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STC算子法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中的运用

2015-01-09 23:09吴睿唐先龙杨永刚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4年10期
关键词:高校转型

吴睿++唐先龙++杨永刚

【摘要】随着高校向应用型技术大学转型的不断推进,培养学生更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是转型能否成功的核心,而培养不仅会用知识,而且达到巧妙应用知识的人才更是高校转型的关键。通过创新概念及其特征的辨析讨论,提出了创新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结合点,并从创新思维STC算子法的课堂实施,讨论了开放式知识应用环境下,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培养方法,以期寻求一种真正有效的高校转型课堂教学方法与模式。

【关键词】高校转型 应用技术型人才 创新思维方法 STC算子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016-02

一、引言

当代大学培养出的毕业生普遍存在理论知识水平高,但是动手实践能力低的情况。走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无法立即融入到工作岗位,而是必须经过“二次教育”[1]。由此可见,几乎所有高等学府都面临着“学了不会用”尴尬现象。

工学结合与实验教学是高校避免上述尴尬现象出现的常用手段。但目前国内工学结合多是教学实习模式,将工作与学习分开, 达不到以练促学的目的[2]。实验教学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搭建起理论与实际联系的纽带[3],但其教学目标往往定位在“学会应用技术的原理”,学生没有掌握应用技术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而且考核方式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重形式而轻内容[4]的现象。

2013年6月,在教育部推动下,国内A35所地方本科院校发起成立了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5],旨在通过建设应用型技术大学,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解决教育与实践脱节——“学了不会用”问题。

同样是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职业教育,本科与高职高专之间的区别不应该仅仅是学制上的不同,更应该体现在应用型技术大学不仅要解决“学了不会用”问题,而且应该从“用的好,用的巧妙”方面下功夫。会用强调了实践教学方面,而用的好则体现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因此,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各类型技术人才[6],是高校面临的紧迫使命。

综上,通过大力的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从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方面综合培养人才,寻找到一条真正适合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道路,对于促进高校转型成功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具有极为重要的探索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适应于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创新的本质及其特征

(一)创新的本质

传统上,创新能力被认为是一种由基因决定的个体差异,后天是难以培养的。但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学者开始认为创新能力是可开发、可培养的;是一个集中反映“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的特质[7]。文献[8]对知识创新的定义“以转化和应用为基本目的的创造知识及其应用的过程,知识创新尽管也包括新思想的产生,但同时重点强调了知识的转化和应用”则强调了知识转化应用这个创新的后天特征。

对创新更细致的分类见图1。从中可以看出,创造知识部分只占整个创新的1%,绝大多数创新属于知识应用型创新。因此,周光召院士将创新定义为“运用知识取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美国创新杂志定义的创新为“运用已有的知识想出新办法、建立新工艺、创造新产品”。

由此可见,创新的本质是知识的巧妙应用。

(二)创新的特征

上述创新的定义恰好契合了应用型技术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方向,通过其实施必然能够真正促进 “用的好,用的巧妙”目标的实现,使学生满足新时代需要,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目标。那么,适合于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创新应符合哪些特征呢?根据创新的特征,结合经济建设和企业需要,可以将适应于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创新的特征归纳为以下三个。

创新的首要特征是新,如何做到新?把知识用巧妙就达到了新的要求和目标。如某生产玻璃球企业需要将有瑕疵的玻璃球从合格产品中捡取出来,该怎么办呢?很多学生接触到这个问题后的第一反应,马上想到用X射线等方法首先将瑕疵产品识别出来,然后设计机械手将瑕疵产品捡出来。这种方法固然可行,却成本很高,不宜应用于玻璃球的生产,因为这种产品本身利润非常低。继续深入讨论并引导思考后,有些同学能够想到称量的方法,更简单的方法是利用瑕疵产品圆度不足,滚动就会受到限制,因此考虑设置具有一定斜度的轨道,通过有瑕疵产品滚动距离较近的方法从而解决该问题。由此例子可以看出,知识非常简单,但巧妙的应用却可以产生创新,解决大问题。

