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玲
考试在日常教学评价中,是检测教学质量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学生的答题就是一面面镜子,真实地映照着教学的成败。教师有必要细致深入地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及时总结教学得失及原因,以充分发挥考试对教学的反馈、激励、诊断和发展等功能。
本文对某校三个年级的三道具有代表性的答题情况进行分析,试图“窥一斑而知全豹”,引发我们反思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 阅读教学教什么
三年级试题是一道课外阅读题。要求阅读短文,并完成相应的练习。短文描写的是公园的荷花,其中有一道题:
?将下面的词语恰当地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花蕾初绽 千姿百态 竞相开放 含苞待放
池边五颜六色的鲜花( ),有的( ),有的( ),它们( ),万紫千红。
这道题看起来很简单,然而学生的错误率却极高,很具有普遍性。随机抽取某班69人的试卷作为样本,错误的高达41人,错误率为59.42%。再仔细查阅答卷,发现其中有40人竟然颠倒了“花蕾初绽”和“含苞待放”的顺序,他们模糊了这两个词语之间的区别和内在联系,没有理清叙述的先后顺序。
简单的题目却答错,说明我们平时的教学一定出了问题,需要认真地反思。拿到一篇课文,很多老师常常盲目地设计一连串的问题,于是课堂就成了师生之间琐碎的问问答答。例如教学上面这段文字,教师就会问:“花儿多不多?开得怎么样?有哪些姿态?”等这些学生一读就懂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没有学生的独立阅读、自主品读和个性赏读,以群体代替个体,仅仅局限于课堂表面的热闹。教学一旦失去了学生的个体性和独立性,还谈何所得呢?词中有形,词中有画,词中有意,词语本身就是一种感性的存在。“花蕾初绽”“含苞待放”这两个词语形象地描绘出花儿的不同姿态,大部分学生之所以模糊这两个词语,是因为平时没有养成斟酌词语的习惯,考试时没有仔细体会词语的意思,没有比较其中的异同,还怎么谈得上“恰当运用”呢?须知,学生的习惯和能力是在平时的学习实践中培养和练就的。《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提出这样的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这是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我们落实得怎样呢?如果平时没有相应的“达标”训练,学生没有在这样的“过程”中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心中根本没有“法”,能力岂能一蹴而就?学生的错误直接暴露了我们教学的失误。
“过程和方法”,是新“课标”极其重要的三方面目标之一。新“课标”中也提出相应的明确要求:“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而“方法”一定是在“过程”中不断地实践而习得的,我们的教学重“过程”了吗?习“方法”了吗?仅仅“授人以鱼”的教学,往往是微不足道、得不偿失的;而“授人以渔”的教学才是事半功倍、功德无量的。
阅读教学教什么?要教会学生独立阅读,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要让学生养成自主感受、理解和品味词语的习惯;要教会学生习得阅读、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基本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逐渐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
二、 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多大
五年级的试题来自所学课文《推敲》。千百年来,《推敲》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学生学过课文后也都耳熟能详。题目要求学生读过《推敲》的有关段落后,完成文后的有关练习。其中的一道题目是:贾岛被称为“ 。”五年级三个班共140人答题,错误119人,错误率为85%。大部分学生试卷是空白的,其中五(1)班、五(3)班错误率为100%,五(2)班错误率为53.33%。
这样的结果很出人意料,因为这个故事很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按常理来说,谈到贾岛,人们无不被他的“苦吟”精神而感动。也正是如此,这个故事才得以世代传诵,“苦吟诗人”也就自然成了贾岛的代称。“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已成为他独特的标志性话语,这是文学中不可多得的基本常识,也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良好资源,教师理应将其作为文学知识介绍给学生,用贾岛的这种人格力量来滋养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敬畏,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再说,五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课外阅读能力,大部分学生手里都有相应的教辅资料,这些读物对此也有相应的说明、解释或介绍,学生理应有所认识和了解。可是,为什么这么多的学生失误呢?
