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伦格(鄂温克族)
索伦格
鄂温克族,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自幼爱好写作,毕业后一直从事广告文案策划工作,在《音乐生活杂志》兼职编辑,曾发表散文、短篇小说及影评。
“威严矗立的樟子松就如阿爸的身躯,这就是阿爸(鄂温克语:父亲)亲爱的故乡,也是孕育恩么(鄂温克语:母亲)的摇篮—莫和尔图……”
曾几何时,这一段段质朴、悠扬的鄂温克族民歌一直陪伴着我那无忧、纯净的童年。而这种情结却又定格在那个雨后的森林,阿日迪(鄂温克语:姥姥)拉着我的小手走在采蘑菇的小路上,静谧、温柔……
阿日迪的一生都在写作,作品的灵魂都源自于她那浓浓的民族情结。比起我们年轻人来说,阿日迪或多或少是有些老革命精神的,做事严谨,从一而终。在我的记忆中,阿日迪一直是一个特别强势的人,工作占据了她大部分时间,剩下的时间还要照顾一家老小的衣食住行。但在我看来她是幸福的,一生做着她热爱的事情,无论是否富有,但一定没有遗憾。而我,对鄂温克女人的印象也一直觉得和她一样,内柔外刚……
她时常会和我讲起她的童年,每当这时她的神情就像个小孩子,也许她最幸福的时光也停留在那个时候。她出生在牧区,那时候她像别的女孩子一样无忧无虑,可以和家人撒娇。阿日迪的父亲在那个年代是当地少有的知识分子,是他的坚持让阿日迪可以在那个年代读书。而幸福的时光也许就是这么短暂,他在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阿日迪的命运就发生了彻底的变化,阿日迪的恩么并不支持她读书,但她在亲属们的帮助下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没有本子就用别人用过的本子背面写字;冬天在呼伦贝尔的严寒中,只有一层单裤,冷了就出去跑步,一圈接一圈,只为身体可以感觉到一丝暖意。每次她说到这些时,神情中完全没有委屈难过,也许只因父亲在她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坚韧的种子,而生活却又教会了她勇往直前。
阿日迪毕业后在内蒙古党校工作,本可留在呼和浩特有更好的发展,令大家诧异的是,她毅然选择回到了故乡,这似乎像是励志片中的情节。可如果你亲眼见到她讲起故乡一草一木时的神情,便可理解那是怎样的一种情怀,也正是我们这些年轻人所缺失的那部分。
回到家乡后的她,由妇联最终调往鄂温克自治旗最初成立的文联,也就是在那里她开始了她的梦之旅。她走遍中国所有鄂温克族聚居地收录流传下来的谚语、故事以及民俗民风,这么多年一直坚持整理、创作。1987年冬,她前往新疆收集当地鄂温克民俗资料,那时的交通并不发达,往返的路程就要两个星期的时间,而且条件也相当艰苦,从乌鲁木齐前往喀什的晚上由于车辆故障。她在严寒中坚持了一夜,直到第二天,其他路过的车辆才进行搭救。像这样的情况在她多年的各地调研工作中时常发生,对于这些她只是一句带过,却会特别激动的描述每次出行的收获。而所有人不知道,就在我初中时刚接触米兰·昆德拉、狄更斯等作家的书时,我曾对姥姥的作品表示多么的不屑一顾,年少轻狂的我总觉得她的作品缺少趣味,总觉得外面的生活更有谈资,也就风格和所谓的文法与她争辩,她没有像其他的长辈一样对我一笑而过,而是特别认真地据理力争。当时总觉得她很古板、不可一世,可现在看来当时的我是多么渺小,我根本不懂她最难能可贵的就是这么多年一直坚持写的都是她的心爱,这种爱源于内心,并非个人小爱,毫无矫柔做作。如若没有她的坚持,也许对于我们的民族世人了解的会越来越少,更何谈传承。
在她的一生中最遗憾的也许就是大学文凭,当时因为家事使她不得不中途放弃,所以从我很小的时候,阿日迪就一直在努力栽培我。记得中学我得去市里上学,阿日迪就不辞辛苦的跑到学校门口租了一间小屋子陪我读书。有一年冬天,她在门口砸烧火用的煤时,不小心有煤渣崩进眼睛里,后来她的一个眼睛已经看不到东西,虽然大家都说是青光眼导致,原因到底是什么也无从考证了,但她对我的爱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每每想起就会鼻子一酸。她现已八十多岁,有时都会辨别不清方向,但还在为了收集资料各处奔波,只用一个眼睛仍坚持每天写作,不为名利,只为在仅有的时间把毕生所知留给后人。每每看到电视上播出关于鄂温克的节目,她都会特别欣喜,她希望我们仅三万多人口的少数民族能够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她把她的作品翻译成蒙、汉、拉丁三种文字,拉丁文是靠自学,一点一点通过词典进行大量的翻译工作,而汉文通常都是由她口述我来帮助翻译。在翻译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使我了解了太多宝贵的民族历史知识,也为我打开了那扇宝贵的民族文学之门。
是阿日迪让我爱上了文学、爱上了音乐、爱上了自己的民族,而她也以自身的行动教会了我坚韧、宽容、乐观。这区别于我们年轻一代,也许我们学会了更多的知识,也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可身体力行的去为我们的民族做贡献的少之又少。阿日迪代表着我们的祖辈,她们就像明灯一样照亮了我们前方的路,而我们是否能以毕生所学传承并发扬我们的民族文化,是更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就在我告诉阿日迪,想写篇关于她的文章的第二天一早,她大老远的跑来拿给了我很多关于写作的资料。在我翻看她带给我的资料时,发现袋子还有两个崭新的本子和一支笔,本子一大一小,大的便于写作,小的便于随时记录,笔是伴随了她半生的那支。
敖嫩是阿日迪的名字,取意为内蒙古最源远流长的河流。敖嫩河水川流不息,随着时空演绎着人们不断逝去的悠悠岁月,也愿这生生不息的河水会伴随着我们继续谱写更加绚丽的诗歌……
责任编辑 乌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