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仅仅有“新”是不充分的。最早提出创新的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比特认为,检验创新的唯一标准就是利润;周光召院士对创新的定义也提出创新需要取得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创新必须具有的第二个特征是利润和效益。作为企业的后备军,大学生必须明确创新的首要目标就是提升产品质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为社会创造和积累财富。世界上最早的飞行汽车,诞生于1949年,其概念在今天依然是新颖的,但由于没有走向市场,不满足创新的第二个特征,因此不能称之为完整意义上的创新。

创新的第三个特征是社会责任。很多时候创新满足的前两个特征,比如地沟油重新回到餐桌上的问题,单从创新的前两个特征看,是满足的,将用过的油提炼后再次利用的想法不可谓不新,而且降低了成本创造了利润,但显然其不是创新。因此,作为将来社会的建设者们的学生,必须从这里得到社会责任和良知的培养。之所以如此,其实很多由于创新而后带来的危害是由于在实施创新的时候缺乏对社会责任足够重视引起的。如地沟油如果不是回到餐桌,而是用于为汽车或飞机提供燃料,像日本和荷兰那样的做法,那么就是比较完美的创新了。

巧妙应用所学知识,带来新颖的、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作品,同时为人类带来美好的创新正是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所需要的。

三、创新思维STC算子法课堂教学探讨

传统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知识应用时,环境相对封闭,偏重于本门课程所涉及知识,而且知识应用是以套公式的方式进行的。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面临问题时的第一反应是从头脑中寻找匹配知识点寻找答案,甚至很多学生干脆等待别人给出答案,记住结果就万事大吉,往往不去深入思考为什么是这个答案,有没有更好的答案。这种根深蒂固的思维习惯是从上学起,就在反复套公式寻找正确答案的课堂学习过程中不断养成和被强化的。这种情况导致了绝大部分大学生面临问题时只会简单化思考,从而放弃了对问题本身的分析和深入认识。这就是为什么我国培养的大学生虽然在基本知识掌握方面强于西方国家,而在知识应用方面反而不及别人的主要原因之一。endprint

而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后,其知识应用的环境是开放式的,面临的问题会是复杂和千差万别的,可以用的知识是从小到大积累起来的,有时还要用到仅仅是了解甚至是陌生的知识。为此,面向开放式知识应用环境时,需要花大力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挖掘知识的能力。文作者在反复实践和课堂探索中发现,TRIZ创新方法中提出的五种创新思维方法,正是立足问题本身,深入分析问题,通过一定的步骤进行知识挖掘的。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开放知识应用环境下分析问题以寻求解决方案的能力。

TRIZ理论提出的五种创新思维包括九屏幕法、STC算子法、金鱼法、IFR法和小人法,其中后三种方法在使用时通过一定步骤引导使用者不断深入思考,逐步接近并寻找到合适的知识以解决问题,而前两种方法则是站在多维度、多视角分析思考问题,帮助使用者以更加立体和全面的方式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知识。下面仅以STC算子法探讨创新思维方法在课堂上的实施过程。

STC算子法中三个字母分别代表英文单词Size、Time和Cost,是一种多角度地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按照S尺寸、T时间(很多时候与速度匹配)和C成本维度分别进行一系列有规律的发散变化,最终让许多看似困难、无从下手的问题,变得易于解决,从而克服思维惯性,引导知识挖掘。使用该方法时,首先明确分析对象当前的尺寸、时间和成本,然后分别使其从当前状态不断变大直至无穷大,然后再从当前状态不断变小直至无穷小。在尺寸、时间和成本逐渐变化的过程中发现分析对象的新特性、新功能。使用该思维方法时应注意首先不能够由于担心结果变的非常复杂而提前终止,其次尤其不能够猜测中间结果。该方法是一种思维练习,其应用成效取决于主观想象力和问题特点。

在课堂讲解STC算子思维方法时,介绍完方法后,例子往往可以信手拈来,不刻意准备,这种情况下更容易激发挖掘出学生更多的创意。比如,问题可能为“如何改进一支笔”。一支笔对学生来说再平常不过了,但真正要思考如何进行改进却并不容易,因此,学生讨论后,会给出一些答案,但思考方向常常是杂乱无章的,而且有困难感。那么,接下来问题具体化为“如何利用STC法改进一支笔”,继续讨论,结果就大不相同了。

