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咏萍+刘斐
《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行文简洁,但故事风趣,语言睿智,人物鲜活。
一、揭题释义、激发兴趣
师揭示课题:请齐读课题
众生:杨氏之子。
师:平翘舌音读得很准。有谁明白课题的意思吗?
(一生举手)
师:在这种场合能够主动举手展示自己的同学都是有一颗强大的内心。我们共同来听听这位同学的想法。
生:姓杨的人家的孩子。
师:解释得很准确。“之”在这里做什么解释?
生:的。
师:老师姓刘,请你用这种方式称呼我。
生:刘氏之子。
师:不错,“子” 在古代既指儿子又指女儿,不过,我希望在称呼中能体现我的性别特点。
生:(停顿了几秒钟,试探的)刘氏之……子。
师:我是男是女?
生:女。
师:把这个女字放进去。
生:(略紧张)女士。
师:你从中国古代穿越到西方去了。(众笑)用课题的方式来称呼。
生:杨氏……
师:我姓刘。
生:刘氏之女。
师:太棒了,孺子可教。如果称呼你自己呢?
生:徐氏之女。
评析:在公开课的课堂上,尤其是这种没有事先见面的“借班上课”,师生之间刚开始还没有形成默契。当教师让学生用课题的方式称呼自己时,很显然学生在回答时是生硬地模仿,模糊了“子”的概念。教师立刻点明了“子”的准确意思,接着追问学生在称呼中体现教师的性别特点。然而学生由于紧张没有准确领悟教师的意思,师生交流出现障碍,课堂气氛滞而涩。教师的“课感”帮助她敏锐地发现了这一问题,耐心地对这个学生进行帮扶,幽默地帮学生化解回答错误后的尴尬,巧妙地调节课堂气氛,师生交流很快顺畅了起来。
二、初知课文,体验诵读
师:这篇文言文很短,现在请大家拿出课本,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
生自由朗读课文,师放映课文与课文插图,巡视辅导。
师: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重点指导为wèi、应yìng的读音。
教师范读进行诵读指导。
师:文言文原来是没有标点的,为了方便我们学习,课文才加上了标点,读课文的时候,有标点的地方需要停顿,但在一些句子中,根据它的意思,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有时需要用气息拖一个长音,这就是文言文的诵读。模仿我读的样子,再试着读一读这篇文言文,好吗?
(生练习朗读)
师:谁先来读一读?
生: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
师:打断你一下。请看这一句(激光笔指示“孔君平诣其父”),句中出现了一个人名,是谁?
生:孔君……平。
师:对,他是孔子的第二十六代子孙,学识渊博,为人很有修养。人名该怎么读?
生:连在一起读。
师:对,(在课件“孔君平”三个字下画一条下画线)你试着读一读。
生:孔君平|诣|其父。
师:有点读文言文的感觉了。继续往下读。
生: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刚才我是这样读的吗?
生:不是,好像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停顿线是放在“家”后还是放在“子”后呢?(课件播放“家禽”与“禽”的解释) 在现代文中“家禽”是一个词,要连读,意思是——
生:(看课件)家中饲养的鸡、鸭、鹅。
师:“禽”字如果单独念,意思是——
生:(看课件)指鸟。
师:同学们觉得该如何处理?
(思考片刻)
生:应该是“禽”字单独念。如果“家禽”连读的话,翻译过来就是“没有听说过孔雀是夫子家里饲养的鸡、鸭、鹅”。孔雀是一种鸟,不是鸡、鸭、鹅。
师:孩子,你真不简单啊!你的回答反映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文言文的节奏与停顿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生:根据句子的意思划分的!
师:你掌握了朗读文言文的窍门了。
评析:本环节将读准文言文的节奏和初知课文大意融合在一起,教学过程中,只要学生了解了词意和句意,就能正确把握节奏。在指导“家禽”一词的读法时,尤为巧妙。当学生读错时,出示“家禽”和“禽”的含义,让学生自己思考判断,而不是直接纠正学生的错误,正是这一举动,体现了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这一定位,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犯错的原因,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互相启发,所以才有了学生后来精彩的回答——文言文的节奏与停顿是根据句子意思划分的,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三、研读课文,感受“聪惠”
师:课文中的杨氏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甚聪惠。
师板书甚聪惠(播放课析“聰”),猜猜左边的“耳”字表示什么意思。
生:很会听。
师:对,耳听八方。(课件出示对“耳”字的解读)右边心上开了一扇窗户,表示什么意思?
