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丹
【摘 要】本文从高职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入手,论述了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对当前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及增强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是政治功能作为高职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功能,核心是传播先进的政治思想和理论,主要是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二是政治功能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这主要依据是两个判断,即对社会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的判断及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判断。三是政治功能是社会发展功能的集中体现,是教育基本规律的功能实现。可以说这只是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同社会发展关系之间所做出的结论。
二、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
1.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陈旧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与方法是紧密联系的,方法好了可以事半功倍。当前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还是传统的一些老方法,如形势报告、读报纸、组织学习等。但是大众传媒特别是互联网使高职学生能够更快捷地获取各种信息,今天的形势与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仅仅依靠原来的简单、陈旧的方法,不积极地去探索和创新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方法,肯定无法满足现实需要,思想政治效果就得不到保障。
2.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陈旧
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高职学生现实思想问题的,应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而学生思想问题来源于实际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该是贴近实际,密切联系高职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的,必须是真实的、实实在在的东西。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未能从学生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方面还很不够。因此,根据高职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规律,不断提高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任务还很艰巨。
3.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素质不高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素质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提高,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不适应需要,知识陈旧、能力不强,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和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在高职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地位。
4.高职学生认识上的片面
并非所有的高职学生都有清醒的认识#高职学生渴求知识,希望接受教育,但他们往往受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影响,做出不正确的选择与判断,缺乏一种自觉接受教育的愿望和要求。高职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前,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道德认知,面对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往往将原有的经验认识与自己现在接受的教育反复对比,来判断它的意义和作用,然后才决定是否接受,少数高职学生对这样的选择采取消极态度。
三、增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创新
1.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创新
一是创新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二是创新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观,确立思想政治教育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的资源观。
2.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一是社会实践法#社会实践法有助于加深高职学生对国情、民情的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从内心理解和支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助于充分调动高职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内在积极性。
二是集体活动法。通过丰富多彩的党、团和班级活动,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成功实施对高职学生的教育和影响。
三是网络教育法。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由于互联网的隐匿性,高职学生在网络上反映出的思想可能更为接近本色。
3.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创新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立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机制;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是人才的理念,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多层次“多形式”多途径对学生施以德育,以卓有成效的工作,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构建新时期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格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性表现为:是否有利于在高职学生身上引起预期的变化,形成预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它应具有发展性、时代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能够增强教学内容的可接受性,是一种感染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环节。
新时期,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环境“对象”任务"途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只有根据新情况、新任务,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和改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努力使思想政治教育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才能增强其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桑小洲.关于增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策略探析[J].教育探索.2011(02)
[2]卫振中.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经济师.2011(03)
[3]刘宏国.浅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途径[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4]韩亚斌.试论提高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职业技术.2009(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