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华跃
(浙江树人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5)
“立德树人”视域下民办高校德育工作初探
廖华跃
(浙江树人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5)
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指明了教育的方向。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办高校,如何在办学实践中贯彻落实这一理念,是所有教育工作者要思考和践行的重大命题。文章试从“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形成的理路、应然性及其影响因素、实现路径等方面,探讨建立民办高校贯彻“立德树人”理念、强化德育工作的有效机制。
立德树人;民办高校;德育工作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放在“加强社会建设”六项任务之首,并提出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等重要思想和论断,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这对于做好民办高校德育工作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
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民办高校718所(含独立学院292所),招生160.19万人,在校生557.52万人,*《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4-07-17,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3/201407/171144.html。其年均招生量、在校生规模均占高等教育的三分之一,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虽然在出资模式、领导体制、办学机制、管理方式等方面与公办高校有较大差异,但其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公益性教育原则、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任务是一致的。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牢固树立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德育工作有效机制,对推进民办高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民办高校要牢固确立“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首先必须廓清其形成的文化渊源、思想脉络、理论基础和丰富内涵,让办学者、广大师生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并高度认同。
(一)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文化的精华
优秀的道德文化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意义深远。正如郑师桀在《中国传统文化漫谈》一文中指出:“各国的文化都重视道德,但是没有哪一种文化,能像中国传统文化这样把道德作为自己的基础,让道德观念渗透一切;也没有哪一种文化,能像中国传统文化这样系统强调个人的品德修养,不仅把实践道德视为人性的体现,而且把它看得比生命更可贵。”*郑师桀:《中国传统文化漫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8页。中国古代优秀道德文化之所以能得以传承,最重要的原因是在教育中始终践行了孔子“有教无类”“立德树人”的以伦理为核心的儒学教育教学体制。*陈力祥:《中国古代社会道德践行机制及其当代价值探析》,《道德与文明》2010年第1期,第48页。
纵观教育的发展历史,“立德树人”是我国历代教育家所共同遵循的价值理念。“立德”最早的出处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其言“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其涵义为,要建功立业,必先立德,把立德作为做事、做人之首,将其视为安邦立国、安身立命之根本。“树人”一词的出处在《管子·权修》,其言“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这句名言,借用时间的对比,以拟人化的手法和直观的道理,说明了培养人才的难度及重要性。从“立德”与“树人”两者的内在逻辑关系上看,“立德”是“树人”的前提与内核,“树人”是“立德”的承载与外显。一个国家、民族要想兴盛,最重要的因素在于“人才”,而要培育有用之才,必先“立德”,有高尚德行、德才兼备的人才方能为国家、民族所用。
(二)党和国家一以贯之的教育理念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成为了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始终一贯的思想基础。毛泽东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并使之成为德育的核心内容;邓小平强调“使我们的青少年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江泽民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的要求;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习近平在全国两会、教师节慰问信中,在多次考察、讲话、批示中,均强调践行“立德树人”教育观的重要价值和践行路径。“立德树人”理念作为党和国家对教育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是一以贯之的恒久理念与方针。
(三)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与外在显现
“立德树人”的理念落到教育的实践中,重点是要解决“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问题。关于“立德”的问题,“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同时,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立德”的核心,各项道德工程的建设是其外延。关于“树什么人”的问题,“十八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人才培养的目标,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立德树人”的内涵、目标与内容都是十分明确的。
找准当前民办高校在贯彻“立德树人”理念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教育的源头中加以认真思考,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有效的教育践行。
(一)宏观维度:历史、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符合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的,也是有其内在的深层含义的。首先,“立德树人”理念是我国优秀道德文化的精华,是党和国家确立现代教育理念的思想基础,是需要我们贯彻落实的根本理念;其次,“立德树人”理念切合了当代中国在全球化时代所面临的道德滑坡的现实问题,如诚信问题,重利轻义问题,因缺乏最基本的仁爱、礼让精神而引发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不和谐问题等,都需要从教育的源头中加以认真的思考,并寻求有效的途径加以解决。
(二)中观维度:民办高等教育特殊性的内在要求
由于民办高校在出资模式、领导体制、办学机制、管理方式等方面较之公办高校有较大差异,其股份制运作、董事会领导、家族式管理等特色明显,又存在办学基础薄弱、办学资金短缺、师资构成复杂及生源质量相对较差等客观情况,一些民办高校在办学中出现了少投入或不投入办学成本、过分追求教育回报的逐利性倾向,进而出现了学校管理混乱、突发事件频发及教育教学质量低下等不良现象,偏离了“立德树人”的中心,影响了人才培养的成效,降低了其在考生、家长及社会中的形象。因此,在民办高校中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尤显迫切和必要。
(三)微观维度:民办高校德育工作的践行要求
