理想信念教育内容要求:“大小分离”转变为“大小统一”
过去,在进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时往往陷入“大小分离”,即把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相对立和分离开来了。这是对理想信念教育的误解。虽然理想是可以划分为多个类型和多个方面的,但实际上,凡是符合社会进步及党和人民利益的个人理想,本身就是社会理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就是说,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应是“大小统一”的关系。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的:“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2]因而,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让学生明了理想信念与个人追求的理想目标并不存在冲突,不是对立关系,相反,正确的理想信念使人生有了目标和方向,更有利于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为此,要积极引导青年学生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头做起,从而把个人前途和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同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紧紧联系在一起,真正把理想信念教育落到实处[6]。
例如,笔者所在高校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将学生守信、失信言行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为了养成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行为,从2013年起在全校范围内的思政理论课等公共基础课程的期末考试安排上,一律实行无人监考的“诚信考场”,至今学校尚未接到一例作弊举报,说明诚信教育取得了比较良好的效果,值得认真总结经验并加以推广。
3.3理想信念教育方式:“避实就虚”转变为“虚实并重”
过去,在进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时往往偏爱“避实就虚”,即凡一讲理想信念教育,好像就是讲大道理、讲很遥远的事情,给人以只是空谈、不切实际、不接地气甚至虚无缥缈之感;或者将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仅仅停留在理论阐释层面,而不是紧密贯穿和落实于大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具体行为当中。事实证明,一切伟大的事业、崇高的理想,起点就在人们脚下。正如习近平同志对青年所提出的“笃实”要求:“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青年有着大好机遇,关键是要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心浮气躁,朝三暮四,学一门丢一门,干一行弃一行,无论为学还是创业,都是最忌讳的。”[2]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既要讲大道理,也要讲实际;既需要理论层面的阐释,也需要在实践教学中体验、体悟和落实到行为上。为此,高校要积极创建大学生有效开展社会实践教学的“第二课堂”平台,充分发挥其在加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例如,切实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包括开展社区服务、农村支教、公益宣传、帮扶贫困地区等志愿者服务活动,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课外活动。在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大学生的集体观念、艰苦奋斗意识、创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等。此外,还要把理想信念教育有机融入各专业学习过程之中,体现各门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正如爱因斯坦在一次与学生对话时所谆谆告诫的那样: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7]。因此,要让学生在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能提升思想境界和整体素质,实现全面、和谐的发展。
总之,根据大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特点、认知水平和成长规律,相应地制订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可行规划,努力实现这“三个转变”,显然更符合实际,更有助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4结语
学风建设是提升大学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大批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的有效途径,而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学风建设的核心工作之一,虽然当前面临着严峻挑战,但也孕育着巨大的创新机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当代大学生切实把“中国梦”、人民梦、自己的梦紧密联系起来,在校园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参考文献:
[1]朱熹.论语·为政[M]//四书章句集注.长沙:岳麓书社,2004.
[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5(1).
[3]王学川.大学理想信念教育的特点、问题及原因分析[J].时代人物,2008(5):45-47.
[4]张掬婴,王学川.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需把握之基本特点及存在问题[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12):155-157.
[5]程秀红.用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学理论,2014(23):262-263.
[6]王易,宋友文.新形势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48(4):57-60.
[7]孙来斌.为实现中国梦凝聚青春力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4(7):11-14.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第27卷第2期,2015年4月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27 No.2, Apr. 2015
Education of ideal and faith: Foundation of view of value
for construction of learning atmosphere
WANG Xuechuan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 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 China)
Abstract:Learning atmosphere construction should start with strengthening college students’ ideal and faith education. Lack of ideals and faith is an ideological root for poor learning atmosphere. Upheaval and multicultural conflict of economic and politics, increases the difficulties of ideals and faith education. Some weaknesses and even mistakes in ideals and faith education reduce its relevance and effectiveness. The lack of change of content and methods in ideals and faith of education leads it into predicament. Currently, improving the college ideals and faith education should strive to achieve “three changes”: the educational goals change from “far to near” to “far and near”; the educational content requirements change from“individual-society separation” to“individual-society unity”; the ways of education changes from “empty without reality” to “empty with reality”.
Key words:ideal and faith educ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learning atmosphere; view of value; “three changes”
作者简介:李玉英(1979—),女,浙江省台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研究。
收稿日期:2014-11-01
doi:10.3969/j.issn.1671-8798.2015.02.003
中图分类号:G641;B0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8798(2015)02-008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