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正确认识开放大学与普通大学的相互关系

2015-01-21 03:24彭坤明
终身教育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学习者大学发展

彭坤明

和而不同:正确认识开放大学与普通大学的相互关系

彭坤明

开放大学与普通大学相比较,具有一系列的新型特征,由此呈现出诸多方面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代表两者的截然不同,而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或者说是和而不同的关系,即形态上的异派同源;发展上的殊途同归;服务上的异曲同工;实体上的同分异构;创新上的求异存同;价值上的同梦异彩。

开放大学;普通大学;相互关系;和而不同

开放大学作为新型大学,创新是其本质与价值的集中体现。因此,开放大学的建设必须以创新为内在驱动,坚持走创新发展之路。但在现实形态上,开放大学的创新显然具有相对性的特点。一方面,相对于学习需求而言,即开放大学的创新旨在满足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需求。学习需求与方式的不断变化,决定了开放大学的创新必须不断深化,这就使开放大学创新的相对性同时表现为过程性。另一方面,相对于普通大学而言,即开放大学的创新旨在实现传统大学模式与形态的转型。社会发展对大学模式与形态转型的要求日趋强烈,决定了开放大学必须加快创新的实践与探索进程,这就使开放大学创新的相对性同时表现为先行性。

把握开放大学创新的相对性特点,不仅是思维的拓展,而且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即开放大学的创新必须把有效满足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需求作为现实的依据,同时必须把普通大学的模式与特征作为现实的参照,或者说开放大学应当在与普通大学的比较中确立创新的重点,丰富创新的内涵。只有如此,开放大学的创新才能取得实际的效果,也才能真正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谋事要实”“创业要实”的要求。

正是由于开放大学创新所具有的相对性特点,使开放大学与普通大学的关系成为了一个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这一关系或问题之所以重大,是因为对这一关系的把握或问题的认识,直接影响着对开放大学建设必要性或依据的准确理解,同时直接影响着对开放大学建设方向或目标的正确选择。试点以来,无论是就方案的设计来说,还是就具体实践而言,都注重了对开放大学与普通大学关系问题的解读,其重点是凸显了开放大学与普通大学相比较而体现的创新性特征,或者说是强调了新型大学与普通大学在定位、体制、模式、机制等诸多方面的区别,即是说,在开放大学与普通大学的关系问题上,主要是差异性的比较或把握。正是基于差异性的比较或把握,开放大学建设增强了创新性探索的主动性,提高了特色化发展的自觉性。

但同时必须看到,对开放大学与普通大学所进行的差异性比较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单纯地或片面地强化了开放大学与普通大学的“异”,淡化乃至否定了开放大学与普通大学的“同”,或者说存在着只讲“异”,不认“同”的倾向。从现象上看,只讲“异”,不认“同”,是对开放大学与普通大学个性与共性、创新性与规范性的机械割裂,但从本质上看,则是在开放大学与普通大学之间划出了鸿沟,设置了壁垒,这无疑是导致开放大学在实体地位、政策环境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平等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无论是国际上开放大学发展的成功经验,还是我国开放大学建设的实践探索,都为正确认识、科学把握开放大学与普通大学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以及基本的结论,即开放大学与普通大学是“异”与“同”的统一体,或者说是“和而不同”,而不是截然不同。所谓和而不同,其具体表现则可以大致概括为六个方面:形态上的异派同源;发展上的殊途同归;服务上的异曲同工;实体上的同分异构;创新上的求异存同;价值上的同梦异彩。

一、异派同源

对于所有的大学来说,满足社会与人的发展需求,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共同依据。但对于每一所大学来说,为提高社会与人本发展需求满足的有效性,则选择了不同的模式和途径。当不同的模式具有了构成上的体系性、内涵上的确定性、实践上的稳定性时,大学在形态上也就形成了差异性特征,由此也就使大学具有了相对的分类。这种模式的不同、形态的差异、相对的分类,可以称之为大学的“派异”。

大学的“派异”不仅是客观的存在,也是合理的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说,“派异”是大学个性化或多样性的表征。但“派异”并不是杂乱无章,更不是随心所欲,而是拥有着同一的本源。所谓本源,从终极的意义上说是大学的社会责任和人本精神,从现实的意义上说则是大学在属性上的一致性,体系内的共存性,结构中的相融性。因此,大学虽然“派”有所异,但本源相同,这可以称之为异派同源。

