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平
【摘要】语文综合实践课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活动课。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习惯影响,在实际教学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模式成了演戏型甩手型上课型,为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改变现状对策应从任务布置精心指导宏观调控及时评价四个环节体现其综合性教学目的的实践性,从生活社会能力诸多方面体现其范围的综合性,从语言氛围体现其口味的语文性
【关键词】综合 实践 现状 创新 能力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6-0059-02
语文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是源于我国语文教育界对杜威的"活动课程"理论的创造性借鉴。主要表现为学生是课堂主体,以活动为学习形式,以学习语言知识、形成语言能力为主要内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新的课堂形式。也就是说它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知识与能力,并从中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激荡、视野的拓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和评价模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阵地,也是开展个性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载体和平台。
一、课堂实施现状
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大一统"的教学行为。利用过的课程资源基本上局限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参考和教科书,最多扩展到课外读物、朗读磁带、教学挂图、幻灯片、多媒体等。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往往是遵循教学大纲,执行教学计划,教授教科书。考核学生一般以掌握运用知识信息多寡为考核目标,脱离社会,脱离现实、脱离生活,把语文当作不食人间烟火的纯艺术课,审美课。这种传统教学习惯影响根深蒂固。
在实际教学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少,就算有也流于以下几种形式:演戏型,甩手型,上课型。要么将课程当成简单的游戏,师生热热闹闹地"秀"一场,要么当成传统的字词句分析课,枯燥乏味,无法高质量完成教学目标。有的教师新课标理念不彻底,认为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活动课,老师布置任务,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忽视过程与组织,更有甚者课堂失去语文味;有的认为活动费时费力,教学效果难以及时凸现而行为怠慢;有的认为传统的模式简明老道,也培养了不少人才,担心放手搞花样教学易,收拢却难;有的热情高,可后劲不足,又无经验,活动不能持之以恒等都制约着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淡薄,敷衍了事,认不清语文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有的综合性学习中存在教師"作壁上观",放任学生的现象。学生活动得不到正确的指导,使综合性学习处于放任自流状态,降低了综合学习的质量,学生难以从活动中得到预期的锻炼。学生参与的面不是很广。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有一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同学积极参与到整个活动的设计、组织、成果的展示等环节中来,与此同时,还有一小部分同学由于多种原因,无形中被排除在外。评价体系相对滞后。由于评价改革相对滞后,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在学校、教师、学生评价等方面尚未有实质性的突破,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进一步实施。
这种半吊子漫不经心的做法,已不能适应语文教育改革和发展,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语文素质的要求和学生对语文学习广泛性及多样性的需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要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除在整合和优化课程结构、开发课程资源上更要在教研教改实践运用上下工夫。如何开发课程资源,有效地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提高语文学习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拓展知识的空间。往往成了教师组织实践性教学忽视或薄弱的环节。
二、应对对策与谋略
㈠首先要体现目的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是区别于单一的课堂学习模式,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亲自实践,在活动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实践的形式也是多样的。所以说这种类型的课,功夫应该在课外,课内仅限于活动展示的作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不能光靠教师讲授知识,但亦不能完全没有教师的"授",这里的"授"指的是教师在开展活动前后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充分的指导。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认为一次完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至少需要四个环节来完成。
1.任务布置
布置任务是开展实践活动的前奏,主要是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展开课题研究,明确课题研究目标和意义。任务布置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因此教师有必要精心创设生动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以选择适合自己的主题。按照兴趣相近者、主题相近者、性格相近者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小组的分组合作。例如要开展一次以"看看我们的地球"为主题的活动课,教师就应在任务布置中指导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任务,成立学习小组,根据任务需要可以分成新闻组、图片组、文学组等不同任务组,各小组分工明确,人人有任务,开展活动过程中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精心指导
第二步主要是教师给予学生研究方法、方向上的指导。这是关键的一环,关系实践课的成败。学生面对着庞杂的资料信息难免眉毛胡子一把抓,此时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学会结合研究主题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筛选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进而完成研究任务。处理信息不但使学生有机会整理和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还能不断提高信息素养和掌握信息技能发展团结协作的能力。同时也能了解生活了解社会。例如在以"看看我们的地球"为主题的活动中,新闻组搜集了有关地球的新闻素材来展示,文学组则通过解读文字来了解地球,图片组选择系列图片将地球因人类的贪欲走向毁灭定格于瞬间,这样各个学习小组则能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研究任务。
3.宏观调控
成果展示是学生探究和学习质量的显现环节,能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感觉,展示课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汇报实践成果,反馈交流,共享经验时,老师要适时组织、指导、点拨。做到去粗求精,去伪求真主题突出,环环相扣。要鼓励学生多形式展示成果。
4.及时评价
总结评价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环境和社会现实来总结、反思,获得实际的体验,在增长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深化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认识。评价阶段是学生发现问题,寻找差距的好时机,教师评价应当指导学生在理解实践目的,借用方法手段,展示成果形式,语言组织上提出意见,总结出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得与失,原则上以肯定表扬为主。不管把评价权给学生给小组长还是教师,均要激励学生在大环境中进步,增强学生自信,达到大面积、全方位进步、提高。自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相结合。只要能达到目的,我认为评价方式可以不拘形式。
㈡其次要体现范围的综合性
这里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其基本特征应为:(1)课上有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有外在的愉悦表现,而且有内在的成功体验。(2)伴随着思维活动。语文教学不仅担负着培训学生语文素养和良好学习习惯的任务,而且担负着发展学生思维,促进智力发展的重任,必须将感悟语言和发展思维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完成教学任务(3)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化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也就是说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要与学生的生活相关,在学生感兴趣的学习背景中训练学生多种能力,例如:组织协调能力、搜集信息的能力、整合信息的能力、提炼加工总结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表演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等。
㈢再次要体现出口味的语文性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内容,在突出综合性,强调实践性的同时,还要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首先,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活动中的"文化蕴育点",在生活中营造文化气息,通过语言文字向学生传递祖国的、世界的和历史的、现代的多元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其次,语文课程资源非常丰富:教科书、教学挂图、各类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各种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還有博物馆、纪念馆、布告栏、报廊等,教师要具有敏感的课程资源意识,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这一特点,在课堂内外,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只有抓住了学生的心,才能让语文学习成为他们的一种享受,成为一种创造性活动。而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潜能的好方法。它能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求得拓展的新天地,是践行大语文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舞台。身边的生活环境就是学习语文的课堂。鼓励学生把握课内外知识的对接点,超越课本,走出课堂,到课外的知识海洋中去搜索、筛选、处理资料,把学习的直接经验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把学问性知识与体验性知识相融合。概括起来就是四句话:走进自然,感受生活是综合实践教学活动取得实效的前提;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是综合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的基础;培养创新能力是综合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载体;进行课文延伸拓展教学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