生:心灵的窗户,表示很会思考。
生:表示很会想。
师:(课件出示对“聰”字的解读)你们很有想法,真正聪惠的人不但要耳听八方,还要听而能悟。课文中的哪些词语、句子体现了杨氏子甚聪惠?默读课文,画上波浪线。
评析:没有繁体字的文言文教学是没有生命的。教师在这里采用追溯字源的方式解读“聪”字是教学的亮点。因为传统地拆分“聪”字,与课文中的杨氏子的行为便对应得很牵强。于是,教师想到了“聪”的繁体——“聰”,在《说文解字》中,“耳”表示耳听八方,会听,“聰”心上开窗,听而能悟。课文中的杨氏子听到了孔君平的话,且悟出了话中的另一层意思——用姓开玩笑,从而做出了精妙的回答。从字源上阐明字理,与课文内容紧紧相扣,并为学生寻找杨氏子“甚聪惠”的表现作出了铺垫。
生默读、批注。
生:我画的是“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谈谈你的理解。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的鸟。因为孔君平说过:“此是君家果。”意思就是杨梅是你家的水果。(生说不下去了)
师:最后一句话是杨氏子的回答,要读懂这句话,先来听听孔君平说了什么。
评析:学生意会但无法言传,教师此时的插入打破了僵局,也是一种顺势而为的重点导向。已经有学生谈了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感悟,但思路不清晰,表达不准确,该是教师发挥“平等中的首席”作用的时候了。深入开掘式的对话则从眼下拉开了帷幕。
生:此是君家果。
师:聪惠的人就要耳听八方,你听出这句话的弦外之音了吗?
生:孔君平是说杨梅是杨家的果子,因为都有一个杨字,好像把杨梅看成杨氏子的兄弟一样,和杨氏子开玩笑。
师:你听出这句话的弦外之音了。再听杨氏子是怎么回答的。
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孔雀有一个孔字,孔君平姓孔,杨氏子也拿孔君平的姓开玩笑。
师:(板书孔君平 孔雀)妙就妙在这儿,一个九岁的孩子不仅能听出对方话中的含义,而且能巧妙地回答,假如来人不姓孔,而姓李,该如何作答?
生:未闻李子是夫子家果。
师:什么lí?
生:梨子的梨。
生:还可以说:未闻黄鹂是夫子家禽。两个黄鹂鸣翠柳的黄鹂。(众笑)
师:好一个巧妙的回答。如果来人姓熊呢?
生:未闻狗熊是夫子……
一生打断:第一个字得是熊,你说的第一个字是狗。(生大笑)
生:未闻熊猫是夫子家禽。
师:孩子,通体是毛,胎生,且在陆地生活的动物是为禽乎?
评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两处语言运用的训练。一处是用课题的方式称呼老师,另一处便是此处。这样的设计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现场的回答情况来看,机智、聪惠、巧妙、充满情趣。当学生说道“未闻熊猫是夫子家禽”时,教师敏锐地追问:“通体是毛,胎生,且在陆地生活的动物是为禽乎?”轻轻一拨,把问题拨给学生思考。这样的问法与文本特点十分吻合,为学生精心创造了用文言文对话的环境。这样的偶发事件,足见教师驾驭课堂的成熟与机智。
生(恍然):兽,是兽,未闻熊猫是夫子家兽。
师:好快的反应!同学,你贵姓?
生:姓俞。
师:俞氏之子甚聪惠。同学们掌声送给他。
生:老师,这句话里还有“应声”这个词能体现杨氏子的聪惠。“应声”就是回答得很快,马上就答出来了,说明杨氏子的反应很快。
师:你的理解特别准确,能给“应声”换一个意思相近的四字词语吗?(板书“应声”)
生:脱口而出。
生:毫不犹豫。
生:不假思索。
师:太棒了,同学们的词汇量很丰富啊!
评析:找一个意思相近的词看似不难,难的是感悟“应声”一词中蕴含的敏捷。若无“应声”,则无“甚聪惠”。
四、迁移学法、拓展阅读
师:《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播放这本书的封面),作者是南朝的刘义庆,至今有1500年左右的历史了。其中著名的《孔融让梨》就出自这本书。今天老师从中挑选了一个小故事送给大家,同学们试试能否用参考注释的方式读懂。
师播放课件,生阅读《徐孺子赏月》。
生反复阅读后,师边做动作边读原文,生尝试翻译。
师总结。
评析:真正扎实的语文课堂,从来都不回避训练。因为没有训练,就不可能有学生语文素养的真正发展。在前面的合作学习环节,学生已经找到理解文言文的主要方法——参考注释和联系上下文,在这一个环节教师便安排学生运用学法,进行文白对译的训练。从教学现场来看,学生在翻译时磕磕巴巴,说得不是十分流畅和准确,但大体意思基本上讲到了。于是就有听课教师质疑:此环节的难度是否太大?是否会影响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获得的成就感比轻易完成学习任务获得的满足感更有价值。在师生文白对译的过程中,教师是一边做动作,一边有节奏地读原文,一边让学生根据注释翻译的。事实上,教师朗读时的断句和动作就是在对学生暗示故事情节,正是因为考虑到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教师才铺设台阶,巧妙地降低了训练难度,学生根据注释是完全可以弄懂的。这种扎实的文白对译训练为今后学生学习文言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