开放大学作为新型大学具有诸多方面的创新特征,但其主要特征则是模式的开放性。正是由于开放大学模式在体系上的相对完整性、内涵上的相对规范性、实践上的相对有效性,使开放大学与普通大学相比呈现出形态上的“派异”。正是由于这种“派异”,开放大学才成为相对独立的新型大学形态。开放大学与普通大学虽然在形态上呈现出鲜明的差异性,但在本源上显然又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即是说,开放大学与普通大学一样,都具有社会责任的担当和人本精神的归属;同时,开放大学与普通大学不仅都具有共同的大学属性,而且共同致力于我国大学体系的完善和大学结构的优化。

首先,无论是国家战略和政府决策,还是教育综合改革的总体设计和目标定位,都明确了开放大学所具有的大学属性。即是说,建设开放大学,旨在发挥新型大学在全民学习服务和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大学优势,由此不仅从制度上保障了开放大学应当具有的主体地位,而且从功能与内涵上对开放大学建设提出了大学的规范性要求。这都表明了开放大学与普通大学在属性或本质上的一致性,或者说,开放大学与普通大学相比较,虽然形态相异,但本质相同。

其次,开放大学的建设标志着我国大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我国现行的大学体系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或者说是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形成的,一方面适应了高等教育精英化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体现了工业化的模式特征,同时依据了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由此使我国的大学体系呈现出封闭性的特点。开放大学的建设不仅从根本上打破了我国大学体系的封闭性,而且与普通大学一样共同构成了我国大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即是说,开放大学与普通大学是在同一个开放的大学体系内生存与发展。

其三,开放大学的建设进一步加快了我国大学结构的优化。就现实状况而言,我国的大学结构具有单一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普通大学的规模化聚合,或者说是普通大学之间在人才培养模式及办学层次等方面的人为区分。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我国普通大学的规模与数量虽然都得到了快速的扩张,但结构的单一性状况并未得到应有的改变,由此制约了我国大学整体优势的积累。开放大学的建设不仅改变了我国大学结构的单一性,加快了大学结构的优化,而且基于新型大学优势的彰显,促进了大学优势的整合。即是说,开放大学与普通大学都是我国大学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同一个结构中实现着功能与优势的互补。

以上分析说明,开放大学与普通大学在形态问题上是异派同源,不是“同苔异岑”,更不是源殊质异。关键是要准确把握“派异”与“同源”的关系。如果把“派异”与“同源”加以割裂,或者说只见“派异”不见“同源”,就会把开放大学在形态上的“派异”等同于本质上的变异,这不仅会形成对开放大学在大学属性上的偏见,而且会导致对建设开放大学的国家战略以及政府决策的误读。

二、殊途同归

在现实形态上,所有大学都必须把社会需求以及国家战略作为发展的根本依据,这就决定了所有的大学都有着共同的目标追求和价值取向。但每一所大学由于环境、特色定位、相对优势等方面的差别,其发展模式又必然存在着个性化的选择,因此,从总体上讲,大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殊途同归。

所谓“殊途”,主要指大学发展在路径、方式以及措施等方面的差异性。正是这种差异性,体现了大学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同时显示了大学在发展上的自主性或主体性。这说明,“殊途”是大学发展的常态,不仅应得到尊重,而且应当提倡并得到鼓励。但对于每一所大学来说,“殊途”不仅需要选择,即从实际出发,选择与校情相适应的发展路径、方式以及措施;同时需要创新,即在探索的过程中,实现发展路径的开辟,发展方式的变革,发展措施的完善。因此,从现象上看,“殊途”体现的是差异性、多样性,但在本质上,“殊途”表征的则是创新性、探索性。

就大学的发展来说,“殊途”既是模式的选择,也是特色的定位。但同时必须认识到,“殊途”是相对于“同归”而言,即是说,“途”与“归”、“殊”与“同”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不可分割。在实践层面上,“殊途”必须以“同归”为目的,或者说,“同归”是“殊途”的引领和指向。如果失去了“同归”的引领作用,偏离了“同归”的目标指向,由此把“殊途”绝对化,则必然导致大学发展的无序状态或乱象丛生。

