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惟勇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在写作教学中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阅读和写作是一个互动式的过程,它们互相依赖又相互促进,只有广泛阅读,学生才能积累语言,才能提高语言的表述能力,由读到写,由写到读,相依相生,相得益彰。
一、 厚积才能薄发
任何人在学会写作之前,他都会有一定量的阅读,由此获得语言文字、文章技法的认知。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个人表达能力的强弱及写作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阅读数量的多少、程度的深浅,以及读写互相运用的得体与否。我们相信古代文人墨客的学富五车、文思泉涌、才高八斗的说法,也就自然信服三国七步成诗的曹植、晋代洛阳纸贵的左思及唐代挥就《滕王阁序》的才杰王勃等的事迹。教师要想学生写作有不断的源头活水,就必须引导学生阅读。
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其实,按照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时,学生不可能在课上读得很多,但也不会太少,关键在于我们讲得太多,课堂充斥着滔滔不绝的“讲透讲深”的声音,而缺少学生的自读,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更重要的是我们没有拓展阅读的时间或空间,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首先,我们要引导学生阅读。“引导”侧重于导趣、导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阅读的内驱动力,是最好的老师,有了这个动力,学生才会挤时间读,有滋有味地读,从中汲取知识,汲取有益于人生的养料。因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前提。有了兴趣学生就会热爱读书,便会感到读书不苦,其乐无穷。在激发了阅读兴趣之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读书的方向,要帮助学生选择读什么样的书。“开卷有益”未必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我们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合理地选择不同类型的课外读物,体裁要多样,内容要全面,以适合不同类型的学生,发挥“好书”天然的吸引力,激发学生们的“无意”兴趣,让他们一见生趣,爱不释手。
其次,我们要指导学生的阅读,“指导”侧重于导法、导疑。指导学生处理好博览和精读的关系,博览是为了广开读源,搜集捕捉丰富的信息,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更是为了开阔视野,增强人文素养。而要书读得深,研得细,这就需要精读,教科书、经典篇目、重要文段要精读。还要指导学生处理好品读与感悟的关系。品读就是对所读的的内容进行反复深入地研读,就是设疑、质疑、参悟。谁读的愈多,悟的便愈多;谁疑的愈深,悟的便愈真;谁常读常疑常悟,谁的悟性便愈好。而悟性愈好,阅读便轻松,愈觉收获甚丰。
阅读是积累,是基础,是作文的先决条件。不阅读就想写好文章,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作文则是阅读积累的运用和升华。阅读得多,阅读得精,然后积极熟练地运用于写作,便如“源头活水”,文思不断,常写常新。
二、 阅读与写作的相互作用
阅读和写作是初中生要掌握的两项重要技能,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又相互独立,是一个心智、思维交互作用的过程。
1. 阅读对写作的影响。鲁迅先生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怎样写。”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比较典范的。通过学习,可以了解各种文体的特点,写作技巧等等。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具体指导学生如何去品味佳作。例如《社戏》这篇课文,最突出的一个写作特点就是根据中心确定详略,教师要通过教学使学生明其特点,悟其写法。《社戏》这篇课文真正写社戏的内容并不多,甚至没写出戏好在哪儿。为什么?因为“我”所怀念的不是戏本身,而是在看戏,这一点正是课文的主题。正因为如此,戏的内容写得并不多,笔墨是很省俭的。而围绕着戏,选取戏外的生活素材来写,作者却不惜运用“浓墨重彩”。在阅读教学中,通过精心剖析,要引导学生吸收“学写”的成份,一课一课地教,一点一点地学,日积月累,就能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我的体会是:一个语文教师,根据“课标”的要求,对讲课内容要敢于取舍,善于取舍,重点内容详讲,非重点内容略讲,这是很重要的。“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一得之课,往往会比面面俱到、泛泛而谈的课好得多。对教材的关键之处,要敢于重锤敲打,要不惜时间和精力,讲够讲透,淋漓尽致而后止。突出重点,解决难点,这样,“一曲难忘”,也许能给学生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有人说,有目的、有选择地“辨析字句于毫发间”,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确实,语文教师应该有职业敏感。不教语言的课,就不是语文课。例如,教朱自清的《春》,讲到“春雨”时,“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就要认真地进行语言剖析,说明作者用了这几个生动的比喻,它是如何体现了春雨那“细、密、轻、柔”,而且有“微弱闪光”的特点。
总而言之,阅读对写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语言表达(词汇、语句)方面的积累;另一方面主要表现在文章结构(开头、结尾、过渡、照应、伏笔、衬托等)的积累。
2. 写作促进阅读。其实,读写的作用是相互的,我们在讲读对写的影响,事实上写也对读发生作用,“书到用时方恨少”。为了写作,我们往往要去进行适量的阅读,这种阅读有时着重于内容,有时着重于技法,也有时两者兼有,这种情形下的阅读源于写作的需要,因此说写作促进了阅读。
比如,在初中生的议论文写作中,学生往往要围绕某一个观点进行广泛阅读,搜集围绕观点的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同时学习别人议论文的写作方法,希望自己的写作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如果自己写过某个方面的内容,再去阅读相似的内容,往往会很有感受,在读中会有顿悟。
阅读与写作的作用是相互的。叶圣陶在《认真地努力地把语文学好》一文中说:读是为了了解别人的思想,而写是为了表达思想叫别人了解。了解和表达又是相互影响的:提高了解的能力,表达的本领就能加强;提高了表达的能力,了解的本领也能增强。
三、 阅读与写作的密切结合
在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重读轻写,有些教师重写轻读,由于读与写结合得不那么好,甚至出现读写脱节的现象,以致作文教学收效甚微。江苏省特级教师严华银在强调“阅读教学本位”和“写作教学本位”的同时,提出了“读写互动”的观点。他认为:阅读之于写作、阅读教学之于写作教学,其积累铺垫、基础工程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就宛如源头之于活水,根本之于参天大树,将“读写”结合作为写作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是几乎没有异议的。另外他还强调了写作之于阅读、写作教学之于阅读教学有反作用:调动旧知,是可以帮助和推进整体阅读的;传授写作新知,可以促进对阅读难点问题的理解和把握。
读得好,方能写得好。可能会有人质疑:那生活置于何处?从哲学上讲,生活实践是精神生活的基础,也必然是写作与阅读的基础,但生活毕竟不是写作本身,不仅如此,生活实践与写作之间还有相当的距离,相比之下,阅读与写作最近。因此,我们惯常的过于强调生活而忽视阅读的做法,显然是缘木求鱼,得不偿失。“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主要适用于作家,不完全适用于学生。
叶圣陶曾说过:“老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果能不为死讲乱讲,而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不知不觉中自能影响作文。”阅读与写作的结合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结合。阅读是内化,写作是外化;阅读是积累,写作是运用;阅读是延伸,写作是提高;阅读与写作永远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就如一对比翼鸟,如影随形。
阅读与写作结合,不是简单在操作上的模拟。阅读的材料(范文),有的可以成为诱发的因素,有的可以成为模仿的榜样,有的则只能作为揣摩的对象。从读写结合的时机来看,可以先读后写,可以读读写写,可以以写带读,也可以读而不写。读写结合的形式也可以丰富多样,写作活动可以成为阅读活动的延续(如续写、扩写),可以成为阅读活动的深化(如评论、随笔),也可以成为阅读材料的迁移(如模拟或技能训练)。
当然,阅读不能代替写作。阅读和写作都很重要。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又相互独立。阅读与写作有交互的作用,因而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是好方法。因此,只有全面了解阅读和写作的相互作用,才能更好地把阅读和写作融合在一起,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作者单位:仪征市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