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变化及启示

2015-01-21 03:24王菁菁
终身教育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主客体客体教育者

王菁菁

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变化及启示

王菁菁

在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在主体地位的弱化、教育客体主体性的彰显、主客体关系的模糊化和平等化等三个方面,区别于传统的主客体关系而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模式、方法产生了启示,实现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创新。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启示

网络社会崇尚自由、平等和个性化,在网络化、信息化的技术空间和交往模式下,传统的主客体形态以及单一的主客体关系被打破,形成了信息引导者和追随者的主客体形态以及多极交互的主体性的关系。这种新型的主客体形态启发我们探索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新方法。

一、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变化

“网络”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网络世界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生活世界的全新生活世界,网络的隐匿性和虚拟性特征改变着人的生存方式与交往方式,进而改变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的地位及关系。

1.教育主体地位的弱化

主体性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是在主客体关系中相对于客体而言的,是人作为活动主体区别于活动客体的特性。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1]主体性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创造性、主导性、主动性和前瞻性。在虚拟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地位与功能逐渐弱化,其主体性遭遇挑战。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下,整个教育活动是相对封闭的,教育者即教育主体掌握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择权,处于对信息资源的控制与支配地位,主体可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塑造教育目标和教育层次。而在网络空间中,信息资源海量多样,网络虚拟世界作为现实世界生活实践的虚拟构建和拓展,相互的作用也是非线性的,是一个开放的非平衡系统,这意味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单一、线性的主客体关系的瓦解。主体和客体以信息和虚拟化形态呈现在信息引导者和追随者之中,信息资源获取的机会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不存在教育者对信息资源的主导性和支配性,教育者也无法通过信息过滤的方式,把自己的想法直接或间接地传授给受教育者。在某种程度上,受教育者接受信息的速度和敏锐性比教育者更强烈,这使得教育者的主体性进一步弱化。一言以蔽之,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已经无法独占教育的“话语权”。

网络信息具有交互性的特点,从而带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交互性,一方面是教育主体与外部发生多维度、多层次、超文本的信息互动;另一方面是主客体的网络角色将发生快速的转换和更迭。[2]基于这一变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并不能始终处于信息提供者的主导地位,受教育者网络信息获取的途径和行为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极大的便捷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者的主体地位受到很大冲击,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如果无法采纳和认可教育的资讯,教育行为将会失去教育意义,即使教育行为有多么的充实和丰富,将无法实现教育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意图。

2.教育客体主体性的彰显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是完整的对象性关系,教育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和受动者,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用的对象。而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受动地位悄然发生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主体”的教育目标是否实现。因为施教者和教育内容确定后,受教者往往是不确定的,在虚拟空间中,需要“找出”网络受众作为网络主体存在的前提,而主体无法获得受众,那么整个教育活动就无法真正展开,也不能构成完整的主客体关系。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具有主导权,客体获取信息的途径完全由主体来决定。而在虚拟空间中,网络信息具有开放性,客体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以及自身的价值判断有选择性地接受教育活动,即教育客体有着参与教育的自由权、信息选择的决定权和信息反馈的主动权。施教者在网络空间中,自己的价值导向得到受众认同,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所以,客体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再处于从属地位,而表现出较强的主体性。

3.主客体关系的模糊化和平等化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其《文化与承诺》一书中将人类文化区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即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后喻文化。“前喻文化,是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后喻文化则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3]借用米德关于文化传递的这一思想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笔者认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受教育者向教育者学习的单一的过程,也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单向输入的教育活动;而虚拟网络技术作为当代信息传播的方式,无论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来说都是一种新型的生存方式。在虚实共生时代,人们的主体间性关系得到进一步确立,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信息海量增长,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仅是受教育者向教育者学习的过程,而且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相互教育、共同成长的过程,还是受教育者之间相互学习与教育的过程。在虚拟生存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为多极主体之间的互动过程,主客体关系趋于模糊化。