对于开放大学的发展来说,“殊途”无疑是其新型性的重要标志,也是与普通大学相区别的重要个性特征。同时,“殊途”又是开放大学探索与创新的重要任务,即是说,无论是党和政府,还是社会公众,都期待着开放大学为推进国家战略的实施,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寻找一条与普通大学不同的发展路径,构建具有特色的发展模式。这说明,开放大学的“殊途”是实施国家战略的需要,是以国家战略为引领和指向的创新性探索,内含着与普通大学“同归”的价值与意义。

开放大学与普通大学的“同归”,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共同的目标追求。无论是开放大学还是普通大学,都必须服从于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构建的目标,都应当成为全民学习公共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及终身教育体系的实体依托、支持力量。即是说,服务全民学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推进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是开放大学与普通大学的共同责任。

第二,共同的价值取向。无论是开放大学还是普通大学,都必须把促进社会成员自我、全面、终身发展的素质完善确立为价值的取向,都应当把社会成员生活质量、幸福指数的提高以及生存与发展状态的优化作为价值的体现。即是说,人本发展和改善民生,是开放大学与普通大学共同的情感归属。

第三,共同的创新使命。无论是开放大学还是普通大学,都必须加强社会合作,努力实现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由此实现大学发展模式从校本化向社会化的转变;都应当基于全民学习的需求,致力于开放性学习制度、模式和机制的构建,由此推进大学形态的转型和大学的整体开放。即是说,实现大学发展模式的社会化,提高大学的整体开放度,是开放大学与普通大学共同的行为选择。

以上分析说明,开放大学与普通大学在发展的问题上是一种殊途同归的关系,而不是南辕北辙,更不是误入歧途。因此,开放大学与普通大学的比较不能只见“殊途”而无视“同归”,或者说只强调“殊途”而不承认“同归”。只有充分认识并准确把握殊途同归的关系,才能真正理解并理性认同开放大学所具有的探索意义和创新价值,也才能防止因开放大学的“殊途”而产生视角上的偏移。

三、异曲同工

为学习者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是所有大学的共同职能。但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学习者在学习环境、学习需求、学习素质、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客观的差异,或者说存在着群体性和层次性的差别,这就决定了所有的大学都必须强化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尊重学习者客观存在的群体性、个体性以及层次性差异,坚持从实际状况出发,选择相应的学习需求满足方式和支持服务模式。只有充分尊重学习者的差异性,其需求满足方式和支持服务模式才能体现有效性。这种差异性与有效性的统一,也就表现为教学或服务上的异曲同工。

所谓异曲同工,本意是指方法不同但效果相同。因此,从现象上看,异曲同工是一种状态性的表征,也是一种结果性的评价,主要体现了对“异曲”合理性与有效性的认同;但从本质上说,则是对教育和教学规律的遵循,是一种理性与科学的选择。在实践层面上,异曲同工应当成为教学模式改革与服务模式构建的重要理念与思维。即是说,所有的学习者都应当得到有效的支持服务,或者说,学习的支持性与服务的有效性是学习者的共同需求,由此赋予了“同工”以新的内涵。但由于学习者的群体性、个体性以及层次性差异,其教学或服务的方式、方法及模式不可能是统一的,更不应当是僵化的,而必须体现差异性。正由于此,“异曲”构成了“同工”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这说明,只有“异曲”才能“同工”。同时,“异曲”又是“同工”的过程性体现和实现方式,这进一步说明,“异曲”也就是“同工”。显然,在学习主体多元化、学习需求多样化的状态下,“异曲”不仅具有了教学或服务模式改革与探索的意义,而且应当成为新的共识和自觉的行为。

立足国家战略,基于发展定位,就学习者或服务对象而言,开放大学与普通大学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差别。主要可以概括为:第一,开放大学面向所有社会成员,作为学习者既具有群体性差异又具有个体性特点,其构成的复杂性和需求的多样性相对明显;第二,开放大学实行注册入学的制度,即没有按统一的标准并通过考试的方式进行选拔,其素质的层次性和能力的差异性相对突出;第三,开放大学实行开放的学习制度,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自行安排学习的计划,其学习的自主性和行为的选择性相对充分。这就决定了开放大学不可能也不应当照搬普通大学的教学或服务模式,而必须选择体现差别性和个性化的教学支持及服务模式,这就形成了开放大学在教学或服务模式上与普通大学的差异。也可以说,开放大学与普通大学由于服务对象的不同,其教学支持与服务,使用的不是同一个“乐谱”,弹奏的不是同一个“曲子”。正由于如此,开放大学实行差别化的教学策略,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支持以及人性化的服务才具有了创新的现实意义。

