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霞
【摘要】教育学家认为: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也是一种特定环境下的人际交往活动。着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运用适当的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以优良的情感去激发学生,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因此,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有认知方面的信息传递,更要有情感交流。
【关键词】情感教育 化学教学 师生关系 鼓励 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168-02
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有认知方面的信息传递,更要有情感交流。在化学教学中强调情感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及认识过程、认识特征,遵循优良情感发展的一般规律,就化学学科特点而言,为了做到以上方面,我们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须建立一种稳定的和谐的“情感场”。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为此,教师必须树立威信,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人范”。要在学生中树立威信,教师必须尊重、爱护、体贴学生,能够严以律己、以身作则、为人正直、诚实守信用和一种乐于奉献的精神。
二、鼓励欣赏学生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同样,教师也会有顺心的时候和不顺心的时候,此时,教师必须将自己的烦恼留在教室门外,有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影响学生的情绪、情感的产生。面带微笑的教师在站上讲台的那一瞬间,这种和蔼可亲的教态便可将部分精力尚未完全集中同学拉回到课堂中。这样的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师生已经有了心灵沟通,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便是顺理成章的事。
三、应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上难免有许多疑虑和困惑,这些难理解的概念、抽象的符号、以及难懂的逻辑推理。教师除了通过实验来使抽象变为具体,让学生容易理解;还须根据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困难,审时度势、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发挥自己拥有的教学艺术,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上课时所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
(1)设计精彩的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例如,在讲"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时,教师可这样导言:大家知道,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空气中极易生锈,为此全世界每年损失的钢铁占当年钢铁产量的20-30%,而在干燥的空气中钢铁制品却不易生锈,这是为什么?怎样保护钢铁制品?又如,在实验室里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时,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反应速度较慢,这时如滴加进少量硫酸铜溶液,则会明显加快反应速度(可配合演示实验说明之),这又是为什么?此时,学生的求知欲望一定会油然而生,揭示课题便是水到渠成之事。学生一旦对自己困惑不解的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就会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进而产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真理的追求之情感。
(2)利用化学学科中的美育因素,进行美感教育。
美育对学生形成完善的心理结构,养成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实现全面和谐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化学学科中有很多美育因素,教学中教师恰当地利用这些美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使学生在对知识的认知感受中,在精神愉悦的心理状态下,强化兴趣,深化知识、发展智能是很好的。
(3)创设情境,深化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
①利用实验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运用实体、模型、图表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把学生引入具体情境中学习,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产生要求释疑的学习心理,达到维持和强化学习的心理需要。比如,讲钠的性质,我是这样做的:先做演示实验,展示钠的保存情况、切割钠、观察颜色变化、燃烧钠、钠放入盛水且加了指示剂的烧杯中,在做每个实验步骤前提问题学生思考,步骤中要学生认真观察,然后让学生看书、整理笔记,教学效果不错。
②利用实践情境,加深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
化学实践的最佳途径是积极开展课外活动,通过学生亲自实践,不断克服认识领域的困难,不断品尝智力劳动的成果,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还产生一种“成功了还要再成功”的自我激励的心理。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如实验改进研究、开放实验室自主实验、环保调查、参观“枝江大曲”酒厂等活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身边充满化学”,认识到学习化学确实有用,进而增强学好化学的愿望,加深学习化学的情感。
总之,教学既是知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交流过程,也是师生双方情感交融与共鸣的过程。只有关注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克服学习中的消极情绪,使他们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增强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才有望为学生终身的英语学习和发展以及健全人格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化学教学论》;刘知新;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3
[2]《素质教育概论》;肖文娥,王德林;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