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基于阅读的辩论式对话的策略研究

2015-01-13 15:41陆军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4年12期
关键词:策略研究阅读教学

陆军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由于缺乏理论指导,现在仍有很多语文教师被一些陈旧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所牵绊,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对话”,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追求对话的形似,出现了一些违背对话本真的现象,流弊渐现。因此,我们进行了“辩论式对话”的课题研究。它以对话教学理论为指导,通过课例的研究,发现在教学中存在着师生与文本之间、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自我等多种辩论式对话形式。努力创设安全自由的对话环境,形成开放的、民主的、平等的辩论式对话的教学氛围,积极维持对话,为学生搭建对话的桥梁。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对文本中的思想内涵进行个性化解读,真正实现与文本的对话,继而在对话的基础上走出文本,超越文本。

【关键词】阅读教学;辩论式;对话交流;策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1.偶然的课堂辩论引发的教学思考

前不久,我在执教《妈妈的账单》第二教时中,问及:“为什么妈妈写的账单上都是0芬尼?”出乎意料的是,一位学生站起来回答说:“彼得还小,妈妈要将他抚养长大,妈妈必须做那些事,所以她写0芬尼?”我心里一震,虽然脸上没有表现出来,但实在吃惊不小,这位同学的回答完全超出了我的思路和文本的编写意图,但是回答得也是不无道理。这时另一位同学站起来,反驳了前一位同学的回答,帮老师解了围。可是问题并没有就此明朗,没想到全班有三分之一的同学持前一位同学同样的看法,他们认为妈妈的付出天经地义,由此引发了一场辩论,一辩就是一节课。

2.辩论对语言和思维训练的有效性

通过这次辩论,我听到了孩子们的心声,看到了他们真实的一面,孩子的思想已不像我们大人想的那么单纯,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被宠着爱着,他们见多识广,自主意识强,决不会轻易被老师的观点影响、诱导,他们表面上迎合你的是一套,留在内心的是另一套。新课程教学,强调教学民主,启发主体意识。这时,我想到了课堂上能否适当运用辩论式学习,让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之门敞开,把自己对人生、对社会、对未来……的各种想法,都真诚地和大家倾吐,充分信任地、毫无保留地表明自己的态度、想法,教师也能从源头出发,进行引导,梳理。

3.新课程标准明确的学习目标指向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用恰当的语言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辩论,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尝到成功的喜悦,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辩论是语言和思维的交锋,辩论最能够撞击出鲜活的思想,智慧的火花。哲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辩论交锋的过程。从本质上来看,辩论也是一个讨论的过程,只不过,辩论比一般意义上的讨论更加激烈。运用辩论法组织课堂教学,更能够调动参与 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参与者的思维,使辩论所涉及的问题在激烈的争论之中逐渐变得明朗。

二、研究目标

(1)培养学生的深度语言。辩论需要敏捷的思维,更需要准确、完整的语言。通过一次次激烈的唇枪舌剑,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否有快速的提高。

(2)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推理严密的逻辑性思维始终贯穿于整个辩论过程。因此,开展辩论式学习,有助于思维的训练。

(3)扩大学生的广度阅读。进行一场成功的辩赛,首先要让学生准备大量的必备材料。这些材料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课前阅读课外书、上网、请教家长、亲手试验等途径获得。这其实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为了证明一个论点,必须运用古今中外的例子进行论证,学生由此增长了见识,强化了记忆,拓宽了知识面。

三、研究的具体策略

1.梳理适宜课堂辩论的文本

(1)有关字词的辩论。中低段学生对近义词的区分比较困难,有些词语虽然意义大致相同,但也有差别,用法也不一样,如“美丽”和“漂亮”、“秘”和“密”,学生很难正确把握,只有通过辩论,让每个学生把自己心中真实的想法呈现出来,才能分辨出谁的推理最严密,谁的思路最清晰,最后判断谁对谁错。只有经历了思维的撞击,对知识的掌握才越牢固。

(2)中性内容的辩论。就辩题的内容而言,要使学生双方在辩论赛中辩得起来、辩得下去、辩得公平,尽可能选择没有定向性的辩题。例如:学习《赤壁之战》一课,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辩论题:“在这场战役中曹操该不该输?”又如《凡卡》一课的辩题是“假如凡卡的爷爷收到信后,他会不会接凡卡回去”,这两个辩题都是在“该不该”、“会不会”三个字上下功夫。这样,双方辩手不仅有可辩之处,而且辩得轰轰烈烈,精彩纷呈。

(3)課文后续的辩论。上完了《风筝》这一课文后,我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最后一段“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这其中的“……”表示什么?学生一致认为省略了寻找的结果。接着,我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编一个后续。但有的学生编的结果是作者找到了风筝‘幸福鸟,而有的则没有找到,于是又展开了一番辩论。其他还可选择教学重、难点为辩题;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辩论等。

2.设计富有价值的课堂辩题

(1)辩题选择的原则。辩论式学习能否在课堂上顺利实施,其前提条件是辩题的选择。选择辩题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第一,可辩性。辩题一般是对文中事件、人物的评价,可以具有截然相反的观点和看法。第二,具有一定的知识覆盖面。辩题应涉及丰富的课内外知识,使学生有足够的材料来说明论点。第三,学生感兴趣。对于接近现实,且影响比较深远的辩题,学生会表现出强烈的探索欲望,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