原来,只有五(2)班的老师上课讲了“苦吟诗人”,并随手板书,还要求学生记在书上,所以,有近半数的学生正确答题。如果老师能够进一步检查落实学生记录的情况,并及时帮助学生复习记忆,结果会好得多。
当然,我们的教学不是为了考试,为了分数,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如果站在学生学习这个角度,针对这个知识点,理想的教学应该是:先让学生读课文,了解贾岛《推敲》的故事;然后,让学生课外搜集阅读有关贾岛的诗和他的故事,并和同学交流;最后,讲一讲贾岛的故事,重点欣赏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样,就将“苦吟诗人”这个知识点,化解于学生的阅读、交流和欣赏等语文实践之中,学生学得自主自在,情趣盎然,水到渠成,又何必死记硬背呢?
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多大?由此可见一斑。教师的“导”是学生学习的方向,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和结果。我们万不可忽视自身的主导作用,要积极引领学生广泛地阅读,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要开放阅读时间,增加阅读量,激励学生自主阅读、独立阅读和个性阅读。当然,教师更要以身示范,这是教学质量的根基和保证。这样,不仅老师会,学生也会;即使老师不教,学生也能会;即使老师不会,学生也照样会。这,才是理想的语文教学。
三、 字词教学的立足点是什么
六年级试题主要是考查有关字词的基础知识:
?根据拼音,联系词语的意思,写同音字。
jiǎn( )破烂 ( )麦穗 ( )便宜 挑肥( )瘦
通过六年的学习,学生已积累了丰富的学习经验,题目中也告诉了填写的方法:“联系词语意思”,可是学生的答卷结果令人吃惊:六年级三个班共有学生142人,错误132人,错误率为92.92%。其中“挑肥拣瘦”的“拣”错的最多,有127人,班级的差异性不够显著。
“捡”和“拣”音同而意近,并且都带有提手旁,如果不用心揣摩就难以准确地运用。“捡”出现在三年级下册《雪儿》一课中的“这白鸽是爸爸在路上捡的”;而“拣”出现在四年级上册《桂花雨》一课中的“拣去小枝小叶”一句。这两个字同是作为教学中的“四会”字出现的,都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如果让学生默写这两个词语,相信绝大多数学生都不成问题;但是放在一起使用就困难了。六年级是小学学习的最高阶段,按理说,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是比较强的了,这两个字都是以前学过的字,也是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字,学生理所当然应该准确使用,可是为什么事与愿违呢?当然,这也是容易出错的字,将两个字放在一起,更是鱼目混珠,真假难辨,越是这样,就越能考查出学生的理解、比较、鉴别和运用字词的能力。
汉字具有表意功能,无论是字音,字形还是字义,仔细琢磨起来都具有一定的美感。“捡”“拣”虽同读一个音,都是提手旁,都含有用手拿起东西之意,而“捡”更倾向于“拾捡”之意,如“捡便宜”“捡起地上的纸”等;而“拣”更多地倾向于“挑选、选择”之意,如“挑肥拣瘦”“拣出次品”等等。正是在这样细微的体会、比较和运用中,我们才能深刻地领略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和多彩。
面对学生普遍性的错误,我们不禁要问,字词教学的立足点是什么?仅仅是为了会读、会写来应付考试吗?当然不是。“学以致用”,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会读、会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会运用。“学了就用处处行,光学不用等于零。”正如新“课标”所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会运用,是字词教学的目标,也是衡量字词教学效果的标尺。日常的字词教学,我们更多地着力于会读、会写,常常忽视了“运用”这个根本,我们的教学怎能不功亏一篑呢?
我们教学一个字、一个词、一段话,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更多地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运用,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能够在这两个词语的“同”中体会到“异”,有了这样方法的习得,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能以不变应万变而应付自如;否则,就会束手无策,无所适从。像“联系语境”这样的题目,就是我们教学中必须渗透的教学方法,我们平时这么做了吗?当然,字词教学更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深入到生活中,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才具有真正的意义。学生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成功地运用了语言文字,才能充分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当然,语文教学不应寓于教材、寓于书本,要“用教材教”,用教材教会学生学语文、用语文。语文教学应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更要服务于生活。
(作者单位:新沂市马陵山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