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武松
【摘 要】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课堂教学气氛非常重要。探讨了通过师生和谐,活跃课堂气氛;巧用语言,调动课堂气氛;借助多媒体,激活课堂气氛;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借助“活动”内容,盘活课堂气氛等方法,使地理课堂动起来。
【关键词】地理;教学;课堂气氛
地理学科在中学各门课程中处于相对特殊的地位,它兼跨文、理两科,不少知识点又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造成了地理课堂气氛一向比较沉闷、单调的局面,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地理科成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工作重点,为此,营造地理课堂教学气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师生和谐,活跃课堂气氛
成功的教学依赖彼此真诚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现代教育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过去强调的“师道尊严”,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体系,已为新时代所摒弃,而以人为本,以人格和谐发展为核心理念的文化价值,正成为我国目前教育的主要目标。
作为一名教师,要让学生喜欢你,接受你,就必须注重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关心体贴学生,作学生的朋友,对学生学习生活情况多了解,让学生感到与老师谈话如逢知己般轻松愉快,从而乐于向老师敞开内心世界的大门。这样,良好的师生关系就建立起来了。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则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由喜欢你,进而喜欢上你的课,每次上课,师生双方都很愉快,课堂气氛定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学生上完前一节课盼望着下一节课。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成绩自然而然就凸显出来了。实践证明,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变“厌学”为“愿学”。
二、巧用语言,调动课堂气氛
语言是表达情感的主要手段,教师的语言对学生有较强的感染力,在教学中,优美动听的语言容易把学生引入教材内容的情境之中。幽默风趣的语言能逗得学生开怀大笑,再加上恰当的表情和手势,往往能把学生带入兴趣盎然的境地。如在讲内蒙古高原的地貌特征时,若能有声有色地描述内蒙古草原优美的景色,再加上诗词的点缀,像“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很容易把学生的思绪带入到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中去,感情上产生强烈的共鸣。又如讲到长江时,引用“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词,把学生带到“波涛汹涌,江阔水深”的长江中去,使学生顿生无限的遐想。在讲到我国西部地区自然景观时,则用“春风不度玉门关”诗句,让学生体会到我国西部地区干旱的环境和粗犷的西部景象。而“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两银”让学生在开怀大笑之余将云贵高原的气候、地形、人文等特征深深地印在脑海中,难以忘却。教学中教师语言如果既有空间的立体感、层次感,又注意抑扬顿挫,语气轻重起伏,就会掀起课堂上一个又一个兴奋的浪潮,收到师生双赢的效果。
三、借助多媒体,激活课堂气氛
多媒体的使用,让地理课堂教学如虎添翼。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更起着一种难以替代的作用,它能将抽象的东西转化成具体的事物,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能将静态的事物化为动态的事物,增强了学生的视觉效果,它也能将无声的事物转化为有声的事物,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因此,多媒体教学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地理教学中。
多媒体教学进入地理课堂后,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课本知识学起来更为容易,教师上课也变得更为轻松、从容。整个课堂气氛空前高涨,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如在讲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这一节课时,众所周知,由于这一节属于空间性很强的地理教学难点,内容远离生活实际,抽象难以理解。学生对这一内容看不见,听不见,摸不着,感知不深,理解不透。传统教学中光凭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笔、一本书,根本无法解决问题。这是令学生害怕、让教师头疼的地理难点,绕也绕不过去。而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动画效果,把地球运动的自转方向、公转方向、轨迹、周期等,一一演示给学生看。教师可边演示边讲解,通过动态的画面,把抽象的知识转化成直观形象的画面,使学生观看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使疑难问题迎刃而解。又如在讲《长江》一节时,通过多媒体课件,画面上长江奔流不息,浩浩荡荡向东奔去。再配上令人荡气回肠的歌曲《长江之歌》,使学生不但在视觉上、听觉上得到美的享受,而且很容易就记住“水流急,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的特点。
可见,多媒体课件能使课本中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地理变化过程,更加生动直观地演示出来,这对增加课堂气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探究式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会“解惑”,更要会“布疑”。明代陈献章曾经说:“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好的悬念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急于知道下文的迫切心理。例如,在讲述气温随纬度变化而变化的分布规律时,学生发现气温是随着纬度的升高而降低的分布规律,这时,我就提出一个问题:“夏季时,全国普遍高温,而广州、北京温差却不大,這是为什么?”我一边引导学生读图,一边让学生积极思考,最终学生得出“广州纬度低,获热多,但日照时间短,北京纬度高,获热少,但日照时间长,所以在夏季温差不大。”的结论。学生因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从而激发了学习地理的兴趣。再如,讲到“中国地势”时,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得出我国地势特点后,教师可设问:“假如我国地势不是西高东低,将会对我国的气候和河流流向产生什么影响?”通过设“疑”,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进而勾起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五、借助“活动”内容,盘活课堂气氛
初中地理教材中,“活动”内容很多,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且与地理课堂教学联系紧密。这就要求地理教师不仅要按“活动”要求来开展教学,更重要的还要发挥学生的地理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力。我在上初中地理第一册第一节时,要求学生:利用乒乓球制作地球仪模型,在乒乓球上画出地球的两极、赤道、经纬网等。这一地理活动内容,从开始到完成的整个过程,学生都是亲自动手,而要完成这个制作,就必须掌握相应的地球知识,而这些在课堂上已经讲过的知识又肯定会再现于学生的大脑之中。我们常说“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操作的学得牢。”学生通过这种实践活动,能使自己在动手过程中牢固掌握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同时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又如,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中,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地图知识,制作校园平面图,并且用不同的图例表示出来。往常学生都是应付了事,这次我采用比赛的方法,比比谁画得最准确、最规范,学生一听说要比赛,兴趣一下子就被提起来了,很快一幅幅精美的校园平面图就顺利完成了。通过这次活动,一方面解决了“地图”教学的难点,同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总之,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以上几点外,还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广泛获取地理学科的新知识、新信息。“学”无止境,“教”也无止境,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勇于实践,方能顺应时代潮流,让地理课堂教学灵动起来,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