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清
笔者以苏教版二下《欢乐的泼水节》一课为例,谈谈我与老师们在磨课过程中,对课文中标点符号教学价值认识的递进过程。
一、 初遇——擦肩而过
[情景再现]
师:他们为什么身上湿淋淋,还那么高兴?
生:因为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谁身上泼的水多,就意味着谁得到的幸福多,怎么能不高兴呢!(生读成了“?”的语气)
师:原来,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这一瓢瓢,一盆盆泼出的水,都是满满的祝福呀!所以被泼到水的人得到了祝福,当然会很高兴。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的学生,最后一句仍读成了反问的语气。老师没能发现、纠正)
[教后反思]执教者在教学过程中,根本没有注意到第2自然段最后一个标点符号“!”,说明执教者在解读文本时,没有发现可利用的这一教材资源。学生读成反问的语气,当然也含有加强情感的因素,但毕竟不是感叹句想表达的那种情感。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将这一句想表达的情感,朗读得完全不符合文中标点符号所要表达的语气时,执教者也没能立即纠正并进行指导,就在此时错失了“!”这一教学资源,以及其应有的教学价值。学生朗读的有效性如何体现?只有读懂了文中的文字和标点符号,才有可能把自己对文字和标点符号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才有可能让学生爱上祖国的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
二、 重遇——浮光捕影
课后,我与执教者交换了意见,执教者对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在进行第二次执教时,关注到了“!”这一标点符号。
[情景再现]
师:你们漂亮的节日服装被淋湿了,怎么还那么高兴呢?
生: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谁身上泼的水多,就意味着谁得到的幸福多,怎么能不高兴呢!
师:原来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泼出去的水会给人们带来幸福呀!
师:请大家看这幅图,这么多人都把清水泼在老奶奶的身上,祝她身体健康!(出示句式练习)
我把水泼在孩子身上,祝他(她) 。
我把水泼在姑娘身上,祝她 。
我把水泼在 ,祝他(她) 。
师:在送出祝福的同时,你也得到了很多祝福,怎么能不高兴呢!
师:小小的感叹号里藏着多少欢乐,多少激情呀!
[教后反思]执教者范读了最后一句话,意在提醒学生注意这句话的朗读语气。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对这一句话中感叹号的朗读,还有部分学生读成反问的语气,是什么原因?回想教师仅仅是一句“小小的感叹号里藏着多少欢乐,多少激情呀!”也许有些认真听讲的学生,听到了老师的这句话,但对这句话能否真正理解?他们在朗读中能否体现老师所说的“欢乐与激情”?事实证明效果不理想。如果学生不能真切地理解标点符号所蕴含的意义和情感,不经过实实在在地实践练习,怎能真正有效地掌握!课后了解了学生朗读这句话的情况,与我的猜想一致:所有的学生都将这句话读成了反问句的声调——上扬。深究其因,学生只关注到“呢”,而没有看到“!”。有的学生以为只要有“呢”,就应该读成问句的声调,有一位同学这样读了,其他的学生也就都这样读了。当我范读指导学生朗读时,他们还是多次读成反问的语气。从以上的情况可以看出,执教者依然没能说明白“!”,当然也不能领着同学们真正地体会“!”所表达的情感。
三、 再遇——识得庐山真面目
针对讨论的意见,执教者对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重新进行了修改。
[情景再现]
师:他们个个身上湿淋淋,怎么还那么高兴呢?
生: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谁身上泼得水多,就意味着谁得到的幸福多,怎么能不高兴呢!
师:原来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这就是人们欢乐的原因啊!(出示句式练习)
你们看,这么多人都把清水泼在老奶奶身上,祝她身体健康!
我把水泼在孩子身上,祝他(她)学习进步,茁壮成长!
我把水泼在姑娘身上,祝他(她)永远年轻,生活幸福!
我把水泼在 ,祝她 !
师:在送出祝福的同时,你也得到了很多祝福,高兴吗?
生:高兴。
师:为了表达高兴的感情,作者在句末用了个特殊的标点符号,你认识它吗?
生:是感叹号。
师:对,感叹号。它表达了人们非常高兴的心情,你能通过朗读体现出来吗?
(生读这一句,读得很投入,很有感情)
师:小小标点能传情,听得出,你真的是发自内心的高兴!
师:这真是一个——欢乐的泼水节。让我们把它记在自己的脑海里。
[教后反思]这一次,执教者通过对内容透彻地理解,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与学生一起,真正地读懂了“!”在这篇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首先,引导学生认识“!”;然后,在了解傣族的传统风俗后,去感知文中“!”所表达的情感,体验当时人们的心情;最后,激发学生通过朗读,将自己的理解外化出来。执教者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地抓住了文本所提供的信息,体现了学生学习由内化到外显这一过程,对这一信息的处理也达到了预设的目标。学生在这一语言实践过程中,也体会到傣族人民生活在祖国的怀抱中是多么幸福。
(作者单位:盐城市滨海县东坎镇东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