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职业指导改革与实践

2015-01-14 14:22李斌
教学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毕业生

李斌

[摘 要]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大学生就业已经由计划分配“统包统分”模式逐步转变为市场配置“双向选择”模式,形成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新机制。在此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应运而生。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高校原有的就业工作方式已无法适应这种变化,如何做好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毕业生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3-0036-03

我国自1999年高考扩招以来,毕业生的人数在随后数年里呈几何倍增长态势,而社会就业岗位在短期内增加有限,难以满足日益增多的大学毕业生的需要,就业市场上的供需结构矛盾日益突出。此外,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我国的就业市场逐渐与世界接轨,就业岗位逐渐向国外技术人员开放,出国留学人员和国外技术人员也越来越多的涌入国内竞争劳动岗位,可以预见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将更加严峻。

高校在学生的就业指导方面一直较为欠缺,毕业生自身也对就业指导存在诸多的误区。通过对某高校学生的调查显示,学生对学校的就业指导持一种迷茫的态度。大部分学生承认,目前他们最关心的的确是找工作的事。对就业指导提出“三多”和“三少”:即多支招,少解惑;多信息,少观念;多就业,少敬业。他们认为这些更直接、更适用。以上反映出大学生对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着认识不足、理解不透、操作不灵的误区,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许多难以应付的问题,过多的强调技巧性的东西,对学生的就业是很不利的。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开设职业指导课程,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不断提升职场竞争力和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从根本上说,就业指导就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毕业生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一方面要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顺利就业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另一方面则是要帮助和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的需要,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业,全面、迅速、有效地与工作岗位结合,实现其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无论是对社会和用人单位,还是对高等学校和毕业生个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1,2]。

1 高校职业指导模式亟待解决的问题

1.1 职业指导理念存在误区,工作定位有失偏颇

由于毕业生就业是衡量高校教育教学水平、学生培养质量和就业工作的重要指标,切实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会影响到招生数量和质量以及办学规模。为了提高初次就业率,高校把职业指导工作的重心只是放到短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上,普遍存在重服务、轻教育的现象。单纯重视短期的就业人数,忽视了长远的就业质量。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定位不准确,将职业指导工作等同于简单地就业指导工作,仅仅是为毕业生提供海量的求职信息、为毕业生推荐工作,忽视了职业指导的长期教育功能,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缺少必要关注[3]。

燕山大学就业指导中心针对2013届毕业生设计的调查问卷主要解决应如何加强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问题。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提供实习实践机会、就业信息、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就业面试和简历指导、就业政策指导、职业测评以及创业教育等多个方面,该次调查采用在线调查统计的方式,共有2879人完成调查问卷。通过该调查可以发现毕业生对在校期间接受职业指导愈发重视,毕业生认为提供实习实践机会是最为重要的,其次是就业信息,接着是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表1)。

1.2 职业指导组织机构不够健全,职业指导教师 队伍建设滞后

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构建完善的职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统一思想,分层落实,合理调配优势资源,以学生为载体,从教学、指导、实践和管理等多环节满足大学生成才需求。目前,我国高校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十分滞后,部分高校虽然建立了职业指导服务机构,但实为“就业服务中心”,很少能够发挥职业指导的作用来影响或干预学生的就业心理预期,而且存在专职工作人员不足、人员流动性大、职业指导专业水平偏低的共性问题。许多高校由学院学生工作书记、毕业班辅导员、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兼任职业指导教师。岗位聘任制度和职称待遇等问题促使一些骨干人员处于流动状态。有些职业指导教师没有经过专业系统培训,不熟悉就业法规、劳动人事制度,对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职业心理等知识掌握水平不高,很难对学生开展有效的职业指导[4]。

1.3 职业指导工作缺少系统性,形式和内容单一

高校职业指导工作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系统内容体系。由于对工作定位认识不足,职业指导工作的内容不能完全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内容上存在亟待完善的地方,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内容体系,还存在“临阵磨枪”的问题,落脚点只是就业指导服务,而职业指导的内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略显不足。具体表现为只针对毕业年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内容多是就业形势政策、求职技巧、就业心理调适等;以“大班教学”共性指导为主,缺乏有针对性的一对一个性化指导与咨询;以说教为主,组织形式被动而无序;职业指导理论与实践尚未完善,职业指导教材不够规范。通过对就业指导教育和咨询方式调研可以发现,开设职业指导课程,经常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和心理及求职技巧指导比较受学生喜爱,占到47.23%,校友现身说法占总体比例的23.31%,为毕业生作一对一个人指导占到13.03%。还有10.46%的人认为座谈会较好,5.98%认为专家报告会较好。

