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课堂教学艺术

2015-01-13 15:14:59周俊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4年10期
关键词:小实验

周俊

【摘 要】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初中物理可通过做好课堂导入,灵活多样的课堂小实验,巧妙设置问题等等的方法和手段带动学生一起进入探究性学习。

【关键词】情景引入;小实验;巧妙设问

科学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外,更应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终身学习兴趣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基于此教学过程也就不应该是死板的满堂灌,我认为教师应该是以知识为载体并能将知识进行再创造的艺术家。知识的再创造是为了有一个适合学生的方式,能激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带动学生一起投入学习研究。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下面仅就课堂教学谈谈对物理教学艺术的一点看法。

一、用心做好课堂导入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物理课堂的导入有很多形式,我用的较多的是创设物理情景。创设物理情景可以展现生活中的物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概念。初中学生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其中形象思维仍起重要作用,抽象思维正在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学生仍习惯于靠经验材料判断分析事物,不善于从理论上进行推导。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学生认识事物存在着知觉优先的倾向。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性材料和活动机会等情景,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从而形成探究任务的驱动。

情景引入,顾名思义是在探究活动的初始,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引入手段。其最主要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情景产生好奇心,充分利用青少年好动心理特征的正面效应,用趣味启发学习兴趣,进而转化成学生积极求知的驱动力,这是学好物理的重要环节。在新课程实施的课堂中,物理探究性实验的第一个环节是“提出问题”。不少教师按部就班,让学生就某个问题展开“猜想与假设”,由于学生对问题缺乏初步的认识,也缺乏教师的适当引导,不少学生的猜想与老师的教学设想毫无关联,最后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代替学生提出猜想。这就让我们的探究教学形同虚设了。而利用情景引入,不但具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功能,还应具备另一重要的功能:让学生在趣味的、未知原因的情景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驱动学生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并且根据所提供的情景,对问题形成猜想与假设。这两点正是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探究的要求。

情景的引入还可以运用图片、漫画等手段引发兴趣,提出问题。例如《杠杆》的教学中可引入小猴与小兔分罗卜的漫画。或者运用实物,天平等让学生动手操作。

二、巧妙运用课堂上的小实验

小实验探究教学模式指在初中物理课堂上开展的小实验,即在演示实验教学基础上增设小实验探究教学,它的“小”即是相对于精密的实验设备而言,也是相对于繁琐的操作过程而言。这一类的小实验包括师生对课堂演示装置改进、创新的自制教具小实验,开发利用身边生活用品的学生随堂小实验和启迪性小实验。麦克斯韦说过“实验的教育价值与仪器的复杂性成反比,学生自制的仪器,虽然经常出毛病,但它却会比用仔细调节好的仪器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小实验教学要求教师应认真分析中学课本上的演示实验,从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办法。在演示实验的选择上特别注意对实验的改进和创新,注重实验的趣味性,更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能产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课堂上做实验也要注意适度开放,自主实验。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不能由老师全盘决定,也不能完全放任自由,而应该在适度开放中由学生自主实验。例如在《电磁铁》一节中我通过视频的情景引入,学生拿出课前自制的电磁铁进行对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因素的探究。教师提出“请想办法增大电磁铁的磁性,使之能吸引更多大头针,可以小组之间共同合作。”在这个适度开放的探究实验中,学生通过一块、两块、三块甚至更多干电池作为电源,能得出“电压越大,电磁铁的磁性越强”的结论。虽然不能得出电磁铁磁性强弱本质是与电流的关系,但在开放的环境下,学生能得出与书本提示不同的结论,其收获也是成功的。在探究结束,教师通过组织各小组对探究实验的交流与总结,最终得出影响电磁铁磁性的两个因素。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到,初中学生物理探究性实验体现了实验的开放性,探究的自主性在限定范围内的整个探究活动中,学生自由选择探究方向,自由制订实验方案,老师不作干预,不同能力的小组获得的结论因能力而异。开放性与自主性是实现探究性实验目标所必需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探究性学习的目的不论是探究的能力,还是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都是只有通过亲自实践才能逐步形成。

三、巧妙设问,出奇制胜

课堂提问的方式引发我们两个思考,思考一:“满堂灌”变为“满堂问”,学生的回答不少是“是”,“不是”,“对”,“错”等缺乏主观思考和进行解释的回答。而这样“满堂问”课堂中所设的提问往往是泛泛而问,教师的问题不能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思考二:老师对新课程的课堂提出一个研讨问题:“当学生导而不发的时候,怎么办?”学生的导而不发有多方面原因,而其中之一:所提的問题脱离了学生的基础、实际能力,因而导致学生对老师的问题“导而不能发”。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基础,以有效提问,引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例如在教学探究“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时通常教法是:教师通过改变磁体南北极和改变导线与电源正负极的接线,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结论。在这个教学环节的处理上,我是通过提问一步步引领学生完成任务的,在演示图3实验后,得出磁场对通电导体有力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探究磁场对通电导体作用的其他特点,问:“要使通电导体的运动方向刚好相反,可以通过什么来实现?”上台的第一位学生操作是把导线与电源的正负极互换,问:“你是根据什么,想到改变电源正负极与导线连接的呢?”生:“在奥斯特实验证明,磁场的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那我就想通电导体的受力方向是否会与电流方向也有关?”教师再次提问“还有什么其他操作也能够改变通电导体的运动方向?”第二位学生把磁铁的南北极上下倒置。这三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并且是在学生能力范围内提出的,所以能引领学生进行有实质意义的探究,从而在探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要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探究实验中,教师必须对课堂中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有效性进行研究。教师设置有效的问题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而无效的提问则抹杀了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变成导而不发了。

当然无论创设情景,小实验探究还是巧妙设疑问都是为了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桥梁。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形式还远不止以上这些,如语言的艺术、板书的艺术,教学素材的运用等等,都是要根据教学内容来选择使用的。实际上以上介绍的这些艺术形式和手段也并不是单一存在的,上课时往往是综合的运用。另外,我理解的一节好课应该是各种艺术因素综合作用的体现,真正的课堂教学艺术,应该是师生双方配合协调共同努力达到一种和谐、完美的教学境界,它也必将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邢耀刚.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刍议[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

[2]齐万文.浅析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2009,(18)

猜你喜欢
小实验
七年级物理兴趣课程开设刍议
例谈小班幼儿科学小实验的兴趣培养
有趣的数学小实验
开展小实验,走进物理课改深水区
考试周刊(2017年5期)2017-02-05 13:43:57
利用微型实验给农村初中物理教学带来快乐
南北桥(2016年12期)2017-01-10 21:30:39
让课堂变得更生动
让科技实践引领学生快乐成长
例谈“小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考试周刊(2016年39期)2016-06-12 15:59:25
开发小实验 高效学物理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有效性教学
文理导航(2015年11期)2015-05-13 13: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