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虹
智障学生是一群特殊的教育对象,他们思维比较迟钝,理解、记忆能力较差,有的智力落后于同龄学生,并且还有明显的语言缺陷。作为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必须事先精心设计好教案,细致地部署每一个教学过程。可是,我们的课堂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有太多我们无法预设的教学因素。面对课堂教学中的种种生成,作为教师应该如何把握这些资源,使之转化成智障学生课堂教学中的精彩片段呢?
一、随机调整,化干戈为玉帛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开放的过程,往往会受到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智障学生情绪稳定性差,注意力极易分散,天气的变化、外界的声响,即使是一只苍蝇的飞入也会对他们产生极大的干扰,影响正常的教学。教师为了维护课堂纪律,一味地约束学生,智障学生即使勉强将目光集中到教师的授课内容上,也只是貌合神离,不会收到好的效果;相反,此时教师如能顺应学生的心理,随机调整教学内容,利用“干扰因素”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观察、说话、识字、书写,就能让他们在动态生成的“车间”里,迸发无数的新信息、新想法,让学生的思维在高涨兴奋的状态下飞速运转,不断合成“新产品”获得新知识,发展各种能力。有一次,语文课刚刚开始,天空就飘起雪花,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窗外。教师见此情景,没有强行控制学生的不安情绪,而是把学生带到教室外一起去观察雪花——用眼睛看,在手心里接一朵,甚至用舌头舔一舔……在亲密的接触中学生知道了雪是白的,纷纷扬扬地飘落;雪花是六角形的,很美;雪花冰凉冰凉的,落在手心里就化了。教师边引导学生看,边让学生说,同时还教给学生一些有关“雪”的成语、谚语,然后一起背诵刚刚学过的课文《雪地里的小画家》。整节课教师没有强调过一次纪律,可每一个学生都学得那样认真。在全身心的投入中,学生们不但得到了快乐的体验,更在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二、抓住契机,变错误为素材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受到智力发展水平的限制,智障学生往往很难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含义,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也不能做出正确、全面的回答。回答错误是课堂教学中常见的现象,有时个体表现出来的错误还是学生认知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作为教师,如能把握这些错误信息,善于挖掘其内在资源,定能提升学生的认识理解水平,使课堂教学生机勃勃。例如:在教学二年级学习《蔬菜》一文时,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常见的蔬菜,积累生活经验,教师准备了大量的实物在课堂上展示,并让学生用“ 是蔬菜”的句子练习说话。开始进行得比较顺利,可当教师出示“丝瓜”时,学生却连连回答是“黄瓜”。教师在反复纠错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从准备的篓子里抽出了一根黄瓜,把它和丝瓜放在一起,让他们观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很快找出区别——“黄瓜上有小刺”“黄瓜的绿色比丝瓜深”。经过这一比较,再没有学生把丝瓜和黄瓜弄混淆,并且在后来的教学环节中学生只要提到这两样蔬菜,声音就特别响亮、肯定。
三、积极引导,用生活促认知
智障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很差的,尽管在课前教师做了周全的考虑、充分的预设,但“卡壳”现象在课堂上仍是频频发生。面对冷场,教师只有运用教学机智,循循善诱、积极引导,才能避免尴尬,有时还能激发学生的灵感,点燃智慧火花,展现精彩瞬间。我曾听过这样一节公开课,课上教师请学生模仿《跳伞》一文中“姐姐的胆子真大,敢从飞机上跳下”,用“真”造句,尽管已作了提示,可学生仍是启而不发。面对着尴尬的冷场,这位教师不慌不忙请出一位学生,问:“你妈妈漂亮吗?”“漂亮的。”学生低着头回答。“你从哪儿看出妈妈很漂亮呢?”教师继续追问。“她烫了头发。”“是啊,张三的妈妈烫了头发,真——”“真漂亮!”学生一起拉长了嗓子接着回答。“那么,你们能不能也用这样的句子夸一夸自己的爸爸、妈妈呢?”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我的妈妈真爱劳动。”“我的爸爸真爱学习。”“我的奶奶天天送我上学真辛苦。”……听着学生们的回答,听课的老师不住地点头,可教师却并没有就此满足,而是继续请学生用这样的句子夸一夸自己的同学,学生更起劲了——“王同学真爱劳动,天天吃完饭打扫教室。”“陆同学的字写得真好,总得优加星。”“施同学真乖,上课从不走下位置。”……精彩的发言博得了听课教师的阵阵掌声,学生们听到同伴的夸奖,个个小脸红扑扑的,洋溢着幸福和满足,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四、巧妙评价,说现象明价值
“循学明理,知情导行。”对于智障学生来说,学会做人比学会做事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如今社会信息来源渠道多、速度快,智障学生的思想也在不断面临各种挑战。作为教师,要时刻注意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及时给予点拨指导,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思想道德价值观,让智障学生走上社会也能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是《村居》中的诗句。句中的“醉”字是重点词,什么醉了,为什么醉,需要学生结合诗句去体悟。如何让智障学生理解这个关键字,对于教师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
有这么一位有智慧的教师,她带领学生参观校园,观察、感受春天的美后,带领学生读诗,感悟诗中美景,随后抛出“醉”字,引导学生联想什么情况下人们会醉。其中有一个轻度智障的学生说:“电视连续剧中古代的男人看到美女会醉。”这个回答引发了班中另一些轻度智障学生的笑声,教师领悟到这是一个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时机。于是教师先肯定了她的回答:“是的,美好的东西大家都喜欢,让人陶醉,生活中我们还会被哪些美好的东西陶醉呢?”其中一个同学深受启发:“到了红梅公园,我看到漂亮的梅花时陶醉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的思路也纷纷打开:“看着名画,我陶醉了。”“东坡公园的牡丹花特别好看,我和奶奶也被陶醉了。”……有了生活的体验再联系诗句,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文中的“醉”:是陶醉于春光中,被春色所陶醉。
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第一个学生的回答不能算错,但是它所蕴含的价值观并不太健康,教师没有否认,而是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东西会让人欣赏,让人陶醉,我们应该学会欣赏更多美好的东西,而不是记住那些狭隘的美。
课堂教学永远是灵动的,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不确定性,使得我们的课堂有了太多的生成。作为教师,只有敏锐地捕捉信息,把握这些动态资源,才能在智障学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激起智慧火花,生成无限精彩,真正促进智障学生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