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校体育的生态化教学要达到诸生态要素趋于平衡的态势,对于学校体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探析学校体育教学中生态平衡丧失的原因,并根据不同平衡态丧失境遇的差别,探寻学校体育教学生态平衡的有效途径,对于学校体育教学的跨越式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学校体育 教学生态 平衡丧失 消除途径
一、生态平衡视域下的学校体育教学
1.教育学领域中的平衡内涵
生态学视角下的生态体系初始含义是指以生物作为其生态因素的主体构成,并且包括生物与周边的境域之间所构成的微观单元的系统组合,这种存在于地表的类型迥异、大小悬殊的个体单元的组合形成了以自然为依托的生存状态体系。[1]而将视角转换为人类社会的生存体系时,其所涵盖的不仅仅是自然生态内部所包含的各个自然要素,也包括人类社会生活领域的各种形式的社会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彼此内在和外在纷繁复杂的相互关联。
教育生态正是这庞杂的生态体系中的一处细小的分支,也同样存在生态意义上的平衡问题。[2]教育生态体系包括教学要素、境域要素和人三种要素。这三种要素互为作用、互为关联,人的要素与境域要素之间彼此交流,教学与人、教学与境域之间的互为信息的交流和能量互换,构成一个动态变化的平衡体系。
2.体育教学中的生态平衡效应
平衡在体育教学的生态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育生态的主体与其所在的生态域境的外部因素,彼此和谐交涉互换,在不同层次之间形成动态变化的平衡状态。这对于体育生态教学是一个核心的平衡效应。该效应的有效发挥,是生态教学体系内部正常平衡态势的需要。因为在体育教学生态要素中,如教师要素、学生要素以及管控人员要素和活动场域要素等诸多要素关联状态,都会影响教学生态体系平衡度的高低。
教学平衡效应的发挥状态,取决于诸要素与外部境域之间的和谐共生,只有这种和谐共生的态势平衡,其平衡的效应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当这种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就会呈现出失衡与平衡之间的循环波动。平衡状态的维稳需要诸多要素协调一致协同共生,平衡效应的发挥就是要在动态变化的生态体系中维持生态矛盾的平衡状态与失衡状态彼此变化中的稳定。
二、体育教学中生态失衡问题的原因
1.生态失衡问题产生源于主客体的剥离
学校体育教学生态化发展逐渐趋于显化的态势。从大的趋势看,学校体育教学生态化渐趋于平衡失落的状态,其对于生态教学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究其影响的要素既有源于社会要素的影响,也有源于学校场域自身的要素影响,同时源于理念层面的错位认识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更近一层的原因是源于生态发展教育教学实践的“偏轨”,尤其是学校体育教学生态“主客体”的剥离更是生态失衡问题产生的主因。这种“主客”二体的剥离主要集显于学校体育教学与“完善本我”之间显现出的一“主”一“客”二体和谐状态的剥离。
“本我完善”是指以本我为主体的自我完善,他以自我为体性本位,以完善为指向目标。[3]不同个体的差异性可能决定了个体“本我完善”的进展情况,但是不能忽略的是学校体育教学生态化教学的实施对于受教个体的“本我完善”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教学生态如果不以受教个体“本我完善”作为生态教学的出发点,学生在内外教育境遇中就难以获得“本我完善”的客观必备的诸要素条件,这种背离生态教学本质属性的教育实践,必然造成学校教学生态主体与本我完善客体的剥离,这种剥离自然造成学校体育教学生态失去本有的平衡态势,学校体育教学“主客体”片面剥离化是亟待解决的失衡原因。
2.生态失衡问题产生源于生活境域的非和谐性
学校的体育生态教学发展受制于自身客观的物质条件的限制,如必备的教学场域,教学实施必备的器材用品,良好的“天因性”条件等。[4]而非物质的条件则是指外部社会的政治因素影响,以及现有师资与教育受体状况条件的制约和学校自身教育发展现状的影响,还有外部的支持情况等条件的限控。在生态课堂教学中,施教的“主体”与受教的“客体”二者对于生态体育课堂的态度,学校全局与班级局域的教学风气建设,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个体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的沟通交流等诸多生态化教学要素的相互关系,应该是处于生活境域中的教学生态化的动态平衡,而这种平衡一旦在某个生态要素或者某些生态要素之间尚失了原有的平衡态,也就是某一教学生态环节出现非和谐性的因子,其教学生态的相对稳定平衡态势会走向相反的方面,归于教学生态的紊乱失衡。这种失衡状态会形成全景式的教学生态系统的乱象丛生,在相当程度上,破坏已有的相对稳定的教学秩序,更进一步破坏教学质量的根本提升,催生众多负面生态失衡的教学问题。
3.生态失衡问题产生源于不同角色关系的失衡
传统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真正主角,课堂教学也成为以教师为课堂“主体”的教学。而作为“客体”的学生,在课堂中是一种从属关系的角色,“主客体”之间是不平等的关系,课堂教学总是围绕教师的机械、主观的讲授作为教学的核心。[5]学生在课堂中没有或很少有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的机会,教师成了驾驭课堂的绝对权威和真正的主人,教学的方式和手段也过于僵化和机械。教学内容的选择也总是选那些缺乏生气的陈旧内容,紧随时代“脉搏”的新知识很少涉及,学生在这样缺乏生气的课堂中与教师的互动与交流也显得有些沉闷和紧张。这就导致了生态角色定位的失衡。学生原本就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只有在一个充满和谐,自主性得到应有尊重的学习环境中才能激发学生本有的潜在能量,而这种角色关系的失衡使激辩的思维和创新的意识都处在一种被动的冬眠状态,这种“主客体”角色关系的失衡,必然带来其教学生态的整体失衡,使学校的体育教学对学生尚失应有的吸引力。
从另一方面看,学校体育教学生态平衡的尚失还与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误区关系紧密。以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强训为目标指向的传统体育教学,更多的是强调个体间的身体机能与体育技能的竞争,其片面的带有竞技色彩的竞争式教学,必然促使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生态和谐关系日趋失衡,这种不同角色间的生态平衡关系的破坏,源于本可以避免的恶性竞争,让学校体育教学中生态平衡态的稳定难以持续。endprint
