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宏
【摘 要】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曾经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问题情境, 才能引发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和困惑,引导学生在有实效的问题情境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激发起他们的探究欲望,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景创设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结合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展开。通过一学年的实践,我认为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及创造思维,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过程中去。
一、创设生活情景
数学源于生活实际,《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问题是现实生活数学化的结果。有意义的学习一定要把数学内容放在真实的且有兴趣的情境中,让学生经历从生活问题的自然语言逐步抽象到形成的数学问题。”所以,教师可以创设现实生活情景问题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枯燥及抽象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创设现实生活情景,就是在教学中让学生走进社会,变“小课堂”为“大课堂”,通过学生身临其境的现场体验,再把“大课堂” 变为“小课堂”。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找准每一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可探索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使学生产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问题意识。教育学家苏霍姆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震动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如何因课制宜,创设学生成熟或喜爱或惊喜的具体“情境”,是数学课堂设计的“切入点”。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除了学生平常无意识的观察、感受以外,有意识的生活体验的积累也很必要。在教学时,教师应该多列举一些现实生活中情景,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感受中学习数学。
二、创设疑问情境
问题的产生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基于自己原有知识结构产生的困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间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一个没有问题的学生是难有创造力的。小学数学应着力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和能力,一方面要求教师要创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善于设计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问题情境的创设是贯穿于小学数学整个教学过程的,其方法与途径也是多样的。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并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高效地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
三、创设游戏情境
根据数学特点和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教学时可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创设问题情境。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中为学生所接受,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上课伊始,教师请座号数是4的倍数的同学举起左手,请座号数是6的倍数的同学举起右手。这时,教师设疑:“怎么有4个同学的两只手都举起来了?这是为什么?”从而创设学习新知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創设操作性情境
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对形象化情境中的问题有兴趣。会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运用电脑演示,魔术师表演,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图中各个数字是怎样变化的?并找出变化规律。即,8块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多少?若得到一份,再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多少?……当得到一块时?问,如果按这个规律继续往下分,应该怎么分?每份是多少呢?这样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总之,只要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使教学内容产生巨大的诱惑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
[1]邹丽萍.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点滴体会.基础教育参考[J].2010年5月
[2]朱长青.数学情境的本真追求.小学数学教与学[J].2010年5月
[3]李星云.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云南教育基础教育版,200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