首先从尺寸的角度分析手中的笔,变大后有什么新特性呢?于是学生想到了写大字的毛笔。那么,尺寸继续变大会是什么结果呢?有些学生想到能向天空写字的笔,于是想到利用放烟花的方式,飞机施放的方式以及气球拼接的方式,甚至想到通过改变云的形状进行写字。当一支笔尺寸变为无穷大的时候,可以将字写到世界的各个角落,现在的互联网是不是能够实现呢?而且如果能够造出无穷长的笔,阿基米德可以用其撬动地球,人类登月是不是也可以借用呢?当一支笔尺寸不断变小的时候又会出现什么新特性呢?可以是圆珠笔芯,自动铅笔的笔芯,可以设计一种短小的铅笔,专门应用于圆规上,方便安装拆卸。继续变小,无穷小的时候,有些同学想到了纳米技术,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控制原子分子拼字。

从时间角度思考一支笔的改进时,可以从书写的速度着手。比如当书写速度比较慢时,有哪些新特性呢?同学们会想到向钢铁上刻字的雕刻机床,向石头上写字的石雕等,更慢的有刺绣的艺术品字等等。书写速度变快时,能够想到电脑打字,记者的速记,更快的方式将是未来根据信息科学和人体科学研究成果,利用人脑控制写字,将想到的东西瞬间写下来。

再从成本的角度出发,当不计成本的改进一支笔时,会出现什么情况?有同学想到用钻石做一支笔,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可以在市场上卖高价。开发出写字的机器人笔,人只要讲出书写内容,机器人笔就可以帮助人们把字写下来。当不断降低一支笔的成本时,有些同学想到利用泥巴上面铺一层塑料纸,可以反复书写,价格低廉的粉笔,或者干脆地上铺一层沙子,用一根棍子就可以做笔。

从上述一支笔的改进例子可以看出,利用STC算子思维方法,使同学们从原本难以展开思考的状态迅速活跃思维,能够从最简单的木棍写字想到尖端的机器人笔、纳米技术以及思想控制写字的笔,极大的拓宽了挖掘知识的能力。如果经常进行训练,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应用,相信一定会帮助同学们打破思维惯性,以易于上手的方式改进其工作方式,大大提高知识综合应用能力。

四、小结

当前,国家正在为培养更多的合格建设者进行高校转型,随着应用型技术大学转型的不断推进,培养学生更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是转型能否成功的核心和关键。

绝大多数高校在职业教育转型过程中,将学生参与实践作为重点抓手,无疑将为国家建设提供更多适应一线工作的合格技术劳动者。但同时应该看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技术上很多方面已经接近国外发展水平,人才是引领世界技术的关键与核心,只有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才能够保证我国走在世界技术前列。因此,以高校应用型技术转型为契机,将创新培养与应用技术培养紧密结合,从而培养出一大批能用、会用而且用的巧妙的创新型应用技术人才,对于建设我国国际上大国地位,促进制造业走向国际领先,有着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

作为TRIZ提供的创新思维方法之一的STC算子法,可以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站在多个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其所掌握的所有学科知识范围内甚至陌生领域寻找合适的知识加以应用,从而找到问题的解。该方法不仅有益于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而且更加注重技术的创新应用,正是加厚加重并促进应用技术转型成功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杨玉蓓. 应用型计算机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 2014(8):221-222.

[2] 侯亚合,聂恒凯. “一地多点”厂中校工学结合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49):215-216.

[3] 王素青. 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4,17 (1):104-106.

[4] 孙静,刘赟宇,黄利非. 论“技能调研与培养、需求分析与解决”模式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方法[J].教育与职业,2014,787 (3):107-108

[5] 阙明坤,张韦韦. 应用技术大学:地方高校“升级版”[J]. 教育与职业, 2014(3):22-27.

[6]齐继阳.“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2(2):42-44.

[7]朱红,李文利,左祖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J]. 高等教育研究,2011,2(32):74-82.

[8]朱红涛.知识创造与知识创新概念辨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10(22):74-76.

