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芸
【摘 要】初中的英语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又好又快的学好英语。但是各种教学方法所起的作用与达到的效果也是不尽相同的,故事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其必定为初中教学增添新的力量与色彩。本文主要探讨故事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关键词】故事教学;初中英语;实践
初中是一个语言和文字学习的好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正是培养英语语言学习兴趣,打好英语语言学习基础的最佳教学点;如果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兴趣,会对学生将来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能否学会应用好的教学方法,对于这个阶段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显的尤为重要。
一、故事教学的概述
故事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所讲课程,在课中穿插一些小故事、小情节,或者通篇故事教学,以诠释所讲内容的含义。故事教学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着很高的学习效率,其从故事情节由深到浅,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特点能够很好的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的依据
1.故事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要求初中英语教学中应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精神为主要目的,并在学习中掌握一定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口语表达能力。故事教学能够很好的适应不同的学习需要和学习目的,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对初中教学目标的要求。
2.故事教学能够很好的适应英语教学的需求
初中英语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语言学习科目,而故事教学能够很好的引领学生进入这种学习状态中来,并且能够创造很好语言环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三、故事教學在初中英语中的应用方法
1.词汇教学
教师根据自己的知识或资料在课前创设英语词汇的故事情境,通过故事情境诠释英语词汇的含义与词义,全面使学生理解英语词汇的各种引申及特殊含义,克服了语言差异所带来的词义学习障碍。教师只有把词汇运用到语境中,才能使学生很容易的理解词汇的真正含义,通过故事情境能够很好的诠释词汇的真正的意思,并能够使学生长久的记住词汇的含义。因此,教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可巧妙的运用故事情节,来联系所学词汇,使学生产生联想,并真正掌握词汇。
2.会话教学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通过对话教学可以很好的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英语交流的语境,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更有利于学生英语知识的学习与掌控。会话教学是通过教师课前所掌握的授课内容,通过搜集相关的故事情节或资料,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英语的说读中来,很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发学生积极探索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更全面深入的了解英语知识,并掌握英语语境和词句。
二、故事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1.注意编写故事情节,避免故事情节的文不对题
如果教师在应用故事教学时,不注意故事与所要讲述英语课程的搭配与衔接,不仅不能起到英语教学的很好作用,反而会给英语教学造成影响,令英语教学处于混乱状态。所以教师在进行英语故事教学时,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避免准备不足,给授课造成负面影响。
2.注意环节的编排
教师在进行英语情境式教学时,要注意教学环节的安排,主要是指,根据学生学习的接受能力,有节奏的调节故事教学的难易程度,进度的快慢,以及各个教学环节的有机结合,例如,可以先进行故事情节的词汇教学,在学生掌握了词汇含义的基础上,再适当的引入故事会话英语教学,这样学生就能够很容易的理解掌握英语故事的教学了。
三、故事教学的实施
1.通过故事呈现单词意思
首先可以先通过课前创设的故事来诠释单词的意思及引申意,使学生更加容易长久记忆单词词汇。在掌握了词汇的基础上,再进行深入的进行词句的教学。
2.通过故事教学锻炼口语中
通过故事情节的模拟对话让学生真实的口语练习,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英语口述能力和英语语感,更为以后的语法学习奠定基础。
3.通过故事教学感知语法
虽然新课标对初中英语并没有特别突出语法的学习,但是英语语法的学习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在对话模拟中穿插一些比较容易的语法,让学生在故事情节中认知语法,了解语法的作用,还可以通过一个特别的故事情节,去诠释一个语法的含义与用法。
4.通过故事教学拓宽知识面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穿插一些故事情节的延伸,使学生的英语学习视野更广阔,充分拓宽学生英语学习的知识面,并为以后的学习树立目标。这种故事教学的延伸,会引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使学生产生探索英语课外知识的动力,对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是非常有利的。
四、总结语
故事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实施是新课标要求的重要实践。对于初中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有利于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初中学生未来的英语学习有着很好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德芳.故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实践探析[J].语数外学习.八年级:(中旬),2013,(10):11
[2]杨效凤.故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3,(64):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