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月琳
一、 抓好单元整体预习,了解人物信息
苏教版小语教材所选的文章涉及古今中外的人物,他们个性鲜明,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均有过一定的贡献。虽然他们的事迹能感动学生,但是他们所处的时代和学生有着很大的距离,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例如,苏教版四下第三单元介绍了中华民族古代英贤人物。从课文结构上看,《三顾茅庐》《祁黄羊》是叙事写人文章,《公仪休拒收礼物》是剧本。在过去的教学中,对人物的介绍往往由教师或个别学生包办,蜻蜓点水式的介绍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浅薄的。近年,我发现“整体教学”这种阅读模式更有利于学生对人物的思想、对课文内容、结构有一个整体的理解。于是,就安排学生课前进行单元整体预习,通过搜集和阅读人物的相关资料,了解人物所处的历史背景,知道人物的身份与职业等信息,了解人物在所处历史时期的事件以及后人对他的评价等,这些都是学生学习人物类课文必需具有的知识背景,为学生深入理解人物的特点,掌握写人文章的方法,起到积极不可缺失的作用。预习之后,他们带着对本单元任务的了解,进入课堂,学习的效率不言而喻。
二、 找准品读切入点,感受人物形象
写人文章里描写的人都是活生生的人,其思想性格是通过具体的事情或者材料来显示的。因此,在阅读写人文章时,要看一看作者是通过写什么事情来表现人物的,想一想所写事情的侧重点在哪里,它对表现人物特点有什么好处等。另外,有些文章能够直接找到反映人物性格特点、内心世界的句子或词语,阅读时只要找到这些关键的句子或词语,就能比较容易地领悟文章的中心。
1. 抓住人物的动作阅读。“课标”中第二学段阅读的要求是通过理解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我们要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文字背后的意思,使学生真正地理解课文,把握人物形象。教学《三顾茅庐》第3自然段时,我通过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刘备动作的词句:“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这一等就是“半晌工夫”“一个时辰”。这些描写,让我们看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在文中圈画描写人物动作的词语,并逐一体会这些动作背后所蕴藏着的人物的精神品质,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从而形成人物的鲜明形象:刘备的真心诚意,尊重人才。正是这点才感动了诸葛亮,愿意为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 抓住人物的语言品味。语言是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文章对人物语言的描写能反映人物一定的思想、个性和心理特点。人物生动的语言是写人文章特有的教学资源,读文章时分析揣摩人物的语言,有助于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如《“番茄太阳”》一文中明明的语言:“真的吗?太阳像番茄吗?那我就叫它‘番茄太阳。”反复让学生阅读,通过主人公明快的语言,学生们知道了明明没有因为看不见太阳而忧伤,而是把太阳叫“番茄太阳”,她的内心是快乐的、阳光的。“阿姨……等我长大了,我把我的腿给你”,这天真的话语听起来觉得稚气,但更多的让人感到明明的善良纯洁,懂得感恩,从而使我们进一步理解到了明明一颗美好的心灵。学生们在积极的思维中引起情感的共鸣,明明的美好心灵和作者对她的浓浓爱意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祁黄羊》一课通过人物的语言表现了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思想境界,塑造了这位做事出以公心,行事光明磊落的人物形象。教学时,我们就可以通过反复品读人物对话,弄明白文字背后要表达的意思,从表达方式的角度,体会写作方法之妙。如:(1) “我看解狐就很不错。”祁黄羊想了想,郑重地说。(2) “看来只有祁午能担当此任了。”祁黄羊想了想,又郑重地说。如把上面两段文字放在一起比较,抓住人物的语言就会发现,祁黄羊举荐时是非常认真的,严肃的,这恰恰表现了他的出以公心。
3. 关注侧面描写的体悟。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此类写人文章的特点。如《三顾茅庐》一课就运用了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显出了诸葛亮的才华。课文第3自然段的景色描写,把山冈比喻成卧龙,隐居在隆中的诸葛亮犹如这卧龙,静静地等待时机,等待明主。课文第4自然段,“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这短短一句话,将诸葛亮的谋略远见充分展现。他隐居在山野,却心系天下;他对当前形势看得十分清楚,并因时制宜,提出“三分天下”的策略。至此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对应上文,诸葛亮自然是才华横溢的隐士,难得的贤才。所以刘备才三次恭请,待之上宾之礼。又如,《黄河的主人》一文中对黄河的描写,道尽了黄河的的汹涌,听第一次坐羊皮筏子的人讲,更是连眼也不敢睁的,更衬托出艄公的勇敢、机智、高超的技艺。再如《祁黄羊》一文是通过对悼公的侧面描写,来反衬祁黄羊的出以公心,文章借悼公之口写出了大家的疑惑、担心,从而表现人物特点。
三、 拓展对比阅读,提升读写能力
阅读能力的提高关键在教师的课堂有效指导。教学写人的文章时,我尝试着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教学,就是把两篇或多篇文章(或语段)对照着阅读,通过辨析其异同,发现其共性和个性特征,以加深认识和理解,比较的目的在于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为了探寻其规律,归纳要点,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进行阅读教学,文章的内容、主旨、写法就豁然开朗,可以增大教学容量,提高阅读效率,为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写作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1. 同文比较,深入理解。在同一篇课文中,针对文本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内容进行有机地对比。如教学《“番茄太阳”》一课,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我采用对比的阅读方法,把失明的明明的“阳光”和作者“灰暗无比”的心情进行比照,在反复的阅读中,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明明的快乐、聪明、乖巧,天真和善良带给作者的震撼,这种巨大的反差震撼学生的心灵,也引起学生对明明的喜爱之情。
2. 纵向比较,拓宽视野。苏教版四下第七单元的《黄河的主人》《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爱因斯坦与小女孩》这三篇也属于写人的文章。《黄河的主人》一文中,对黄河气势磅礴的描写,对乘客的描写,对羊皮筏子的描写就衬托对比出艄公的智慧、勇敢、机智。都说温故而知新,教学中引导学生们在品读人物品质时,回忆第三单元所学的阅读方法,继而在比较中强化对人物品质的把握。而《爱因斯坦与小女孩》《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与《三顾茅庐》《祁黄羊》《公仪休拒收礼物》都是名人故事,他们都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思想。但还有用不同的手法、不同的写作技巧来刻画塑造人物形象,我和同学们在课堂上进一步探讨研读和运用学习,同样是写人的文章,他们的相同点在哪儿,不同点在哪儿,学习的提升点在哪儿,引导学生发现本单元与第三单元的写人方法有什么不同,采取什么样的阅读就能体会人物情感、品质。
当然我的预设不足以概括学生们灵动的课堂生成资源,但我相信学生在学习了第三单元后,再来学习第七单元的文章,他们能够意识到同样是写人的文章,运用比较的阅读方式更能激发他们对同类文章的兴趣,关注到它们在文章的思想内容、语言的运用、语言的表达方式、写作的技法上都有不同。通过这种有意识的横向比较,学生在第三单元中形成的这种比较的意识,会使他们的学习兴趣更浓,学生们会发现自己经过努力完成目标得来的知识更香甜,更有成就感。我想,对比阅读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淮安市淮阴师范学院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