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淑娟
【摘 要】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了审美教育,对于优化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和塑造健全的人格,提高其审美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学应旨在指导学生从作品中发现和挖掘美,感受和内化美,并最终实现美感的升华。而在此过程中,正确、客观的审美教育评价更能凸显出其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途径,其关键在于“育好人”,这集中地体现在“教”与“学”两个层面。教师的一切教学过程,尤其是语文课教学,都与审美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语文教学中的审美观
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在《是“育人”,非“制器”》的学术报告中指出:“我们的教育如果失去了人,忘记了人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有精神世界,就失去了一切。”语文审美教育在培养学生有高尚道德情操、健全人格、坚强意志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语文素材中蕴含了许多美的因素,教师的责任在于发掘这些因素,并通过美的方法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并将这些传递给学生,从而激发他们的渴望和探索热情。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包含多层面的内涵。如《记念刘和珍君》中“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还有,如《荷塘月色》的淡雅,《天山景物记》的壮丽,《海燕》的激昂,《茶花女》的低回;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陈涉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
(一)美读
首先弄清什么是美读。美读就是有感情的诵读,是体会语文美的有效手段,并对美读展开必要的作用分析。“诵读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是无声的书面语变成有声语言的过程,这是一个“倾听”的过程,一个品味优美、流畅、凝练语言的过程”。因此,朗读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传统意义上,所谓朗读的“声情并茂”,就是审美的一个层面。美读,就是通过口、耳、眼等感官,让自己的思想和心情全部渗透到文本当中,并在这个过程中享受愉悦、激发审美创造并陶冶情操。
(二)想象力和课文情景再现
学习文学作品,主要在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也是一个感悟的过程,感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心智活动,需要审美的想象。具体来讲,就是要将作品的语言文字,还原为读者脑海中的艺术形象,将作品中原有的图画、意象通过衍生,更迭出新的内容。通过想象,作品中原有的感性材料便有可能经过新的排列组合创造出形象的思维。
(三)注重审美教学媒介的选取
审美教学媒介对提高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至关重要。因此,对教学媒介的选择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语文审美教育的教学效果。在语文审美教育中,我们要注意对两种媒介的运用。其一是语文自身所具有的美这种媒介,这是语文的本质属性;二是在网络时代,充分利用电脑网络技术设备媒介开展教学,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不重视“语文美”。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死扣字、词、句来理解其中蕴含的枯燥而单调的意义。缺乏发挥和想象,教法呆板,学生没有兴趣,语文无美可言。然而,汉语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劳动创造和生活积淀的结果,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精神。语文美不是人为的,而是汉语语言文字和文学自身的特有属性。
教育是一个传播知识的过程,语文审美教育的过程也就是传播语文审美信息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的运用对提高学生的审美力有很大的作用。当然,由于教育资源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也只能量力而行,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创造教学媒介的能力,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
二、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正处于审美观的形成和固化时期,因此必须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是培养其审美能力最普遍的手段。具体地说,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包括三个方面,即:审美感知力、鉴美能力、创造美的能力。
(一)审美感知力培养
审美感知,是指审美器官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人对内在情感的体验、认识和积累主要是通过感官对外部自然形式的把握完成的。因此,审美感知力的获得主要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让学生亲身领会文学作品中的美。
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知力有多种手段。其一、组织朗诵教学。对文学作品的朗诵可以借助语言的直观,形象地传达作品的内容。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提高其对作品的文学欣赏和审美感知力。事实上,这种朗诵就是“美读”,其精华正如叶圣陶先生所指“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
(二)鉴美力培养
文学作品在描写社会生活的同时,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理想以及是非评价等。对于作品的学习,其本质就是要把握这种思想,并激发读者新的领悟。审美教育的作用最终是由鉴赏实现的。审美能力的培育主要是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传授知识中培养鉴美能力。中学生由于知识结构等方面的缺陷,对作品的文体特点理解还不够深入,文学理论及鉴赏知识掌握也比较浅显,因此有必要教授这方面的知识,交给学生开启文学欣赏大门的钥匙;第二、鉴美力的培养需要明确的目标。培养能力的开始阶段,教师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要努力做到一课一得,不能面面俱到,直到学生基本掌握了鉴赏的环节、角度,能运用文学理论中的一些术语点评为止;第三、要在强化体验中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强化体验,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作品语言的表层,再现生动活跃的图景,帮助学生进入情景。
三、中学语文审美教育评价
中学语文教学,其职能经历了一个从工具性、思想性到审美性的一个过程。中学语文教学,尤其是高中阶段,审美性是首当其冲的。这主要是为了促进人的知、情、意的全面发展。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对于语文教学的评价都关注于学习的结果,而不注重教学过程和情感。而审美教育就是要将审美化语文教学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使得语文教学在一定的审美理论指导下,通过教师学生共同创造语文教学美和美的语文教学。
“文章不是无情物”,在语文教学中要揭示语文的审美性,在审美鉴赏中,课文这一审美客体是依赖主体(学生)才能成为审美对象的,没有主体的能动的审美,没有主体的良好的审美态度和审美心境,客体就失去了审美价值,因此一定要根据美感性特征,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创造性的展现教材中的艺术形象或艺术境界。
比如讲到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进入到诗所营造的意境中,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画出当时的场景,或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写一个脚本,将这首诗的内容拍成DV或动漫。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热情,又可以展示其才华。
总之,语文素材中蕴含了许多美的因素,教师的责任在于发掘这些因素,并通过美的方法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并将这将其传递给学生,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渴望和探索热情;语文教学是培养其审美能力最普遍的手段。具体地说,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包括三个方面,即:审美感知力、鉴美能力、创造美的能力;中学语文教学,其职能经历了一个从工具性、思想性到审美性的一个过程。中学语文教学,尤其是高中阶段,审美性是首当其冲的。
参考文献:
[1]《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美育原理》,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年版
[3]《教学美学》,江苏教育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