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儿童读经的论争

2015-01-13 06:02赵波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4年10期
关键词:考察启示

【摘 要】儿童读经论争自上世纪90年代发端至今,已走过十多年的实践检验之路,但儿童读经问题依然没有定论。反观儿童读经论争的过程,通过对读经论争前提、过程和结论的相关考察,说明儿童读经论争本身存在问题,儿童读经的问题本身是个假问题。所以,儿童读经,不宜论争。

【关键词】儿童读经论争;考察;启示;假问题

儿童读经的论争发端于上世纪90年代,至今虽已走过十多年的实践检验之路,但论争双方依然难分伯仲,双方依旧各执一词,儿童读经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反观这场论争本身,我们不禁会问:为什么儿童读经的论争最终会陷入让实践说话的尴尬境地?是什么让儿童读经的论争寻不到解决的答案?笔者通过对儿童读经论争过程的回顾与观照,试图说明儿童读经论争本身存在的问题。儿童读经的问题本身是个假问题,因此,儿童读经,不宜论争。

一、儿童读经论争的过程回顾

兒童读经运动最早由当代著名学者、台湾国学大师牟宗三的弟子王财贵先生所提倡。1993年,为弥补台湾基础教育中重知识轻文化的弊端,他在台湾倡导开展“儿童诵读祖国优秀文化经典运动”。1994年,王财贵先生来到大陆,并开始在大陆推行少儿读经运动。到1995年,以赵朴初、冰心、曹禺等为代表的一批文化名人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交了“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的议案,少儿读经运动在政府和民间逐渐打开突破口和市场。儿童读经的主张和呼声虽未成大气候,但仍然得到很多人的支持。到2004年,先后任教于西南政法大学、深圳行政学院的蒋庆先生历时两年,为3至12岁儿童编撰的一套12册的《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正式出版,该书作为专为儿童读经运动所潜心编制的“经书”,内容包括《诗经》和《孝经》等在内的19部儒家经典。然而此书一经出版,就遭到了留美学人,当时为耶鲁大学历史系博士候选人薛涌先生的批判,他在2004年7月8日的《南方周末》上发表了后来被称为儿童读经论争“导火索”的《走向蒙昧的文化保守主义》一文,指责蒋庆先生为文化保守主义的代表。此文的发表,立即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支持声、反对声此起彼伏。薛涌的文章在不长时间就遭到了以秋风为代表的一批自由知识分子的批驳与反对,秋风在7月13日的《南方都市报》撰文指出:“如果未来中国人还可能会有一些思想和创见,那么,这样的创见注定了不可能出自一个从来不阅读中国古典的人的头脑。”之后的7月22日,《南方周末》又以专题的形式刊发四篇双方相互争鸣的文章,这四篇文章包括薛涌的《什么是蒙昧?—再论读经,兼答秋风》、秋风的《为什么不能读经》、刘海波的《蒙昧的教育理念与传统观》和朱国华的《背诵、经典与保守主义》。这些文章和之后不久蒋庆的《读经与中华文化的复兴》、王怡的《读经的背后》等文章一起将这场论争推向了一个高潮。

二、儿童读经论争的相关考察

1.前题考察:论争忽略了对儿童读经产生的背景原因的考察

当我们试着梳理这场儿童读经运动的缘起时,似乎总是会听到论争双方都已赞同的这样的背景原因:国家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于是需要通过学习传统经典来重建我们的文化认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现代社会发展导致人文危机、精神危机和许多人道德沦丧,于是要求人们重新回到传统经典中去寻求道德启蒙;经典对人身修养作用良多,而且少儿读经有助于开发儿童潜能,于是要求儿童去读经。简而言之,儿童读经人所共识的三大背景原因可以概括为国家、社会和儿童的需要。但是,事实真是这样吗?不可否认,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社会转型加快,各种道德滑坡现象在社会现实中也多有出现,但是,这些现象是否就能作为儿童读经的背景和理由呢?反观儿童读经论争双方,他们从一开始似乎就认定了这种必然的关系,于是论争焦点多集中于读经能不能传承传统文化和读经是否对儿童有好处等问题而极少对论争背景给予有益的观照。实际上,背景问题的考察是儿童读经问题关键且重要的一步。

