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柏峰
【摘 要】钳工技能是机械类专业学生必备的一项专业技能。由于主要实习内容是与现代制造技术相差甚远的常规基础操作、且做一个工件的时间跨度与劳动强度均很大、学生训练过程单调又缺乏延续性等原因,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实习效果不理想的状况。
为此通过任务分段把整个工艺目标要求分解,细分成一个个训练阶段的任务和目标,使每个训练阶段一次课就能完成,做到“堂堂有要求,课课有重点”。通过分解使每一节课的任务更加明确,更能掌握每一个技术细节,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取得技能学习的信心、兴趣、动力和渴望。
【关键词】钳工技能;分段;综合;接轨
一、问题的提出
钳工技能是使用各种手工工具来完成零件的加工、装配和修理等工作。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但可以完成其他机械加工不便加工或难以完成的工作和一些必需的基础工作,如划线、光整、修理、装配、调试等。在机械制造和修配工作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工种。钳工技能是机械专业学生必备的专业技能。
钳工既需技术又要体力,要掌握它并不是件十分容易的事。作为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工种,钳工的主要实习内容是传统的常规基础操作,与现代制造技术相差甚远,且实习条件艰苦。学生实习积极性不高,甚至认为应该取消这种落后的加工方式。这对教学非常不利。
另外,为适应技能等级考核要求,钳工实习教学往往只注重实效单一的锉配练习,尤其是直角配、三角配、圆弧配合等。而此外的,其他技能却训练很少,如装配、调试修理、画线借料、夹具、工艺等,使训练与实际技能并不接轨。
于是造成了这样一种现象:学生经三年的职高技能学习后,尽管有了中级技能等级证书,但到了工作岗位却不能直接上岗,仍须进行厂里的基本技能培训。
当前学校钳工实操的主要特点:
(1)设备和工具比较简单。如钻床、锉刀、手锯、锤子、钢尺、游标卡尺、千分尺等,无刺激。
(2)钳工实操劳动强度大。学生要在钢材上进行手工锯削、锉削、錾削、研磨等活动,体能消耗大,工作进度慢。学生感觉单调乏味,成就感不多,激情不足。
(3)钳工实训环境差。锉削声、锤击声、钻床声充斥耳边。铁屑味刺鼻、金属粉尘粘身、手上更脏。因此学生有时会厌恶这种实习。
然而,制造业的发展十分迅猛,对专业技能型人才有迫切需求。社会上的“技工荒”问题,高薪招聘高技能技工类的报道经常见到。培养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中高级技能要才正是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的任务。钳工技能是机械制造业的基本功夫,训练又是一项辛苦又长期的工作,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进行改革。经过本校的多年实践,采用分段训练法能较好地解决学生在训练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训练积极性和效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分段式钳工技能培养的教学体系
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学指出,职业技能的掌握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形成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操作定向阶段、操作模仿阶段、操作整合阶段、操作训练阶段。根据这个理论,教学过程中可把技能训练分成三个阶段:基本技能训练阶段、精度控制阶段、综合课件训练阶段。三个阶段就组成了一个钳工技能训练的金字塔。
分段训练就是在教师对专业职业技能教学要求的全部内容非常熟悉,对技能训练的整个体系脉络清晰的基础上,有效地对总目标进行分段,富有实效地进行分段技能训练,克服工作阶段的随意性和局限性,加强技能训练的阶段性、整体性,构建一套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在学生技能学习、形成的过程中,及时发现训练中存在的缺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于及时地发现并解决问题。每节課都给学生一个明确的阶段性技能训练目标和要完成的任务,使他们感到学有所成,能及时获得成功的鼓励,体验技能训练和技能形成中的乐趣,从而促进学生钳工技能训练的自觉性。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后,重视对学生综合技能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考虑到部分学生只会做一些基本的锉配件,综合动手能力较差,不会灵活运用技能的缺点。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新性,在钳工实操中可进行综合技能的训练,进行一些综合课件的练习,使学生听、看、做、思、练等环环相扣,让学生相互合作,做一些带有综合技能性的、学生感兴趣的机械玩具、机修工具、夹具等产品,这样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最后,结合其他机械专业技能,进行一些装配、修理的练习综合技能训练,并带学生到工厂实际操作,使学生的技能综合提高,从而接轨实践,真正成为一个毕业即可顶岗操作的实用型技能人才。
三、钳工技能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1.分解训练任务,落实基本技能
