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菊芳
【摘 要】教师转变观念,课前做好充分准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多媒体手段,实验探究,课外实践等引导学生自愿、自主、高效地学习生物知识,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知识的浓厚兴趣。
【关键词】生物教学;学习;课外实践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课程改革时代。而改革的重点已不再是教什么的问题,而是如何引导学生自愿、自主快乐的学习。多年来,由于受陈旧思想的影响,在基础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三个弊端:一是“满堂灌”、“填鸭式”,教师讲得精彩无比,学生却昏昏欲睡;二是学生“参与少”,课堂实践环节薄弱;三是教师“目中无人”,缺乏教学民主,以致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参与地位,也就是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呢?下面我谈谈我的几点粗浅认识:
一、教师转变观念,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长期以来,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在人的被动性、客体性、依赖性基础之上,比较普遍地存在“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在义务教育中,普遍地存在着学习方式单一、被动学习的问题,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的观念,不能一味的认为“我”是主角,“我”是课堂中的领导者,每个学生都必须听我的。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学生不得不靠死记硬背来学习。其次教师要改变以前的备课形式及内容,不能仅仅只备要上什么内容,如何传授知识,重点应该设计如何引导学生自愿、自主、快乐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社会实践经验重点设计导学案,使学生在课堂中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例如:我在设计“血流的管道——血管”这一节的导学案时,不再是笼统地让学生说出各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而是设计成以下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讨论、对比识记知识,一目了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动脉:管壁 、血流速度 、能将血液从 输送到 。
静脉:管壁 、血流速度 、能将血液从 输送到 。
毛细血管:管壁 、血流速度 、利于进行 。
二、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感觉到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要使学生无意识的出现这种转变,就要想方设法的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小组合作学习。我认为所谓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目标,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的相互支持和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并建立和维护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的解决组内冲突;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简单的来说就是学生个个有参与权、主动权、发言权。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是课堂的真正主宰者,他们可以说自己愿意说的,唱自己愿意唱的……每个学生都能真实的体验学习过程中的酸甜苦辣,脸上不时变换着对知识的疑惑,思路打开后的惊奇,得出结论后的微笑……这种课堂上学生的活,学生的动,是出于自主、自发、自觉,就像打篮球可能会累的大汗淋漓,可却是酣畅淋漓,痛快之至,绝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人生的享受。这种主动、生动、快乐的课堂带来的必然是有效、高效的课题,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会了尊重,学会了竞争,学会了合作,学会了自信,更学会了做人。当然,小组合作讨论并不是让学生毫无目的的自由发挥,讨论必须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也要适时地加以引导,使整个课堂活而不乱。
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的组合形式也很重要,要考虑组员的性格特征、语言表达能力、表现欲、人数等。例如:我在教学中一般是6~8个同学一组,而在“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一节中讨论资料分析2“耳朵有没有耳垂?眼睛是单眼皮的还是双眼皮的?能否把舌由两侧向中央卷曲?能否使大拇指向背侧弯曲?”这部分内容时就只需要两个学生一组,相互观察、相互讨论。在“青春期”一节中又是将男女生分开。我认为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面对的是农村学生,他们对电脑都非常好奇、对多媒体教学都非常感兴趣。我就利用这一点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生物的生命现象中存在的许多生理过程,往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样加深学生对生理过程的理解,这是学生能否真正掌握知识的关键。实践证明,以往的教学模式,单纯地靠教师讲解,只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话很有道理。如运用电脑的动画功能模拟“尿的形成的生理过程”。先画一个肾单位模式图。用几种颜色的小圆点分别表示血液中的水分、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画面显示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几种颜色的小圆点不断从肾小球里滤出来,形成原尿向肾小管流去。在肾小管中被重新吸收的是大部分代表水、无机盐的小圆点和全部代表葡萄糖的小圆点进入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中,而代表尿素和尿酸的小圆点以及少量的代表水分和无机盐的小圆点则继续往前,流入收集管中形成终尿。教学中,让学生观看动画,看清楚各种颜色的点的来龙去脉,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代谢废物是从组织细胞里来的,由血液运送到肾脏,在肾脏这里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
四、利用实验探究,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实验是学习生物的必要手段。生物实验是让学生形象地认识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了解生命活动规律;能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培养他们观察思考、动手动脑、分析总结的能力,激发他们不断探究的兴趣。兴趣作为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内在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某种事物的兴趣越浓厚,其学习时注意力越集中,致使其观察细致,记忆深刻,从而呈现最佳的学习状态。教学过程中只有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才能增强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把生物课本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例如:在学习“练习和使用显微镜”一节时,首先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查阅资料,学习收集有关显微镜的各类知识,收集显微镜的发明史,显微镜的种类等,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小生物图片等等。帮助老师收集制作多媒体课件的素材。交流各小组收集的资料。各小组代表介绍显微镜发明的背景,展示列文·虎克制作的显微镜的图片。介绍显微镜的种类。观看:不同种类的显微镜及显微镜的发明史。观看课件:在光学显微镜下的一滴水,在一滴水中生活的微小生物。感到显微镜可使物体由“看不见”变成“看得见”。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给学生展示自我、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感到微观世界的神奇,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微观世界的欲望。然后两人一组对照教材交流学习:取镜和安放,注意强调的事项,尝试正确的操作步骤,尝试观察自己在透明纸上写的“上”字(尽量写的小一点)。如果部分学生没有看到物像,同组成员讨论分析原因,使每个学生都能自主、愉悦、轻松地使用显微镜,满足每个学生的好奇心,培养每个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激发每个学生探求世界、探求生命现象的浓厚兴趣。
五、通过课外实践,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兴趣
在生物学教学中将课本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充分利用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生物知识,了解生物的生命现象、生长发育和遗传变异以及人类如何健康的生活等,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到生活中寻找生物学知识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向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转变。
我的学生多数来自农村,有在课外进行实践的条件。学习了植物的生殖方式后,我布置了任务:让有兴趣的学生在周末向父母请教栽种葱、蒜、姜等植物。通过尝试、动手、实践,真正理解什么是无性生殖,什么是有性生殖。同时,让学生尝试嫁接桃树、李树、核桃等经济作物,掌握嫁接的关键及应注意的事项。
其次,由于我所任教的是一所农村中学,校园内的生态较好,有种类较多的各种昆虫,时不时还会听到各种小鸟的叫声。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当学生在学习“空中飞行的动物——昆虫”这部分内容时,我会带领学生到学校的空地、操场、草地,观察各种昆虫,对于蜻蜓、蝗虫、蟋蟀等多数学生都非常熟悉,但对于豆娘这种昆虫很多学生却说不认识、不知道、没见过。其实,他们随时都能看到,只是他们把“豆娘”误认为是“蜻蜓”罢了。同时再让学生重点观察蝗虫的身体分为哪三部分,数一数有几对翅几对足,翅和足着生于哪个部位,呼吸器官位于哪个部位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这种课外观察、实践、体验掌握了相关知识,觉得既好玩又有很大的收获。
以上是我十多年来为了调动学生自愿、自主、高效地学习生物知识,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知识的浓厚兴趣所采取的几种做法。使他们从“要我学”的被动状态转变为“我要学”的主动状态,让他们“入景入情”,让他们以最佳的学习心理去自主、快乐的获取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小山著.《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2]宋乃庆,徐仲林著.《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3]李作为著.《初中生物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教学技能应用》.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6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