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以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逐渐走入一线教师的视野,特别是自主学习这一学习方式,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教师的价值引领与学生自主建构的关系。但是,对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我们还有一些思想误区需要辨析和呈现。下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自主学习不能弱化或抛开教师的作用
经常聽课的老师都知道,特别是常态课,老师们开始还很谦虚,说今天我们来一起探讨什么问题,下面就请同学们看书,看完书就让学生讨论,问学生看完这段有什么体会,学生开始发言,学生说完以后教师赞赏和重复学生的观点。这样的过程,老师自评认为这节课上的不错,发言人次很多,具有90%以上的参与率,然后认为这节课采用的是学生自主学习方式。老师自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己学习,而自主学习的主要方式是自学,我认为,这是不正确的,老师提倡的这样的学习方式不是自主学习,而是等于放羊式的学习。
自主学习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的,丝毫不是要减弱老师在课堂上的引领作用。对于在自主学习中老师究竟要扮演什么角色的问题,胡云琬老师提出了“老师要扮演五位一体的角色”的理念。首先,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其次,教师是教学的参与者。教师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真理的化身,而是以与学生平等的主体的地位参与教学的。再次,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自主学习并不排斥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对于知识的提升、夯实、讲解等作用。第四,教师是学生闪光点的发现者。在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一定会有精彩之处,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欣赏学生的闪光点,弥补学生的薄弱点,满足学生的需求点,做学生闪光点的发现者。第五,教师是向学生学习的学习者。老师的教学对象无论在知识和技能还是在情感方面有时会宽于或高于我们老师自身,因而自主学习还应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学习。
二、合作学习不等同于以小组讨论为主要方式的课堂讨论
不能把合作学习等同于课堂讨论。现在,老师开展合作学习的主要方式就是小组讨论,认为小组讨论就是合作学习,这是不完整的。合作学习的完整表述是: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动性学习。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是有分工、有交流、有成果汇报的。我们不能把合作学习看作是低层次的课程讨论。对于新课程提出的合作探究学习,有些老师往往是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去合作探究,而老师成为看客,不参与或很少参与到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抛出一个问题,请学生合作探究,这是对合作学习的一种误解。在教师的五种角色中,教师是教学的参与者,而真理不在教师手里,也没在学生手里,而是师生共同探讨和研究中共同寻求得来的。所以作为参与者的教师不能成为合作学习的看客,要真正参与其中,分享彼此的经验。探讨一个问题时,学生谈学生的看法,教师也要谈自己的看法,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纲要》明确提出:要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例如,一个老师在讲与父母关系的课题时,老师不是先让学生发表见解,而是以自己在父母的培育下成长的事实来感染和引导学生,再让学生讲述自己父母的辛勤培育,然后得出共同的结论:父母太不容易了,我们要感谢父母。那么我们该如何感谢父母呢?老师就提示:你知不知道父母的生日呀?父母的生日你打算送些什么礼物呢?这时,教师可以自己先说出想送给父母的礼物,并解释送这样的礼物的原因。这样,老师就把自己融入课堂讨论中,作为普通成员参加讨论,从而引起学生共鸣。然后,学生就会说出父母的生日自己想送给什么礼物,开始可能是一些有形的花钱的东西,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会明白,最好的礼物是要有感恩意义的。最后,有的学生很实际了,给父母画一幅画、画一个表,为父母做一顿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发言热烈且贴近猪蹄,使人感动,这样就提升了我们的课堂效果。
合作探究,老师要自身参与其中,绝不能成为看客。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参与其中,与学生分享经验和知识,交流思想、情感和体验,“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才是对合作探究学习的全面理解。一节好课需要师生情感的相互感染,必须有激情,所以教师一定要全面理解我们的课改理念。现在很多课,特别是常态课,老师说“你们讨论吧”,学生就讨论辩论。教师应该自觉加入到学生讨论当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及时引导、总结、升华。如果教师只是当看客,这样的课就比较空,课程目标就不能很好的达成。
三、不能将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对立起来,二者是相辅相成、结伴而行的
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应该是相辅相成,结伴而行的,而不是用一种教学模式否定另一种教学模式。我们现在的课改之所以提出探究式学习,加大研究力度,是因为我们过去的教学太偏重于强调接受式学习,把灌输、背、考作为主要方式,忽略了探究性学习,忽略了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新课改的目的之一就是想找回合作探究、探究学习的应有地位。但是这并不等于用探究性学习来淘汰否定接受性学习,这两种方式是结伴而行的,在学习互动过程中,又体现了两种学习方式的通融和交叉。例如在宽容这一课时,讲的是廉颇蔺相如的故事(将相和,负荆请罪),如果直接讲这个熟悉的故事,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就没有吸引力了;可如果老师在课前做了很好的课件,讲完以后问学生,廉颇为什么负荆请罪?为什么廉颇蔺相如将相和好?学生从自己的视野可能就会谈到,老将廉颇知错就改,丞相蔺相如宽宏大度等。不管用什么词,最终就说了这两点。这个时候,老师就应该适时引导和点拨,也就是说,在探讨的活动中,要穿插接受式教学。老师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在引导中提升思想,产生共鸣:他们都有一颗爱国心,都是为了维护赵国的国家利益,不计区区小事,最后互相宽容谅解,通过将相的和谐,保卫了当时的赵国。语言不多,非常精炼,点播到位,富有情感,这也体现了两种学习方式的交叉。学生毕竟是学生,师生的主体地位虽然平等,但是审视问题的高度和深度是不一样的。老师恰当的点拨就体现了一种情感价值观升华,使学生明白,当下我们同样需要这种以爱国之心维护国家利益的品格,话虽不多,适可而止。虽然讲的将相和,但是教师能够从宽容的角度上升到以爱国之心维护国家利益上来。
作者简介:
袁玮,保定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党委办公室主任,高级讲师,河北省骨干教师,保定市学科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