钳工实习课程特点:每做一个课件都必须投入很大的时间和精力,除了强化集训时间段以外,学校不可能再安排很多的课时。做一个课题时间跨度很大,一般要一个星期乃至更长的时间,学生制作过程缺乏延续性。学生往往化了很长时间才制作完成一个工件,由于过程中有些错误得不到及时的纠正,评定出来的成绩不理想,打击了学习的积极性。
分阶段目标训练法先把整个课件的基本形体、基本尺寸、形位公差、尺寸公差等要求分解,然后通过重新组合成一个个训练阶段,每个训练阶段在一次课就能完成。做到上课“堂堂有要求,课课有重点”。学生每完成一个阶段,都通过自查和互查,并做出记录。使学生明确做好每一精度的措施,每完成一次课堂任务,做好每一组精度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提高了学习的信心和学习的兴趣。通过自评和互评对自己的缺陷和错误有了明确的了解,便于及时纠正,避免做到最后即使检查出错误也没机会补救的局面。做了详细的记录后,通过记录使制作过程得到了延续,通过记录还可以在下一步制作过程中,对上一次的误差进行一定的补救。
具体来说,在开始练习前,可将要做的工件展示给同学,从工件的形状、尺寸公差、形位公差、配合精度、加工的方法与过程、考试工时几方面给学生进行分析,先让学生初步对他们应掌握的钳工技能有个总体了解,然后把从开始实训到参加技能考试之间的时间进行分配,指出在每个时间阶段内要掌握的技能。
如第一周的课是锯割练习,教学目标是学生要做到基本掌握正确的锯割方法,保证锯割尺寸误差小于一个毫米,锯缝与基准面垂直度误差小于一个毫米。第一节课学习理论知识;第二节课学会安装锯条、在台钳上正确安装并夹紧钢板、做到正确的锯削姿势、能顺利起锯、了解安全常识;第三节课巩固并熟练锯削姿势、能控制锯条的走向、能基本控制锯缝的直线度、能基本控制锯削的速度。第二周锯割练习要控制尺寸误差小于半个毫米,并向学生指出,如果锯割尺寸误差不能准确控制,过小导致工件报废,过大则增加锉削工作量和劳动时间。学生明确了每个阶段的学习目标后,练习起来的时间观念就会增强。
2.积累技能感觉,练就综合技能
感觉技能是指与感觉器官的敏锐程度有关的技能,不同专业有其特殊的感官要求。如汽车修理工能凭听觉判断发动机工作是否正常。在钳工实训中,仅仅掌握基本操作技能还不够。钳工中凭手感知技能、目测判断技能等却相当重要。钳工作主要用手来完成,培养出一定手感极为重要。感觉是否正确与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加工工件的质量和速度,体现了学生的技能水平。
对技工考核而言,加工的尺寸精度通常也要控制在丝米级。学生就要对自己的下手轻重就必须有一定分寸。当然这需要一定量的练习来获得。以锉削为例,学生需要了解当自己分别采用大板锉、中锉与油光锉时,每次锉削的锉削量大概值,以免下手不分轻重。要防止开始尺寸超出,忍不住用力连锉几下,就把工件尺寸锉小了,这就很可能造成产品报废。还要知道何时用交叉锉、顺向锉、何时用推锉、何时力轻、何时力重、何时可加些粉笔灰等附加物来帮助锉光等。这就要求学生多动手、多检测,多思考,多观察,通过科学训练,熟能生巧,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出一定的感觉技能。一般情况下,熟练的学生在锯割后留下约0.2mm的余量,使用大板锉连锉十次左右,将余量减少到约0.1mm,然后使用中锉再锉削十余次,余量控制在0.05mm左右,最后用油光锉修整。熟练的钳工操作往往很能估计出手下的工作量,这就象卖肉的师傅砍肉“一刀准”一样。再如表面粗糙度的测量,熟练以后,不用量具测量,目测也能很准。
在学生熟练的掌握单项操作技能后,就要有计划地把各种单项操作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注重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操作技能,这是钳工训练的又一重要阶段。教师应根据实训的内容和要求,制定具有一定针对性的课题练习。这种训练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加深对知识、技能的了解与认识,促进学生迅速提高技能,做到熟能生巧。如钳工训练中多数都要制作的一个小钉锤,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对于技能考核的要求,钳工对性练习课题较多,例如“凹凸T形配”、“方孔配”、“内外圆弧配”、“两端调头配合”等。
无论是单项操作技能练习,还是综合操作技能训练,在每次实训时都要建立目标分解体系,建立一个评分标准来指导每节课的任务和目标。学生对照这个标准,可以了解实训的要求,教师利用这个标准,方便对学生的技能水平作出评价;学生发现自己技能的不足,立即改进,教师对学生的成绩及时予以肯定,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教师还应注意利用技能评价,引导学生进行相互比较,增加竞争意识,形成你争我赶的局面,提高学生训练积极性。
3.巧除训练疲劳,因材科学分层
俗话说,“苦练不如巧练”。科学训练是提高钳工实操教学质量的保证。训练效果与训练时间有关系,但并不绝对与时间成正比。因此,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佳的训练效果,是实操教学中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学生体能普遍不足的情况下,科学合理安排训练尤为重要。本人以为合理穿插、劳逸结合、忙中偷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钳工的实习是很枯燥的,可能干一个上午却都是在反反复复着一个动作,还要有力气,还要做到位,那就是手握锉刀在工件上来来回回的锉,锉到中午时,整个人的手都酸疼酸疼的,腿也站的有一些僵直了。这时就要想办法削除疲劳。如:在“錾削”课题练习中,穿插“游标卡尺使用”这一课题;在“锉削”课题练习中,穿插“划线”课题练习;在“锯削”课题练习中,穿插“錾子的刃磨”练习。主要出发点为:变整天单调、枯燥的基本技能训练为穿插训练。
