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龙
【摘 要】著名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一切有成效的工作都是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教师除了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认知因素,还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兴趣、情感体验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知识通过情感、能力这个媒介更好地为学生吸收和内化。笔者从创设问题情境、优化课堂结构、贴近生活热点、重视学法指导等方面探寻激发学生学习初中思想品德兴趣的途径,实现初中思想品德的课程标准。
【关键词】学习兴趣;自主合作探究;情感化;学法指导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已经发生显著变化。新课程标准确立了以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在这种形势下,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初中思想品德兴趣,成为我们迫不及待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结合本人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简单谈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需要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教学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中提出学生运用现有的知识和方法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在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引起学生的认知矛盾,把学生引入到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之中,从而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积极的思考的心理过程和状态。创设问题情境是通过“设疑”引起认知矛盾的方法。
在教学中要想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要熟悉教学内容,掌握教材结构体系,同时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特点,这样才能创设出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情境来。问题情境教学具有形真、情切、意远的特点,适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一种内在动力,它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的欲望。创设问题情景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创设情境教学的方式很多,要灵活运用。在讲“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课时,首先出示了一幅对联“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己何所不容;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让学生思考后回答:你能看出什么? 从而引出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习兴趣。
要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必须充分运用教学艺术,优化课堂结构,使课堂教学灵活而有趣。教师设计一些悬念式、情境式、激情式的导言,巧妙地将教学目的与要求告诉学生,引发学生的探求心理,以趣促思。引导学生主动自学,积极讨论。课堂教学上要有意识压缩讲授时间,相应增加学生阅读和讨论的时间。在讲解过程中教师要采取不同方式,如穿插讲故事、读诗词、看图片、听音乐等方式教学,把基本概念和原理讲“活”。初中的每一册政治课本中都有不少的讨论题,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轻易放过这些讨论题。在组织学生讨论中,教师要积极引导,以使讨论做到活而不乱。精心设计练习,练中生趣,兴趣的源泉在于运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挖掘练习中的兴趣因素,如改错判断、竞赛抢答等。通过练习使学生一方面了解自己,掌握知识,提高兴趣;另一方面发现问题,迎头赶上。
三、贴近生活热点,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遵循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原则。启发、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人,关心身边事,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学习,使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在此原则的指导下,我开始向生活化的课堂努力迈进。
善于引用生活中的实例,拉近书本知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想品德课的许多理论观点都要通过实例来说明。而现实事例尤其是身边的事例更具体、真实、贴近生活,说服力强,很容易被学生接受。如在复习《关注经济发展》一课时,我先列举了在金融危机袭卷全球之时,我们的温总理如何充满信心回答记者,中国如何成为美国的最大债权国。学生们鸦雀无声,眼神总凝视着我。这样,学生就带着浓厚的兴趣,积极把自己投入于学习之中,在轻松愉快中把握本节的知识。
四、注重学法指导,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在教师指导下得以充分发挥的。因此,教师的教学不仅是“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每位教师除了对教法的研究外,还应更要注重对学生学法的研究。经过反复实践和探索我得到以下启示:①具体指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如对初中政治材料分析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是。②通过典型训练题的典型示范作用,具体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解题的技巧、方法,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如鱼得水,游得轻松、畅快。
总之,新的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对于我们每一位初中政治教师来说,遵从新课程理念,认真钻研教材,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学、乐学、深入地学,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进步,在学习中成长,我相信我们的思想品德课一定会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崔淑媛.营造教学环境激发学习兴趣[J].新课程(教研版),2008(7).
[2]宋新纲.浅谈如何激发学习兴趣[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4).
[3]阳运田.浅析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化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