(2)辩论对象的确立:①与同学的辩论。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双方展开辩论,各抒己见,不拘泥于形式。随着辩赛的进程,也可互相协商,调整步调。②与老师的辩论。老师说的也并不是全对,不唯“师”而从,培养学生的自信,坚持真理。笔者在执教一篇课外阅读时,误将“垒窠(kē)”,读成了“垒巢(cháo)”。因为“窠”和“巢”意思相近,字形相近。我纠正一个读“kē”的同学读“cháo”,但他坚持自己的观点,与我争辩,最后以字典为依据,战胜了我。我赞赏这孩子的勇气。③与文本的辩论。中高年级的学生对文本中的一些知识点,开始持有怀疑态度。在学习《鹬蚌相争》这篇课文时,有同学提出鹬的嘴被蚌夹住了,为什么鹤还会开口说话?这不是有驳常理吗?就此,一些同学又展开了争论。

3.织展开有效的课堂辩论

(1)辩题的呈现。如何抓住时机,恰到好处地抛出辩题。教师若能用精炼的语言将学生引入辩题,擦出思维的火花,接下来的辩论就会是水到渠成,高潮迭起。①开门见山。引入课文,抛出辩题。在学生细读文本之前,就让他们展开辩论。②节外生枝。在对文本的研读过程中,生成一个辩题。③抛砖引玉。学完课文,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就如前面讲到的《凡卡》,课文结束以后,让学生辩一辩:假如凡卡的爷爷收到信后,他会不会接凡卡回去?请陈述理由。

(2)教师的指导。在辩论过程中,教师必须进行恰当的指导。这种指导应该是引导启发,而不是灌输和包办代替。对正反双方应分别指导,指导时要公正。注意全体性,虽然辩手是少数学生,但需要完成意义建构的是全体学生。

辩论中:教师以中立者身份适时引导辩论,掌握辩论局面。在明确了辩论要求后,接下来就应该充分赋予学生发表言论的自由。这时,教师要在形式上暂时退出课堂的主导者位置,以中立者的身份控制着课堂教学按预定的目标推进。切不可越俎代庖,扼杀学生的思维灵感。这的确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现场掌握能力,处理好辩论的关键点。

辩论后:教师结合课文作最后评点、总结,以贯彻教学意图,巩固教学效果。在学生辩论到一定程度后,教师应适时结束辩论,对辩论情况作出评点,总结。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论辩评点,总结,不同于辩论赛中的评委评点,后者侧重于立论角度、辩论技巧、辩论语言风格的评介,不对孰是孰非作出结论。但语文教学中的论辩评点、总结则必须贯彻大纲的教学要求,绝不能因论辩方式而使教材倡导的思想观念弱化。

4.构建富于层次的辩论关系

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富于层次的对话关系。在这些富于层次的对话中,真正目的不仅限于知识技能的获得,也在于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获得的过程与方法,更重要的是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通过师生、生生、生文之间的言谈、辩论和倾听而进行多向沟通、促使学生学会自主研究,在互动对话中达到精神相遇、情感交流的阅读实效。

(1)学生与文本辩论,促进阅读向个性化的转变。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的教要致力于引导,摒弃对文本的“肢解”,让生尽情地读,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在读中“看”、在读中“听”、在读中“悟”,让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体验都被激活,与文本发生碰撞,激起思维的火花、创新的灵感。

(2)教师与学生辩论,实现师生关系向平等尊重的转变。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由于教师与学生在年龄、知识、经验、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中来,走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需要,营造宽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与学生共同开拓民主、平等、自由的对话天地;同时也要提供學生敞开心扉说想法的时间,并且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关注学生的内心,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

(3)学生与自身辩论,实现个体体验到情感升华的转变。阅读中的辩论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通过对话交流,使学生内化情感。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把握和体验文本中传达的特殊情感,更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开掘文本的情感内容,增加情感的深刻性、丰富性,从而激发升华学生情感。

四、在收获兼感悟的引领下审思

(1)辩论成员的组成具有多变性。思维的方式是多变的,思维的方向是多个的,对于同一件事,往往会因思维方式的不同得出两个迥然不同的答案。当思维的过程也会受到外部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基于思维的这些特征促进了辩论双方成员组成的多变性,在倾听对手辩驳时,由于受到对手充分合理的论据影响,使得自己的思维也向对方靠近。这时,允许这些辩手转向对方的队伍。

(2)教师引导为学生知识发展服务。辩论结束后,教师的引导是十分重要的。引导时必须为问题服务,为学生知识发展服务,加深对文章、问题的理解。

争论对错,认知统一。此辩论非彼辩论,它们之间的存在略有不同,特别表现在教师的总结陈词上,辩论课堂中的辩论不是不讲是非的辩论,很多时候辩论的结果时只有一个的,所以一部分的辩题一定要有个肯定的答案,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复,不能辩了很长一段时间,学生还是稀里糊涂不知所以。

求全共存,完善统一。有时辩题中的两个辩题都是正确的,这是,教师便不必争论对错,将双方的见解并为一用,让答案更完整、更和谐。

保留异点,对立统一。有时,辩题中的两个论点虽然截然相反,然而在当今这个社会大环境中,却也允许两者并存,不需要割裂,而是辩证统一。

以辩论式学习为载体,倡导深度对话的策略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其中还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如何使学生的辩论更好地转向深入,更好地为学生知识的发展服务,对问题的有效解决服务等,有待于今后逐步探究。

参考文献:

[1]郑金洲.《对话教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王尚文.《语文教育对话论》.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张雨仁主编.《问题与问题解决》.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P17

猜你喜欢
策略研究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高中英语书面表达问题分析及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政务微信的借势发展策略研究
关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目的论角度下的英语翻译策略研究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研究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