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春秀
【摘 要】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促使中职专业的增加及招生 规模的扩大,为了适应市场,中职专业课的门类和学时增加的同时,现行的中职数学教学过分着重于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对于数学知识在专业中应用还没有充分的重视和体现。本文针对不同专业数学内容的侧重点、教材取舍、深浅程度、教学质量的改进、应用性等诸多方面问题进行探讨,有利于促进专业课教学质量和提高效率。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学;改革;专业课教学;策略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数学是中职学生学习专业课的一门必须且非常重要的工具,数学就是“磨刀石”,磨刀石不好,专业课这把“刀”就不快,所以数学学不好,就极大的影响了业课的学习效率和效果。对此,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体现,本人浅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根据专业类别考虑数学教学内容及侧重点
由于中职专业类型繁多,不同专业对数学知识的要求差别很大,相近专业要求也不尽相同,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不同专业特点,明确各自的教学内容及重点。
数控专业由于对平面、空间、点、线、面的关系等认识要求较高,建议在应用数学平台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向量(平面向量、空间向量基础部分)、立体几何(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简单性质介绍,简单几何体的性质、面积与体积计算)、三角函数(加法定理的应用、解任意三角形)、平面解析几何(建立方程和曲线的关系,会利用坐标法解决简单问题、圆锥曲线的方程、坐标轴的平移和旋转、极坐标)、微积分初步(极限的概念、导数及导数的应用)。
机电专业由于对电流、电磁波、电路图等图形处理较多,建议在应用数学平台的教学内容包括:向量(平面向量的计算、空间向量)、三角函数(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正弦型曲线及物理应用、解任意三角形)、复数(复数的计算、复数的三角形式与指数形式)等。
二、根据专业类别对数学教材进行灵活取舍
(1)对数控类专业,学习“集合”后就可以上“立体几何”,“立体几何”是一些专业删去的内容,但这对两个专业来说是最基本的知识,通过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识图能力,为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
(2)机电专业,应将“三角函数”、“复数”等内容适当提前,别是三角函数内容中,正弦函数的图象,要作为重点内容讲解,这部分知识在理学和工程技术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物体简谐振动时,位移Y与时间X的关系,交流电中电流强度Y与时间X之间的关系等,都可以用这种形式的函数表示,这样才能做到与专业课很好的衔接。
(3)对计算机专业,可以补充“逻辑代数”有关知识,如二进制等知识,为学生学习计算机打下必要基础。
(4)对财会专业,应加强“概率”有关知识学习,重点掌握统计初步。
三、根据不同专业需求考虑数学教材深浅程度
现行的数学教材,很少从专业教学需要角度考虑组织教材的深广度,当专业教学中需要相关知识时,只能自行介绍,教学效果又慢又差。 作为专业背景下的职业数学教学,就要主动考虑专业的需要,了解相关专业的教学内容,熟悉它们对数学知识的具体要求,主动规划对原数学教学内容的改造、扩充、加深,拾遗补缺专业教学中需要的数学知识,让原本零碎的夹杂在专业课中学的数学知识,归顺到数学教学的体系中,有利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链,拓宽或加深相应的数学知识。
四、提高中职数学课程教学质量
1.教师方面
首先,牢固树立为专业课服务的思想。职业教育的专业分工,决定着数学教学必须具有服务性,因此职校的数学教师要牢固树立数学教学为专业服务的指导思想,从教学原则到教学内容都要切实做到为专业课服务。当然,基于上述的指导思想,并不是说随意舍取数学内容,应当是在不破坏数学的系统性和循序渐进原则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选取,使对于不同专业有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切实做到为专业课服务。
其次,课程安排上应注意对专业课的支持性。各专业在进行课程安排时要全面了解各专业的课程的先后顺序,把数学课安排在专业课之前,使学生先掌握数学工具和方法,以利于专业课学习,如果数学教学经常落后于专业课教学,就失去其作用,就会进一步动摇数学这门课在学生中的地位,降低学习数学课的兴趣。
2.学生方面
职校学生由于将来从事以操作为主的工作,对专业技能课学习比较重视,从主观上缺乏对数学的重视,再加上数学在专业课的作用没有显现,以及在以前中学阶段没有打好基础等因素,使得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学习不认真,因此有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学习数学对专业课的重要性,明白学习专业课程必备的数学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数学水平,为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中职学校数学课程内容的侧重点、教材取舍、深浅程度、教育质量的改进、应用性等诸多方面问题重视与解决,将会充分发挥数学基础性同时,更好的服务专业课的学习,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与效率,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惠芝,薛宜杰.中职数学教学与专业课教学关系的调查与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8.(10):40-41
[2]龚箭.谈中职数学教学的现实期望及实施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6.(23) :142-14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