同时必须看到,开放大学与普通大学在教学或服务模式的选择上,“曲”虽异,但“工”相同。所谓“工”相同,主要指:第一,功能上的共性。无论是开放大学还是普通大学,其教学或服务模式的探索及选择,都是旨在主动适应学习者的实际状况,都是为了有效满足学习者的现实需求,即是说,开放大学与普通大学都具有共同的满足学习需求的功能。第二,规范上的共性。无论是开放大学还是普通大学,其教学或服务模式的改革及创新,都遵循了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都强化了制度与内涵的建设,即是说,开放大学与普通大学都具有共同的规范意识和行为。第三,质量上的共性。无论是开放大学还是普通大学,其教学或服务模式的实践及运行,都内含相应的质量目标与标准,都注重于质量的监控与提高,即是说,开放大学与普通大学都具有着共同的质量保障责任。

以上分析说明,开放大学与普通大学在教学或服务模式的问题上,是异曲同工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孰优孰劣,更不是武断的非此即彼。因此,开放大学与普通大学的比较,必须坚持开放的理念与思维,正确认识“异曲”的合理性与创新价值,既不能对“异曲”进行曲解,更不能因“异”而废“同”,由此防止在开放大学的规范与质量的评价问题上出现不公正的现象。

四、同分异构

基于大学的定义和制度规范,所有的大学不仅具有共同的职能,而且在实体上也都具有相同的构成要素。但由于人才培养的对象与规格、发展的环境与目标、服务的内容与模式、文化的传统与特色等多方面的差异,每一所大学的实体性要素在组合方式或表现形式上也就各具特点,或者说,作为大学实体,尽管要素相同,但结构相异,这可以称之为同分异构。

大学的“异构”是大学个性在实体形态上的重要体现,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第一是物理层面上的异构,如校园的开放性以及布局的新颖性,建筑的标志性以及风格的独特性。物理层面的异构内含着大学理念的创新和精神文化的特质。第二是体制层面的异构,如组织构架的选择性与机构职能的调整性,资源配置的动态性与运行机制的灵活性。体制层面的异构内含着大学制度的规范与管理模式的特征。第三是内涵层面的异构,如学科、专业相对优势的定位,教师、科研资源的合理配置,服务与合作方式的有效选择。内涵层面的异构内含着大学发展的特色与策略。显然,大学的“异构”不仅是为有效履行职能,实现发展目标而主动采取的组织性、体制性保障措施,也是为强化实体功能、彰显相对优势而自觉选择的建设性、探索性行为。因此,从现象上看,大学实体的同分异构,是大学多样性在形态上的重要标志,因为“异构”,大学才不再是千校一面。但从本质上看,大学实体的同分异构,则是大学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以及大学制度创新的重要特征,因为“异构”,大学才具有了内在的活力。

开放大学作为新型的大学,与所有大学一样,不仅遵循着共性的制度规范,而且具有相同的实体性构成要素,如完整的物理校园、健全的组织机构、有效的办学体制、合理的专业设置、稳定的师资队伍、优质的教学资源等。但基于服务面向的社会性以及教育模式的开放性,开放大学在实体要素的组合方式或结构形态上则具有显著的个性或创新性特征,其主要方面是:第一,开放大学不仅注重于信息化设施的完善以及网络环境的优化,而且致力于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实现了校园物质形态上的虚实结合;第二,开放大学形成了以多元主体并存为基础的体系化组织构架,以相对优势整合为支撑的系统性办学体制,以合理分工与授权为重点的合作性运行机制;第三,开放大学以优化服务效能为依据进行机构的设置,以提高社会共享程度为标准进行资源的配置,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特色进行专业的建设;第四,开放大学通过广泛的社会合作扩大服务功能,基于资源的有效整合完善师资队伍,聚焦开放教育的领域彰显科研特色;等等。从总体上讲,开放大学的实体性构建,不仅体现了开放性特征,即充分运用开放的机制实现实体性要素的整合,更为重要的是彰显了信息化的特征,即基于“互联网+”的模式实现了实体性要素的重组。由此使开放大学在物质、体制、内涵等诸多方面体现出充分的“异构”性。