三、体育教学中生态失衡问题的消弭路径
1.生态失衡问题消弭的理念支撑
“生态”以词汇的形式出现源于古希腊,为原始形态的词汇,其初始的含义主要是源于家庭生活各个要素的理解。[6]今天人们对于生态的理解不仅仅是对于生命体自身指向的理解,更多的是关注其不断扩展的内涵外延,其语义所表达的不仅是生命自身的单向因子,更多的是与其相关联的所有内在和外在的生态因子,在生态日趋转向危机的当下,该词所表达的语义是不同学科对于生态关联分化的不同生态意义上的生态学科的异化。
生态化生活则是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彼此关联,用自然生态的理念来认识生态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7]在生态理念指引下,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微,借以完善自然、社会与人等诸多彼此错综复杂的关系。
以学校体育教学为指向的教学实施的生态化,来实现体育教学过程的生态化构建。学校体育教学生态化核心理念是用生态化的体育教学过程的实施,来有效地获得生态化的教学结果,在成果的收获过程中,推进生态化体育教学的发展。用体育教学生态化的教学实践理念作为体育教学的理念指导,运用这样的理念指导具体的教学活动,既是生态教学实施的理念指引,同时也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生态化理念下的学校体育教学的开展,其教学的实施能够最大限度地协调生态教学各个因子之间的彼此关系,如体育教学与体育境域之间的关系,体育教学与教学受体的关系,体育教学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等等。教师应充分运用理念所蕴含的生态教学智慧解决面临的多种生态教学问题。这种理念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支撑性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全面发展”、“本我完善”等生态教育理念的运用中,学校教育生态失衡问题也必将消弭。
2.生态失衡问题消弭的态势走向
学校体育教学的意义指向关系到学校体育生态教学的有效开展,学校体育教学的意义乃是指学校体育语境的体育教学意义的满足与学生个体的个性化需要的获得。这种关联性的双向需要正是施教者和受教者在学校体育生态化教学中获得生态化成果价值的展现。从生态教学的多元“主客体”的视角来看,生态教学的消弭态势走向,主要包括“主体”消弭态势的走向和“客体”消弭态势的走向,其主要是指社会化的主体,其中有经济属性的主体、政治属性的主体以及文化内涵的主体,而个体化倾向的“主体”是指教学实施的对象,“客体”的含义是指学校体育教学中教学的全程性的活动,在教学活动的“主体”层面是指向生态化的社会发展与进步,对“个体主体”来说则是获得本我的完善与个体的全面发展的整体性素质的提升。对于“客体”而言,要以学校体育生态化的理念作为全部“客体”实施全程性的指导,运用生态化教学的多种活动实现“主体”目标的有效达成。
3.生态失衡问题消弭的对策选择
学校体育教学的生态失衡所触发的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学校体育教学长久以来过于关注教育受体的知识掌握与技能提升,而对于本我的完善和发展的全面性的问题则缺乏关注,再加上以“唯考试论”为理念指导的整体教学价值观的影响,以及教学必备要素条件的缺失,直接催发了学校体育教学生态体系运行环境的恶化,使其由平衡态向不平衡态转化。首先,从学校体育生态教学实施者的角度来看,施教人员的严重不足以及整体施教人员队伍建设的相对落后,都成为阻碍生态教育实施的要因,而教学接受对象的数量过大也是阻碍学校体育生态教学实施的又一要因。针对这一状况,根据不同因素造成的学校体育教学的生态失衡状况,采取实效性消弭策略,如加大资金设备的投入力度、加强施教人员的队伍建设、减少受教对象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对策选择。其次,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教学的实施者和教学的接受者在教学生态体系中的定位也不相同,在生态空间所处的生态定位的师生与生生之间的生态定位失衡,可以导致整个体育教学生态体系的失衡,合理定位是教学生态失衡问题消弭的有效对策选择。再次,在体育教学生态体系中,教学生态失去其原有的平衡与生态教学缺乏开放式的实施有着直接的关系,要解决问题就要从生态教学的生活化、体育生态教学项目种类的扩大化、体育生态教学的开放化等方面入手,作为体育教学生态失衡问题消弭的有效对策。
学校体育教学平衡态失衡的原因主要源于学校体育教学“主客体”的剥离,同时,失衡态的产生也源于生活境域的非和谐性与不同角色关系的失衡。针对学校体育教学失衡态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对于体育教学生态失衡态转化状态具有显著的作用。
————————
参考文献
[1] 王德华.体育课堂教学的生态学分析.体育世界,2006(3).
[2] 仇有望.体育教学生态化影响因素及生态体育课程的构建.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3] 李凤梅,朱海涛.生态化体育的价值探.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1).
[4] 吴明深.论体育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体育学刊,2004(3).
[5] 蓝瑞高,王标.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生态化重构—基于生态学视角.科技创业月刊,2012(11).
[6] 张杏波.基于“教学生态环境”构建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浙江体育科学,2006(5).
[7] 潘静敏.高校体育教学生态化结构与发展趋势.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4).
[8] 姜志明,王涛.当代中国大学体育教学生态化的缺失与反思.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1).
[作者:李迪(1971-),女,辽宁沈阳人,东北大学讲师。]
【责任编辑 王 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