2 改革高校职业指导模式的主要措施和具 体实践

1)树立符合市场需求的职业指导观念,建立、健全职业指导服务体系,实现整体管理与个性服务双管齐下。明确职业指导对大学生成才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政府、用人单位和高校紧密结合,形成对职业指导整体管理的模式,即搭建以政府为主导,高校、用人单位和社会性组织分工合作的大学生职业指导组织体系结构。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职业指导工作的领导,通过政策支持、经费投入、有效监管等方式推动职业指导工作顺利开展。高校应逐步建立健全全员化、专业化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用人单位和社会组织也应充分发挥其在具体行业领域内的优势和特点,为大学生职业指导提供有力支持。目前在较短的时间内我国就业制度保持平稳,政策指导和程序介绍仍将是职业指导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把职业指导看成是简单地谋求工作的指导显然不合时宜,不利于大学生成人成才和事业上取得成功。因此,树立发展式的职业指导,不断更新观念,既能够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又能够引导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和获得工作后充分展示自我,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充分认识自我,实现个人对社会的价值,确立完善的职业自我;引导大学生树立自主创造意识,鼓励其主动担负起创业的历史使命,在创业中实现价值,回报社会[5]。

2)不断完善高校职业指导课程体系。众所周知,职业规划不仅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是毕业生就业的指向标。学生想要顺利的就业,在校期间就需要为其做好充分的准备,而对自己的职业进行广泛且深入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前提。这就需要学校开设专业的课程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把自身的性格、特长与市场需求充分结合起来,做出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如可以开设社会心理学、职业生涯规划等。这些课程能够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学校有必要大力推行这些课程,还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设一些别的课程,努力促进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市场竞争中,使其在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

3)实施系统化的职业指导工作,指导学生尽早、尽快的规划自己的职业道路。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应与相关教学部门相结合,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较完善的职业生涯培训体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从学生入学开始抓起,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但应根据年级的不同而各有侧重点[6]。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应侧重于讲授如何使其适应大学生活,充分了解所学专业与职业的关系,以及就业市场对用人的要求等内容;对于二、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应侧重于如何完善与塑造自己、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与系统的知识结构等;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应侧重于教育学生如何根据自己的特点拓宽知识面、提高能力,使他们把“我想干什么”与“我能干什么”联系起来。只有通过这样系统的课程安排,才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把学生在校学习的专业知识、未来想从事的职业及发展与社会的需求紧密的联系起来。

4)对在校学生加强实践教育和自主创业教育。(1)应加强课程改革。学校不仅要强化学生的知识教育,建构完整的理论体系,还要加强对实践环节的教学,加大实验实训课程的比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和操作能力以及在实践场景中解决问题的能力;(2)要加强对实践与教学的考评。对实践环节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实验设计标准的考核制度,并认真贯彻执行,以强化实践环节的教与学;(3)要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创业能力和自信心。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创业教育才刚刚起步,大多数高校没有开设创业课程,即使是开设了创业课程,有些也停留在选修课的层次,课程体系也不完善。需要把创业教育加入到职业指导教学环节,探索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新途径,努力把大学生创业目标、专业特点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三者结合起来。同时,还要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创业教育活动,开展创业教育讲座和创业知识培训等,提升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

5)加强学校职业指导机构和队伍建设,促进职业指导工作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职业指导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它不仅要研究人才的供求关系,掌握就业市场的变化方向,还要引导大学生进行合理的规划、正确的定位[7]。因此,就业指导工作需要有职业化、专家化的队伍来完成。需要有一批了解学生工作和就业市场的高素质专业人员来定期的、经常的开展就业指导、咨询和服务工作。按照《教育部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校级专职就业工作人员数量与应届毕业生人数比例不低于1∶500。应保持学校就业工作人员的相对稳定,建议在学院配备就业专职人员。目前许多高校辅导员到大四毕业才开始进行就业指导工作,这种模式并不能有效的开展就业工作,也不能很好的维护用人单位的资源。建议加大投入,充分调动和发挥好学院就业工作的主动性,切实做好基层就业,选拔和招聘一批热爱就业工作、熟悉就业工作的人员专门从事此项工作,促进就业工作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确保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接受专业化的职业指导与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邵小芳.大学生职业指导的现状与对策[J].大学生就业,2006,(16):16-18.

[2]金晶.对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开展的几点思考[J].经营管理,2009,(23):237.

[3]周红,周燕. 欧美高校职业指导对我校高校职业指导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8,(3):28-30.

[4]林蕙青.用改革的精神创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03,(5):8-10.

[5]王丽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5-97.

[6]李会先,李松林.“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10):133-135.

[7]施纪华.从就业指导到职业指导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3):69-71.

猜你喜欢
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新一线城市”吸引毕业生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与对策探析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5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