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审慎资本监管框架下的银行业ぷ什管理问题及对策

2015-01-15 05:27王烨
金融经济 2014年10期
关键词:资产管理

王烨

摘要: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的实施,对银行资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银行的资产管理存在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目标不一致性、被监管者缺乏宏观审慎的动力、资本工具创新弱化新资本监管框架效果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使用利益引导方式优化银行资产配置,及时跟踪研究金融工具创新潜在风险,准确识别系统性风险的状态和判断逆周期资本工具应用时点等方式来识别风险、预防风险。

关键词: 宏观审慎;资本监管;资产管理

一、引言

2013年以来,中国银行业的经营环境更加严峻:《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新办法”)的出台使银行资产管理难度增加;治理银行收费给中间业务收入增长带来压力;对以非标投资理财产品为主的影子银行业务监管加强,使银行原有的资产管理业务模式难以为继。与此同时,拓展盈利渠道、积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更加注重资产配置效率,已经成为了行业的普遍共识。然而,银行间流动性危机事件暴露出我国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系统依然存在脆弱性。资本作为吸收风险的工具,其对宏观层面的维稳效果没有达到预期水平。银行通过做大同业业务、发行金融工具和一系列金融创新手段进行轻资本占用的高风险监管套利行为,不利于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本文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基础上,针对我国银行业资产管理现状,分析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为进一步完善银行资产管理提出政策建议。

二、《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的资本管理框架

(一)新办法主要内容及其变化

2013年1月1日开始实行的新办法构建了以巴塞尔Ⅲ为基本框架的资本充足监管体系,新办法严格确定了资本定义;扩大了风险资产的资本覆盖范围;并根据实体经济的结构调整需要,在风险权重方面进行了重新调整。相较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1],新办法具体的变动情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办法将资本监管要求分为四个层次,在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和一级资本充足率的基础上,细化要求了储备资本要求和逆周期资本要求,对于系统重要性银行还进行了1%的附加资本要求。

第二,新办法为了鼓励商业银行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对于特定领域的资本风险权重进行了调整。对同业债券的风险权重增加比重,下调个人贷款及小微企业等项目的风险权重。

第三,建立了一套比较严厉的资本监管体系。新办法采用三方并立监管方、投资方、银行自身)的监管体系,建立起监督检查、外部市场监督制衡和银行内部督查监管的资本充足评估机制。

(二)新办法对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方式的影响

1发展轻资本占用的业务比重。国内银行受到了更强的资本约束,需要在资产业务结构上做出相应的调整,一些靠信贷规模高速增长的业务模式将会受到考验。一些合规合法的创新,如提升不利用或少利用资本的中间业务在盈利中的比重,将成为银行重点发展的方向。

2对银行资本管理的量化操作层面要求更加细致化。新办法要求国内商业银行按照新办法深化资本量化管理,开发高级计量工具,将内部风险评级体系、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进行完善健全,实现风险及其资本的细致化管理。

3按照宏观结构调整的需求,改变某些领域资产配置的权重。为了鼓励资金更好的支持实体经济结构调整,新办法下调了譬如个人贷款和小微贷款等风险权重。然而,风险权重的下调不代表风险的降低和直接收益的增加,如果监管层面的要求与实体经济的供求局面不吻合,商业银行的资金投放就会采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方式最终投向一些低风险权重而高风险的领域中去。

三、宏观审慎资本监管框架下我国银行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监管者与被监管者存在目标的不一致性

次贷危机后,作为宏观审慎监管措施之一,“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被引入巴塞尔III,旨在缓解信贷亲周期效应对宏观经济波动产生的负面影响[2]。

然而,巴塞尔协议III的资本管理办法,究其本质而言只是一个平均监管标准。许多银行在实际运营中建立了自身内部的资本模型如RAPM、RAROC等基于资产波动概念上的资本模型),并运用各种金融创新工具进行监管资本套利,导致资产负债表内外积聚了大量的风险。因此,监管当局的宏观审慎视角与银行在运营过程中的微观审慎视角存在目标的不一致性。

(二)被监管者缺乏宏观审慎的动力

新办法作为一部中国版的资本监管法规,在保持与国际标准巴塞尔Ⅲ)主要规则一致的基本前提下,更加注重与中国银行体系实际情况相结合。新办法对以经济资本管理为主的模式提出了否定,对商业银行在资本管理的确切性、综合性和长期性方面都做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然而对于国内商业银行来说,建立全面量化的风险管理体系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此外,以下几方面因素影响也会导致银行自身在资本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宏观审慎的视角:

1国家声誉的“隐性担保”

在十几年来国有银行体系的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国家无形资本一时难以退出,因此必须进行金融控制,而金融控制又转化为国家单方面对风险的承担,国有银行市场化与国家金融控制的此种胶着状态,使得作为策动者的国家被一步步牵入试图兼顾金融控制和市场化双重目标的两难困局[3]。眼下,我国尚未构建无形资本的替代性制度安排如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国家声誉对银行经营的“隐性担保”观念根深蒂固,因此商业银行有动机仅仅局限于微观审慎的角度进行资本配置。

2既有的资产配置结构难以按照新规及时调整优化

在过去经济高速增长的十几年内,我国宏观政策的调控普遍是通过交替使用“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的工具来实现经济增长或解决通货膨胀等问题。这一频繁的政策操作后果导致银行资金最终集中投向政府主导的产业中去。加上商业银行对政策的预期存在惯性,其资本配置一时难以迅速调整和优化,譬如平台贷款的退出和一些对产能过剩行业贷款的处理等,都将是一个长期过程。

3新资本管理办法存在监管套利的空间

从监管方与银行方面相互博弈的角度看,银行作为第一线经营主体,对实体经济的变化十分敏感,而这些变化传递到监管当局过程中必然经过一定的时滞。更何况,简单的资本充足率监管指标体系往往不能及时涵盖与特定风险相挂钩的资本要求,银行通过资本工具的创新可以进行监管套利。银行作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主体,在与政策制定方的博弈过程中,有动机偏离监管层面的资本安排,而根据自身判断进行资本配置,获得利益最大化。

银行通过配置低资本占用的同业资产可以降低风险系数、提高收益水平。通过对2013年末对银行同业业务的调研如图1,图2)可以看出,返售和回购类同业业务的规模远远大于同业拆借业务的规模。

买入返售和卖出回购这类的同业业务更加关注盈利性,一方面通过期限差异和收益率差异来贡献利息收入,而另一方面这类业务横跨信贷、资本和货币市场的交叉式业务特征使之成为最具创新活力的金融领域,同时也是最容易积聚风险的领域。从这次创新与监管的博弈来看,资本管理办法对于这类创新潜力强的金融领域往往缺乏足够的控制力。

猜你喜欢
资产管理
浅议互联网时代
新常态下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优化途径分析
高校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交互研究
论基于内部控制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
浅析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绩效角度下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研究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及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方法探讨
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结合
浅谈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建设
博物馆资产的管理与安全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