这样学生得到了休息,体能得到了恢复。教学内容因为穿插而不显得单调、枯燥,也从根本上确保了一体化教学任务的完成。最重要的是,穿插教学,很容易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习,在实习中去体会理论,检查理论,以实现学生较快地掌握钳工基本技能及钳工工艺学理论。几天之后,看着自己的加工成果,学生们就有了成就感、自豪感。
如对体能较差的学生可以在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内适当降低标准要求;对体能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加大钳工工作量、提高钳工精度及制件的难度等。如在制件机械小玩具时,体能差、动作慢的学生制作简单的、劳动量小的;体能好、速度快的同学制作较难的、劳动量大的工件等。实践证明,分层教学是提高钳工实操教学质量的另一种有效措施。
4.诱导创新思维,接轨岗位能力
创新是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市场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关键是人才创造力的竞争。因此激发创造性思维是我们专业技能教学的重中之重。特别是钳工作为手工操作的工种,更有先天的优势走在改革的前列。为此要改变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模式与手段,采用指导性、提示性和启发性思维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有一种学习技能的激情与欲望,在“我要练习”、“我能掌握”、“我会熟练”的状态下,为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打好基础。
为此,在实际操作中,通过向学生广泛征集资料,设计与制作学生感兴趣的课件。如:常用机械手工工具、简易夹具、玩具车辆、及其他机械模型等。其中常用的机械手工工具包括扳手、螺丝刀、平口、尖口老虎钳、鎯头、螺栓压板组件等。
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办学的有利时机,结合让学生参观专业机械厂,了解并实习各种机械加工过程,进一步加强感性认识,是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钳工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学生的理解、领悟能力也在得到不断提升。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平时所见的,渴望更多的了解。教师应带领学生去设备齐全、工艺先进的机械加工工厂参观、实习。参观的同时,要求专业教师要结合课本知识和实际操作过程的讲解,特别是在课堂上不易讲明的、讲彻底的内容,要着重讲解。对学生参观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要耐心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很好的学习,否则,无疑是走马观花,失去参观的意义。要让学生在工厂有一段实习时间,让他们真切地体会到工厂的实际生产过程,把学校里学到的知识能及时转化到实际生产中来,达到学以致用。
四、效果和反思
1.学生训练更为投入
实践发现钳工训练教学情况正逐渐变得井然有序,培养学生的工作自觉性。往往出现这种情况:时间不知不觉地超过了下课时间,学生浑然不觉。学生表现出的认真程度和学习的自觉性值得惊奇。学生进行综合技能训练后,拥有了较全面的操作技能,具有一定的专业协作能力和专业岗位群能力、专业顶岗能力,减轻了用人单位的培训压力。多年来,本校机械专业毕业生深受一些用人单位的欢迎,甚至出现了因毕业生供不应求而争抢的局面,这是钳工训练模式有效的最好证明。
2.配合其他学科教学
钳工实际教学与其它学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仅从钳工单方面的角度来开展教学,是不够的,是不能够取得教学成功的。因此需要灵活地运用相关各学科的知识,来辅助做好钳工教学,这样做是十分必要的。
3.钳工教学与时俱进
创新课程内容是学好钳工的重要途径。当前的钳工教学,由于工业飞速发展,书本的知识与现实已有很大的差距。记得曾有人说过:“书本的知识与时代脚步相比,总是滞后的。”我想这是真的,否则就没有商业机密、技术机密可言了。所以,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应本着“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观点来对待,对于书本中的常识性、基础性的问题应讲深讲透。同时,应更新观念,不断创新,将课本以外的东西融入到教学中去,与时俱进的开展教学。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过程和方法,没有定论,也没有固定的公式可照搬照套,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探索新路,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才会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戚明,胡苏宁.《钳工生产实习教学法》.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王丹.浅谈锉削基本功和教学法.《现代技能开发》
[3]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编.《走进新课程》
[4]方天培主编.《教育心理学》
[5]《行为导向教学法研究》.《职业技术教学》杂志
[6]劳动社会保障部编.《机械制造工艺基础》
[7]徐冬元.《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