教育主客体的关系地位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是趋于平等的,这些都源于在虚拟的环境中,教育对象、教育环境都是虚拟的,其本身的教育活动也是虚拟的,主客体之间形成了“实对虚”“一对多”的关系。在虚拟化的特征下,网络受众抛弃了社会关系、角色与身份的束缚,在自我裁决的基础上获取施教者提供的信息,这使得主体的权威性大大削弱;网络的虚拟性同时也给了受教育者更多辩白和批判的机会,教育主体的“话语主导权”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被削弱。一方面是教育主体“权威性”的弱化,另一方面是教育客体“话语权”的增强,体现出教育主客体之间关系的平等化趋向。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1.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启示

网络空间中主客体关系的演化以及这种基于信息符号的主客体形态和多极交互主体性关系,有助于探索一种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清华大学曾国屏教授提出“因势利导”和“造势引导”的概念,具有很好的启发性。[4]他认为,“因势利导”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是正确的,而且是行之有效的。在网络虚拟空间,网民作为受教育客体是一个充满想象力和朝气的行为者,具有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善于把握这一特征,“因势利导”,将网络空间中潜在的受教授者导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同时,还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空间特征将“因势利导”和“造势利导”相结合。即从“消极”的“因势”变为更“积极”主动的“造势”,从意识形态角度出发,构造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中国梦”精神等积极向上的移情信息,从而引导网络交往中思想政治教育主题资源的自组织传播,构建和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实现“造势引导”。

网络的交互性和网上信息的流动性,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了“造势引导”的可能性。在我国高学历的网民人数比较多,这为“造势引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很多便利的条件。在网络环境下倡导“造势引导”的教育模式,是对“因势利导”教育模式的一种补充,“因势”与“造势”相辅相成,互为前提,“因势”是客件主体性的体现,“造势”是主体主导性的体现,缺一不可。

网络作为一种技术层面的东西,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关键在于怎么使用它和使用它干什么,这取决于网络施教者主体的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发挥主体积极作用,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利用互联网的特色进行网络舆情教育,注重培养和引导社会公民主体性的发挥,了解网民真实的心理动态和精神需求,推测网民对相关社会热点问题和事件的意见和态度,进行正确的引导。要积极探索信息预测的方法,针对不同的人群发布一些有利于弘扬社会正气的,激发正能量的主题文化资源,引导网络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形成“因势利导”和“造势引导”相结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上述模式体现了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双中心”的关系形态。长期以来,“主体中心论”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但这种教育理念已无法适应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化。如前所述,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主客体获得、选择、发布信息的机会是均等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弱化了主体性并且增强客体的主体性。这些特性决定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了确立“主客体双中心”的前提和条件。而强化教育客体“主体性”,也从根本上契合了网络环境的特征,是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推进与理论构建的重要保障。

2.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启示

主客体关系的转化为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在网络环境中,人们的主要行为特征是自主、自觉和自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注重的是号召和生硬的强迫,所以互联网所具有的灵活、及时和形象等特征,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一种创新。具体说来,首先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设和规划,打造一个具有很强影响力的网上文化平台。其次,充分发挥网络媒介的优势,利用网络论坛、BBS讨论区、博客等形式吸引网民参与讨论,发挥教育主体作用,实现信息传播的良好效果。第三,做好网络舆情监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重视网络媒介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的特质,积极介入,促进建设,将网络资源为我所用,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才能充分掌握网上舆论阵地的主动权和主导权,实现思想政治内容的有效传播。

在网络环境中,教育主体必须增强教育的主动性,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添加进去,传播为受教育客体所接受的网络信息。教育者需要深入挖掘和了解网民的思想政治状况、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肯定其积极因素,克服其消极因素;要紧跟时代发展,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综合文化素质和网络信息素养,能利用和有效发挥网络优势,研究和开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促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质的飞跃。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3.

[2] 韦吉锋.刍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1):48,52.

[3] 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M].周晓红,等,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27.

[4] 曾国屏,李宏芳,张再兴.网络空间中主客体关系的演化规律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1):37-41.

G641

A

2095-6576(2015)04-0094-03

2014-09-10

王菁菁,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党委组织部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hysywjj@126.com)

猜你喜欢
主客体客体教育者
社会公正分配客体维度与道德情绪的双向互动
品读
《甲·宣》——文明记忆的主客体交互表达
我国教师教育者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客体关系的特点与当代启示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浅议犯罪客体
浅议犯罪客体
浅析“物我本相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