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征宇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教育教学体系中重要的教学方式,其具有研究性、开放性、自主性等特点,它既给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相结合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对小学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途径和方法展开探讨。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主体性 生活化 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G4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6-0133-02
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改革,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愈发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在整体教育教学体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成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基本组成部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旨在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并且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与适应能力。适当的小学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激發学生的潜能,使得学生的知识更为丰富,综合能力得到提高。所以小学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途径与方法应当引起教师以及家长的关注。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性策略
(一)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的关键,只有学生自愿的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中,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将学习作为生活中的另一种"娱乐"项目,把知识深深的印在脑海当中。
(二)实行小组合作教学方式
在一个班级当中,要做到尽可能的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反映出自身的思想与动态,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其最佳的方式使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合作学习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与合作精神。例如,在学习第四单元"我和小伙伴"的时候,就可以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所要掌握的知识。这一章主要是让学生领略到友情的意义,使学生能够珍惜身边的伙伴与友情。那么教师可以让每一个小组共同合作完成一项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会合作的意义与朋友的重要性,同时也会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自主探究能力。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活化策略
(一)开阔学生的眼界,对生活有更多的了解
教学过程应当贴近于生活,使得学生对世界有更多的了解。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能够使学生更好的领悟生活,并且增强其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从侧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贴近生活的学习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潜能,不仅可以学习到教材上所要求的学习内容,也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对课外的知识的理解也会有所提升。
(二)进行户外教学的方式
要使学生更多的了解实际生活中的世界,就应当让学生亲身领略校园外面的世界。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进行户外教学的方式,对学生的领悟能力与适应能力进行培养。例如,在学习第一单元"我爱家乡山和水"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几处风景如画的地域带领学生进行参观,在带学生参观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和学生讲述天气的各种变化,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大自然的壮丽和家乡的美丽风景。通过参观学习,学生在热爱大自然的同时也会加深对家乡的热爱。这达成了课程教育标准,也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加强学生的自然适应能力。
三、小学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趣味性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导师,有兴趣作为指引,能够使得学生对学习有一定的积极性。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当中,才能够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同时达成课程教育目标。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对知识有更好的掌握。
(二)通过游戏活动,活跃课堂氛围
活跃课堂氛围是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式。学生都是喜欢做游戏的,所以教师可以围绕学习主题为学生设计一些游戏活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够加强学生智力的开发。例如,在学习第三单元"花钱的学问"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道具,在上面标注好价格,在交给学生一些道具金钱,让学生运用手中的金钱买标注好价格的道具,以金钱花销的合理性作为评判游戏输赢的标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结语: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重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就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获得成就感,并且提高其自信心,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今宁.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开设现状的分析与反思[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02).
[2]刘萍.浅谈《品德与社会》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整合[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3(09).
[3]潘茂春.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及不足[J].读与写.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