正如所有的大学都必须通过“异构”彰显特色、增强活力一样,开放大学的“异构”旨在积累并发挥开放的优势,提高并优化服务的效能,同时,开放大学的“异构”,推动了大学实体形态的创新,构成了新型大学的重要标志。正由于此,开放大学具有了与普通大学不同的相态。

以上分析说明,开放大学与普通大学在实体形态上是一种同分异构的关系,不是同门异户,更不是基因变异。这就必须从大学实体形态创新的视角,正确看待开放大学在实体上的“异构”,即是说,所谓“异构”,在本质上是大学实体形态的创新性构建。因此,在实践层面上,决不能因为开放大学实体上的“异构”而否定新型大学的实体性以及加强实体建设的必要性。

五、求异存同

大学的多样性构成了大学的生态,大学的多样化发展则是实现大学生态优化的重要标志和根本途径。在实践形态上,大学发展的多样性也就是求异性。

所谓“异”,显然是指大学的个性和特色;所谓“求”,则是指大学对个性与特色的定位和追求,或者说是大学为彰显个性并实现特色发展而进行的自觉探索;所谓“求异”,就是通过实践或在探索的过程中实现个性的张扬和特色的彰显。因此,“求异”既是理念与思维,也是路径与模式,同时是目标与策略。对于大学发展来说,只有确立求异性思维,选择求异性模式,坚定求异性目标,才能有效积累相对优势,也才能真正形成核心竞争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所有的大学都应当在“求异”中发展。

建设开放大学,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旨在实现大学形态与发展模式的创新,或者说,创新是新型大学的本质特征。在现实性上,这种创新性也就表现为求异性,即是一种求异性发展。因此,对于开放大学的发展来说,“求异”不仅是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彰显个性与特色的自觉行为。从总体上讲,开放大学建设与发展的求异性具有三个方面的定位:第一,在战略定位上,建设开放大学是基于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需求,旨在实现我国大学体系的完善与大学结构的优化,不是旨在增加或新建一所普通大学;第二,在目标定位上,建设开放大学是基于社会发展形态的学习化转型,旨在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制度与模式的创新,即是说开放大学是新型的大学;第三,在策略定位上,建设开放大学是旨在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改革,必须大胆实践,勇于探索,不能照抄照搬普通大学的模式。这三个方面的定位,使开放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具有了鲜明的求异性特征。

应当看到,开放大学与普通大学在发展的问题上虽然具有求异性,但这种求异性显然又内含着存同性,即是说,是“求异”与“存同”的统一。所谓 “存同”,主要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规范的公约性。无论是开放大学还是普通大学,其个性与特色的追求,都基于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遵循,不仅以大学发展为定位,而且以大学规范为约束。即是说,所谓个性,是大学的个性,所谓特色,是大学的特色。同样,由个性与特色所体现的多样性也是指大学的多样性。因此,对于开放大学来说,其求异性发展内含着大学的共性规范,而不是没有约束的标新立异。

第二是行为的协同性。“求异”的本质是创新,而创新是系统工程,因此,无论是开放大学还是普通大学,都肩负着创新的使命,不仅需要充分体现创新的主体性,更需要努力保持创新的整体性。所谓整体性,主要是指创新行为上的协同性。对于开放大学来说,依据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总体设计与要求,承担了先行先试的任务,但这种先行先试不仅没有孤立于大学整体性改革与创新之外,而且加强了与普通大学的深度合作,由此实现了求异发展与协同创新的良性互动。

第三是成果的共享性。无论是开放大学还是普通大学,个性与特色不仅是相对优势的积累与彰显,同时也是改革经验与创新成果的充分呈现。在教育改革整体性深化与创新整体性推进中,这些经验需要相互借鉴,其成果则应当共享。事实上,试点以来,开放大学的建设在坚持特色定位的同时,有效地借鉴了普通大学的经验;同时,开放大学基于开放的理念所取得的阶段性创新成果也正在转化为公共教育资源并为普通大学所共享。

以上分析说明,开放大学与普通大学在改革创新的问题上既不是求同存异,也不是相斥排异,而是求异存同的关系,即是说,是“存同”基础上的“求异”,是“求异”过程中的“存同”。从文化层面上看,求异存同具有包容性的特点,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之大,是有容乃大。因此,在实践层面上决不能把“求异”简单地等同于排异,否则将低估开放大学建设对推进我国大学整体创新所具有的战略意义,同时也将不利于我国大学生态的优化。

