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新生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与实践

2015-01-13 21:00罗培兵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4年12期
关键词:信赖分组分层

罗培兵

【摘 要】刚刚步入初中的新生因课程种类的增多,知识难度的加深,教学内容和思维方式要求的提高,以及学习环境的改变,使得大多数七年级新生措手不及。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七年级是引导入门,打好基础的关键阶段。本文从第一堂数学课激情引趣,到实际教学中稳扎稳打,再到根据学生程度的参差不齐而采取分层分组教学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如何做好七年级新生数学起步教学。

【关键词】兴趣;信赖;分层;分组

一、留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取得学生的信任

七年级学生的兴趣很大程度受老师的影响,学生会安静地听完第一堂课,然后对你掂斤估两,觉得你的教学水平怎么样,工作经验如何,并且与心中的楷模——自己的小学老师作比较。学生在这一比较中,是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来适应你,还是以消极、挑剔的态度来对付你,进而影响着他们学习数学兴趣的增减。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第一堂课的机会,凭借教师优异的教学素质,敏锐的数学智慧来感染学生,征服学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这将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我在七年级第一节课是这样设计的:本节课我没有安排新课内容,主要介绍一些与数学有关的趣味知识。

首先板书“+”、“-”、“×”、“÷”、“=”五个小学数学常用的符号,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符号的含义吗?学生都能纷纷说出其意思。接着又问:你们知道它们是怎样来的吗?学生说不出来。我就向他们介绍了常用数学符号的由来。“+”:是15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美所创,在横线上加一竖,表示增加的意思;“-”:也是魏德美所创,在加号上减去一竖,表示减少;“×”:是18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首先使用,乘是增加的另一种表示方法,所以将“+”号斜了过来;“÷”:是18世纪瑞士人哈纳所创,意思是表示分界,所以用一横线把两个点分开;“=”:是16世纪英国学者列科尔德发明,他认为世界上只有用这两条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线符号来表示等值最为恰当。

接着,我还给学生讲了“数学家巧解实际问题的传奇故事”,举例告诉学生从日常的生活小事(如猜单双等)到高精尖的卫星运动轨道无不存在数学知识的运用,介绍了数学中的高效思维方法等。

最后我动手随意而迅速地剪出三角形,提问学生你能画一个圆恰好经过一个已知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吗?你能在一个三角形中画出一个最大的圆吗?我又通过简单作图画出了三角形的外接圆和内切圆,还提问学生:谁能画一条直线把长方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你有几种分法?同学们迅速地说出了几种答案,接着给出了这道题的答案并告诉他们:你们只要认真学好数学,它会告诉你们比这多得多的数学知识,你们可以比老师画的更快,做的更好。

这节课涉及的这些问题一般都是学生没有接触过且又都很感兴趣的,因此这节课学生听得很认真,他们充分感受到了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对初中数学的学习充满了向往和极大的热情。课后他们通过这一节课对我产生了深深的认同、信服和接纳,从此,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喜欢学习数学。数学知识是有无穷魅力的,我正是用数学迷人的魅力取得了学生的信任和拥戴。

二、进度适当,精讲多练,稳扎稳打

心理学上告诉我们,成功和失败在学生心理上会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对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刚进初中的学生所具备的知识能力相对还比较欠缺,如果有的教师“望生成龙”心切,刚开始一味赶进度,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复习或用来补充内容,提高要求,这很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所讲知识没时间去消化,理解不透彻,导致作业无从下手,错误率高,测验得不到好成绩,这给学生增加了失败的情感体验。尤其当学生接连遭受失败时,学习数学的兴趣被挫伤,其后果是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害怕,厌恶情绪,甚至产生“反正学不好,干脆不学了”的想法,这对我们以后的教学工作极为不利,因此七年级新课教学进度要适当放慢。

如有理数的运算中学生能够记住运算法则却不能熟练正确运用等,针对学生兴趣和意志力特点,在每一个运算法则学完后都安排有练习课,使学生能够巩固做学知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有梯度,课堂上有意识地多安排一些练习的时间,让学困生“跳一跳,能摘得着”的例题、习题进行训练,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体验学习的成就感。

如在有理数的加法混合运算一课中设计了如下练习:

将下列各式统一成加法后再计算:

1、1-5+3-2

2、-5.4+3.5-4.6+6.5

3、(-7)-(+5)+(-4)-(-8)

4、-+()-()-1

这一组题目,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兼顾到每一个层次的学生,以能者多做为原则,使学生思维处于高度兴奋和积极探讨的状态之中,学生接受和输出的信息大大增加,达到了各个层次互补提高的目的。开始阶段也应多一些对作业的讲评,使学生在讲评中获取成功体验,明白失误原因,消除疑难困惑。

总之,进度要适当,教师教的节奏与学生学的节奏和谐发展,稳步推进。

三、分层导学,激发学习兴趣

七年级学生知识水平起点低,理解接受能力差异大,学困生对课本上的例题、习题感到无从入手,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讲解和实施合作学习,并在练习的设计上适当分层。在课堂教学中对全班学生根据学习基础和座位特点进行了分组,小组内互助帮扶合作学习,同班学生互相交流,同时结合本校教学教研组“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研究要求,则加大了“优帮差”的比重。指导合作学习小组根据本组学习实际,定期召开小组长会议,收集、了解存在的问题,研究、讨论解决的办法,加强小组内优生对“学困生”的指导帮扶、学习检查,“兵教兵”互助合作,为“学困生”解决问题、追求进步提供了充分的资源和环境保障,优生在教的过程中也提高了自身对知识的理解、把握以及灵活应用,同时为了使每个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听得懂,学得透,对课堂练习作了适当分组,让学生在解答不同层次的练习中掌握、巩固数学知识。在作业上设计有启发性,综合性的思考题,组织数学兴趣小组,通过多种渠道使学有余力的优生发挥潜力,得到更大提高。对于学困型学生,教师耐心辅导,抓双基过关,这样消除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困惑和顾虑,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

四、和谐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

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能使师生双方体验到愉快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合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提高数学教学效果,需要师生共同配合。学生亲其师,是因为教师爱其生。七年级新生一般都会由喜欢老师而喜欢他所任教的学科,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对全班每个同学都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从而使学生从内心升腾起对老师的信赖和爱戴。教师要主动热情地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特别加强与学困生之间的交流、了解和指导帮扶,融洽师生关系。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总之在充满情趣的课堂气氛中开展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积极主动地学习,可使我们的教学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刚上七年级的学生往往和小学生一样,对教师、家长有很强的依赖心理,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使学生脱离依赖心理。课堂上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在练习中设计阅读材料,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和自学理解能力。

教师的工作是辛苦的,但若每节课师生互动和谐而高效,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学有进步,教师也将倍感欣慰。每送走一批学生,回归到七年级数学教学岗位,又变成了初中数学启蒙教师,在那片处女地上寻思着如何牵着那些稚嫩孩子的手走进数学王国快乐遨游。

猜你喜欢
信赖分组分层
一种沉降环可准确就位的分层沉降仪
分组搭配
浅谈行政法的信赖利益保护原则
雨林的分层
怎么分组
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的中国化
有趣的分层
分组
一种改进的自适应信赖域算法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