2.过程考察:论争剥夺了作为读经主体的儿童的话语权

论争双方在儿童读经问题的论争过程中,都打着为了儿童好的旗帜,都坚持认为自己的做法符合现代儿童观,都承认儿童有主体地位和能动意识,但是,他们采取的却都是传统家长式做法——替儿童代言。笔者认为,儿童读经问题之所以最终成为没有答案的问题,第二个关键的原因是论争双方在论争过程中缺乏对自身角色的反思。论争双方都剥夺了作为读经主体的儿童的话语权。笔者以为,论争双方既然都宣称自己坚持现代儿童观,那么,就不应替儿童代言,而且,儿童也不需要代言。

实际上,论争双方为儿童好的初衷本身是好的,但是,当作为儿童读经的主体真正有自己的话语权时,关于儿童要不要读经、读什么经、怎么读经和读经的效果等还会成为问题而引发论争吗?不会!理论上既已言明儿童读经问题缺乏作为主体的儿童的话语参与是行不通的,那么,儿童读经在实践中的情况又如何呢?纵观各种形式的社会读经活动,既有教育界学人推动下的正规办学活动,也有像2006年出现的“孟母堂”私塾这样的非法办学行为。在一些地区,儿童读经以教育政令的形式在某些中小学得到贯彻执行,但是,由于读经内容未经选择,基于对儿童成长的考虑,一些地区又出台文件禁止不加选择推荐儿童读经,甚至以“为了儿童好”的名义对经书中的一些内容进行人为的删改。这种读经乱象的产生,恰恰是儿童读经论争双方在儿童读经问题上为儿童代言所造成的结果。如果真要文化传承,那也绝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文化传承,更应体现于生活实践中。而因为作为主体的儿童话语权的缺失,所有这些论争以至做法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3.结论考察:论争把最应争论的本质问题掩盖了

正如前文所述,论争双方在儿童读经问题上最终难分伯仲,论争结果是搁置争议,一是“要看清潮流,顺潮流而动”;二是“允许实践,用事实说话”。分析论争结果,这样的结论看似合情合理,而实际上完全经不起考察与推敲。第一个结论说,要看清潮流,顺潮流而动。这种提法本身就是对儿童读经的不负责。原因在于,首先,它预设了潮流一定是好的,一定是对的,所以是应该提倡的。再者,它预设了潮流是不确定的,是变化的。看清潮流,顺潮流而动说明学者们对儿童读经也不曾有坚定明确的立场,还要依潮流而定。如果儿童读经真是能用事实说话就能解决的问题,换句话说,儿童读经是未来可能或不可能存在的一个事实,那论争本身的意义又何在呢?我们只须等事实来为我们作证好了,我们又何必多言呢?

三、儿童读经论争的启示

学术研究总是会经历一个从问题提出到问题被解决的过程。但问题又总是会有真假虚实之分。因此,是否能正确找到真问题,往往决定着研究者研究的方向、意义与价值。儿童读经的真正问题并不在于儿童应不应该读经、应该读什么经和应该怎么读经,儿童读经问题的关键在于论争者对“潮流”的不同解读与认识。所以说,虽然说学术论争是应该提倡的,但论争必须找准真问题,避免在假问题上做没有意义的工作。

参考文献:

[1]萧宗六.要求少儿读经是逆潮流而动[J].教育学报,2007(1):76-78.

[2]郭齐家.要求青少儿读经是顺潮流而动[J].教育学报,2007(2):29-34.

[3]王晓东.儿童读经就是蒙以养正?——与郭齐家先生商榷[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74-79.

作者简介:

赵波,(1988~ ),男,山西太原人,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2级教育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考察启示
百色起义期间中国共产党社会动员组织的系统考察
从实地考察课改实验区透视中专新课改
NHL联盟制度安排对我国职业体育改革的启示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论美国警察院校政府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及启示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
艺术设计考察与创作课的探索与思考
解析南顿故城
拓展国际视野提振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