六、同梦异彩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是所有大学的共同理想,也是所有大学发展的终极目标。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让每一个人都能出彩,不仅是中国梦的重要内涵、途径,也是所有大学的崇高使命和责任担当。但在现实形态上,中国梦的实现,不仅需要大学整体功能的发挥,更需要每一所大学相对优势和特色的彰显,即是说,实现中国梦,需要每一所大学都能出彩,而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每一所大学都能精彩。只有大学的多姿多彩或异彩纷呈,伟大的中国梦才能真正成为现实。正所谓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因此,就中国梦的实现与大学的发展来说,可以概括为同梦异彩。

中国梦同时是中国的教育梦。作为教育的理想,既是基于社会发展的趋势所形成的未来愿景的表达,也是对传统文化精华的融合与弘扬,由此确立了中国教育梦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内涵,即“有教无类、人人皆学、终身学习、学有所教、因材施教、人人成才”。这样的中国教育梦,对于所有大学来说,不仅具有了明确的发展定位,而且具有了展示精彩的舞台。这一方面说明,所有大学应当在中国教育梦的广阔舞台上展示风采,同时说明,所有的大学也应当在实现中国教育梦的过程中办出精彩,即是说,立足于中国教育梦的实现,所有大学将各有担当并各显其能。

开放大学作为新型大学,其建设与发展不仅以实现中国梦为战略引领,而且努力成为实现中国教育梦的主体力量。试点以来,开放大学致力于中国教育梦实现途径和模式的探索,取得了重要的实践性成果。其主要方面是:

第一,开放大学自觉地以所有社会成员为服务的面向,通过教育的开放,致力于为各级各类社会人群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使“有教无类”成为了现实的形态。

第二,开放大学不仅实行注册入学的制度,而且形成了开放性的学习成果认证机制,同时构筑了共享性的信息化学习平台,使“人人皆学”以及时时可学、处处能学具有了环境的保障。

第三,开放大学通过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纵向衔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横向贯通,搭建了人才培养的立交桥,使“终身学习”具有了实体的依托。

第四,开放大学不仅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机制,而且构建了公共性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使“学有所教”具有了现实的途径。

第五,开放大学基于人本价值观,旨在有效满足学习者的多样性需求,同时以学习者为中心,致力于为每一个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支持服务,使“因材施教”具有了实践的模式。

第六,开放大学自觉地以促进社会成员自我、全面、终身发展为价值取向,构建了素质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了发展性的质量评价标准,使“人人成才”具有了平台的支持。

这六个方面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表明了开放大学在中国教育梦的实现中,不仅发挥了独特的功能,而且彰显了相对的优势,由此形成了与普通大学同梦异彩的关系。

以上分析说明,开放大学与普通大学拥有着同一个梦想,实现着共同的理想,但展示着各自的风采。实践证明,每一所大学的精彩都是中国教育梦的元素,每一所大学都能出彩,是托起中国教育梦的重要保证,让每一所大学都办出精彩,是实现中国教育梦的战略选择。在教育走向开放的时代,大学因多姿而显得美丽,应当得到欣赏;开放大学因异彩而彰显价值,更值得点赞。

[1] 刘延东.坚持面向人人 创新体制机制 努力办好中国特色开放大学[N].中国教育报,2012-08-01(1).

[2] 袁贵仁.我的中国教育梦[N].中国教育报,2013-03-08(1,6).

[3] 潘懋元,董立平.关于高等学校分类、定位、特色发展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9(2):33-38.

[4] 徐显明.大学理念论纲[J].中国社会科学,2010(6):36-43.

责任编辑 虞晓骏

Harmony in Diversity: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pen University and Ordinary Universities

PENGKun-ming/JiangsuOpenUniversity

Compared with the ordinary universities, Open University has a series of new characteristics, which presents the differences in many aspects. While these differences do not mean they are entirely different. Actually, there ar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or they are in the relationship of a harmony in diversity. Namely, they share the same origin in form, the same goal in development, the same vision in service; but they are entities of isomers; they seek differences while reserving the common ground in innovation; they share the same dream with different splendor in value.

Open University; ordinary universities; mutual relation; harmony in diversity

G724.28

A

2095-6576(2015)04-0005-07

2015-06-30

彭坤明,江苏开放大学党委书记,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远程开放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学习者大学发展
“留白”是个大学问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大学求学的遗憾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