民办高校由于办学体制特殊、办学历史短等原因,不同程度地存在功利化的办学倾向,即重硬件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弱化或边缘化德育工作,因而存在着德育工作理念模糊、机制不明、师德弱化、考核缺乏及质量不佳等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首先必须深入贯彻“立德树人”理念,建立理念清晰、机制健全、措施有力、操作性强、效果明显的践行路径,以不断提升民办高校德育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要将“立德树人”理念落实到民办高校教育的全过程,必须设计一条完善顶层设计、制定制度措施和建立践行模式的有效路径,使办学者、教育者和广大师生自觉将“立德树人”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把“立德树人”作为德育工作的核心
要在德育工作中切实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首先应从理念上体现三个能否。
一是能否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政治核心。民办高校如何在德育工作中贯彻这一理念?以前思想并不统一,目标也可能不够明确,此次“十八大”提出的新思想,科学、准确地回答了这一问题,那就是要将“立德树人”作为德育工作的核心,具体地说就是解决“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问题,这应该成为民办高校育人工作的方向与核心。
二是能否坚持学校确立“立德树人”的方向。学校德育工作能否牢固地确立“立德树人”的核心,根本的考量标准应该看是否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民办高校只有坚持了这一大方向,才能真正坚守教育的公益性原则并不断提升办学质量。
三是能否将“立德树人”贯彻到办学的各个环节。真正在办学环节中对落实学校各项工作起统领性、终极性作用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培养人”。所以,要使“立德树人”成为学校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工作中推进这一理念的落地、生根与结果。
(二)把“立德树人”作为教师的基本职责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键在教师。当前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存在着来源多样、构成复杂和职称学历普遍较低的现象,教师职业规划模糊、发展平台受限,使得师资队伍成为民办高校提升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及学校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究其原因,既有体制的问题,也有教师个人道德的问题。所以,民办高校要坚持“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的师资队伍建设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做到“师德固人”,将“立德”作为“立师”之本,纳入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
从具体的实现路径上看,建立民办高校师德建设的工作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尤为迫切。一是明确“第一责任”,即始终把教师作为课堂的第一责任人,让教师抓学习、抓学风、抓学业;二是加强德育考核,即改变传统的仅从教学、科研衡量的模式,把“德育”作为必考内容纳入整个体系;三是固化“三个联系”,形成教师联系一个班级、一个寝室和一名困难生的“三联系”制度,并使其成为长效机制。
(三)把“立德树人”作为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校园文化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发挥着感召人、感染人、感化人的积极作用。民办高校的德育工作只有将“立德树人”的理念融会贯通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才能使其发挥“提声誉、维稳定、聚人心”的重大作用。
一是要靠“立德树人”提升学校声誉。民办高校要切实将“立德树人”理念内化为学校办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思想,使学校的办学者、管理者自觉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教育的公益性原则,使得广大师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实际行动营造“务实办学、一心为公”的文化氛围,不断提升学校声誉,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
二是要靠“立德树人”维护学校稳定。当前,民办高校的安全稳定主要取决于学生群体的稳定,要自觉地将“立德树人”理念贯彻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使其进课堂、进网络、进宿舍,“入耳、入脑、入心”。当前,重点应在推进“立德树人”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着力培育学生的是非观念、健康的个性品质、高雅的情趣追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等,着力加强学生的寝室卫生管理和文明建设工作,从而营造积极向上的学风、校风,切实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
三是要靠“立德树人”凝聚学校人心。针对民办高校师生的实际,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报刊和橱窗等传统舆论阵地及校园网、微信、微博、BBS、QQ群等新媒体网络平台,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树立校内典型,关注焦点、引导热点、突出重点,把师生的心凝聚到学校发展的大计上来,凝聚到人才培养的中心上来,凝聚到解决学校的重大困难上来。
“百年大计,树人为本”,作为承担人才培养重任的民办高校,必须在办学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在育人实践中构建起一套科学有效的践行机制,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 毛红霞)
Moral Education in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of Higher Learning in the Perspective of “Building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LIAO Huayue
(ZhejiangShuren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 310015,China)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Report required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to be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ducation”, which comprehensively and strategically pointed out the direction of education. How should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carry out this idea in practice is a significant question that all educators need to think and fulfill. This paper tries to probe the effective mechanism used by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to implement the idea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and strengthen their educational work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forming path, necessity,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implementation approaches of the idea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moral education
2014-12-25
浙江省教育厅高校科研计划项目(Y201329626);浙江树人大学中青年学术团队课题
廖华跃,男,浙江武义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民办高等教育。
10.3969/j.issn.1671-2714.2015.04.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