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2015-01-14 18:41冯心全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5年12期
关键词:长方体体积教学活动

冯心全

[摘 要]在数学课堂中进行有效的教学,一要精读、精研、精通教材和课程标准;二要通过科学的教学组织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给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机会和思考时间,使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中掌握新知,发挥自身的潜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精心 参与 突出 有效 遵循 备课 练习 认知规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6-029

数学课堂中普遍存在以下现象:教师课前准备不足;教学耗时低效;没有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式、方法陈旧;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教师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有的放矢的教学;练习设计简单,形式单调,练习量不足……针对这些现象,教师在教学前要深研教材和《数学课程标准》,了解每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有价值的教案。同时,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方面下工夫,努力争取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感兴趣和有强大的吸引力,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探究,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创造条件。那么,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呢?下面,笔者以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精心备课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很多教师往往忽略备课这一环节,课前只是拿教材随意看看,便走进课堂上课。如果所教内容不是很深奥的话,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就会拿着教材照本宣科,导致学生听得糊里糊涂、一知半解,教学效果不明显。备课就如医生的药方,如果医生没有对病人进行全面的检查和对病情进行诊断就开药方,这药方的治疗效果会好吗?所以,教师在课前要仔细研读《数学课程标准》和数学教材,了解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及学生需要获得的知识、形成的数学技能和数学能力,才能备出有价值的教案,才能创设有效的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状态,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

例如,教学“求不规则物体体积”时,教学的重、难点是让学生掌握求各种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如果教师在课始就让学生求橡皮泥的体积,大部分学生会觉得没有挑战性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如果教师先出示一些长方体、正方体的物体,让学生求它们的体积,绝大部分学生都会主动参与,因为这是可以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的问题。即使有部分学生原先没掌握好,通过这一问题,他们会不甘落后地向别的同学学,从而使全班学生的知识起步在同一起跑线上。然后再出示求橡皮泥体积的要求,这时全班学生都会积极参与其中,不断深入探究所学知识。所以,备课这一环节对课堂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吃透教材方能灵活设计教案,才能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

二、突出教学组织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充分备课之后,教师应从教学活动入手,精心组织授课过程。组织教学活动,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学会新的知识。

例如,教学“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时,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如何推导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为什么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乘宽乘高?”“长方体的长、宽、高与体积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些问题都是教学中必须突破的难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探究新知。如用12个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任意的长方体,看看有几种拼法,拼好后思考以下问题:“拼成的长方体体积各是多少立方厘米?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厘米?”随着自己的动手操作,学生的思维也随之不断深入。学生再进行小组讨论,很快发现长方体的长有几厘米,沿着它的这条棱就可以摆几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长方体的宽有几厘米,在这个长方体里就可以摆几排这样的正方体。最后通过演示和讨论,学生发现每个长方体的体积都刚好等于长、宽、高的乘积,于是推导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发展,不仅深刻理解了这一公式的含义,而且明白了这一公式的缘由。由此可见,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活动组织得好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和促使学生自主探究所学知识的关键。

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给学生留足思考问题及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

教师的教学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思维水平出发,给学生充分思考、动手操作所需要的时间。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让学生说出答案,而是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如果学生的思考时间不足,就无法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不能从探究中体验到成就感,从而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很多问题,若只是运用师问生答的教学方式,不能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思考;若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其间虽然也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和探究机会,但留给学生的时间不足,会导致学生对问题应接不暇,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学生的学习兴趣仍然提不起来,教学效果不明显。因此,课堂上教师既要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让他们自由探究,又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问题的时间和参与学习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后,学生在实际运用公式时容易遗漏其中的三分之一,导致计算错误不断。怎样让学生自己探究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并且时时记住那个容易被人遗忘的三分之一呢?教师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经历“提出猜测——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得出公式”的自主探究学习过程。教师可先让学生拿出学具——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装课前准备的沙子或水,看用几次圆锥才能把圆柱装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自由探究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及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这样教学,使每个学生都经历探究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设计有效的练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重、难点,设计多形式、多层次的巩固练习。这样既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练习,又起到深化新知、拓展思维的作用。

例如,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教师设计以下练习。

1.括号里填上几,这个数能被2整除?

4( ) 9( )6 ( )58

2.下面哪些数能被2整除?哪些数能被5整除?哪些数能同时被2和5整除?

36   48   44   50   76   65   85  101  280  104   135

3.用0、2、5这三个数字组成一个三位数,使它是2的倍数,这样的数有几个?如果是5的倍数,这样的数有几个?

上面的练习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性练习、综合性练习、发展性练习,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获取成功的机会,使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之,要实现有效教学,提高数学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精心备课,设计比较实用的教案来指导教学活动组织过程。同时,教师要有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动脑、动口、动手的学习活动中学习新知识,并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只有坚持把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结合起来,把研究学生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走向成功。

(责编 蓝 天)

猜你喜欢
长方体体积教学活动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小体积带来超高便携性 Teufel Cinebar One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