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林
【摘 要】现代信息技术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当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学校的教育当中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前在高职英语教学当中,教师作为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的主导者,将高职英语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结合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文章围绕高职英语教学当前的现状,对如何培养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素养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对其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素养;培养
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式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这种模式在当前各阶段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已经发展成为主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英语教学和课堂中的逐渐渗透,高职英语教师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然而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方式走进课堂,课堂中的许多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但是现代信息技术确实为高职英语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改变和发展的平台,同时也是提高英语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
从学科的发展程度看,高职英语教学和大学英语教学相比,英语学科的开设时间相对较晚,所以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目前高职英语教学处在基础教育的阶段,教授的知识内容与大学英语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加之很多学生在中学阶段对英语学习没有扎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在高职英语的学习当中也会存在一定的学习障碍,所以成为高职英语相对简单的因素之一;除此之外,由于高职英语教师的薪水相对大学老师有一定的差距,而且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和老师产生共鸣,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使高职教师产生了一定的消极情绪,上课没有激情,加之高职英语学科开设时间较晚,可见高职英语的课堂形式存在缺陷是必然的结果。
高职学校的经济基础相对大学来说有所不足,所以在硬件基础上存在一定的缺陷,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在高职院校中的教学课程也一样,尤其是英语教学,相对其他学科的课堂教育,英语学习需要全方位调动学生的感官,所以信息技术在高职英语课堂中的应用更加重要。
二、高职英语教学与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
1.多元化的培养方式
为了促进高职英语教师的师资力量,现代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要通过培养方式的多元化来实现,在各种级别的现代教育技术交流活动当中,选派部分教师加入到其中,并邀请专家和学者开设相关的宣传讲座;以培养本校年轻的骨干教师为主,将其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充分发挥主体教师的主动性,培养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中老年教师着重培养其对信息技术的敏感性,通过这种不同年龄的阶段性培养方式来提升所有教师的教学水平。
另外,还可以通过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组织交流,年轻教师带动年老教师共同学习,在这种具有层次的教学交流当中,年轻教师会从中老年教师身上学到更多的经验,中老年教师也会提升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两方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2.多样化的学习途径
高职英语资源和教学的有效整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得以实现,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对丰富的网络资源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把利于学生学习的资源推荐给学生,特别是通过国外网站可以直接获取地道的外语资源,间接还原学习英语的环境,有助于口语、阅读以及写作能力水平的提高。当前有很多网站可以在线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修改,与其他优秀作文进行对比和修改,学生对自身学习英语的缺陷就会一目了然,然后通过网络建议对自己作文进行修改和润色,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针对英语单词的学习,网络上有很多单词测验系统以及单词达人的软件,通过随时随地的背诵和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由此可知,通过网络英语教学资源的利用和整合对高职英语教师来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手段。
3.职业化的教学技术
提高高职英语教师的职业能力可以通过专业技术知识水平的职业化得以实现。在高职英语课堂的教学当中,英语教师职业能力水平的程度直接影响着英语教学收到的效果,为了使高职英语教师的职业能力水平得以提高将其专业技术职业化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英语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无论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来说都有着明显的不同,尤其在提倡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有效融合的高职教育当中,对高职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借鉴和参考其他学科教师的经验,也要与同行教师相互研究和切磋。
三、结论
综上所述,文章围绕高职英语教学当前的现状,对如何培养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素养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对其教学工作有所帮助。高职英语教师要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既要借鉴传统教学方法的经验,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创造性,使其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才会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隋晓冰.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2]杜优秀.浅析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3,10(06):109-110
[3]蒋美丰.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12(04):164-165+18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