基金项目:本文受重庆科技学院校内教改项目“TRIZ 教学研究及实践”资助,项目编号:201122

作者简介:吴睿(1971.7),黑龙江,副教授,研究方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创新等endprint

而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后,其知识应用的环境是开放式的,面临的问题会是复杂和千差万别的,可以用的知识是从小到大积累起来的,有时还要用到仅仅是了解甚至是陌生的知识。为此,面向开放式知识应用环境时,需要花大力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挖掘知识的能力。文作者在反复实践和课堂探索中发现,TRIZ创新方法中提出的五种创新思维方法,正是立足问题本身,深入分析问题,通过一定的步骤进行知识挖掘的。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开放知识应用环境下分析问题以寻求解决方案的能力。

TRIZ理论提出的五种创新思维包括九屏幕法、STC算子法、金鱼法、IFR法和小人法,其中后三种方法在使用时通过一定步骤引导使用者不断深入思考,逐步接近并寻找到合适的知识以解决问题,而前两种方法则是站在多维度、多视角分析思考问题,帮助使用者以更加立体和全面的方式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知识。下面仅以STC算子法探讨创新思维方法在课堂上的实施过程。

STC算子法中三个字母分别代表英文单词Size、Time和Cost,是一种多角度地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按照S尺寸、T时间(很多时候与速度匹配)和C成本维度分别进行一系列有规律的发散变化,最终让许多看似困难、无从下手的问题,变得易于解决,从而克服思维惯性,引导知识挖掘。使用该方法时,首先明确分析对象当前的尺寸、时间和成本,然后分别使其从当前状态不断变大直至无穷大,然后再从当前状态不断变小直至无穷小。在尺寸、时间和成本逐渐变化的过程中发现分析对象的新特性、新功能。使用该思维方法时应注意首先不能够由于担心结果变的非常复杂而提前终止,其次尤其不能够猜测中间结果。该方法是一种思维练习,其应用成效取决于主观想象力和问题特点。

在课堂讲解STC算子思维方法时,介绍完方法后,例子往往可以信手拈来,不刻意准备,这种情况下更容易激发挖掘出学生更多的创意。比如,问题可能为“如何改进一支笔”。一支笔对学生来说再平常不过了,但真正要思考如何进行改进却并不容易,因此,学生讨论后,会给出一些答案,但思考方向常常是杂乱无章的,而且有困难感。那么,接下来问题具体化为“如何利用STC法改进一支笔”,继续讨论,结果就大不相同了。

首先从尺寸的角度分析手中的笔,变大后有什么新特性呢?于是学生想到了写大字的毛笔。那么,尺寸继续变大会是什么结果呢?有些学生想到能向天空写字的笔,于是想到利用放烟花的方式,飞机施放的方式以及气球拼接的方式,甚至想到通过改变云的形状进行写字。当一支笔尺寸变为无穷大的时候,可以将字写到世界的各个角落,现在的互联网是不是能够实现呢?而且如果能够造出无穷长的笔,阿基米德可以用其撬动地球,人类登月是不是也可以借用呢?当一支笔尺寸不断变小的时候又会出现什么新特性呢?可以是圆珠笔芯,自动铅笔的笔芯,可以设计一种短小的铅笔,专门应用于圆规上,方便安装拆卸。继续变小,无穷小的时候,有些同学想到了纳米技术,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控制原子分子拼字。

从时间角度思考一支笔的改进时,可以从书写的速度着手。比如当书写速度比较慢时,有哪些新特性呢?同学们会想到向钢铁上刻字的雕刻机床,向石头上写字的石雕等,更慢的有刺绣的艺术品字等等。书写速度变快时,能够想到电脑打字,记者的速记,更快的方式将是未来根据信息科学和人体科学研究成果,利用人脑控制写字,将想到的东西瞬间写下来。

再从成本的角度出发,当不计成本的改进一支笔时,会出现什么情况?有同学想到用钻石做一支笔,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可以在市场上卖高价。开发出写字的机器人笔,人只要讲出书写内容,机器人笔就可以帮助人们把字写下来。当不断降低一支笔的成本时,有些同学想到利用泥巴上面铺一层塑料纸,可以反复书写,价格低廉的粉笔,或者干脆地上铺一层沙子,用一根棍子就可以做笔。

从上述一支笔的改进例子可以看出,利用STC算子思维方法,使同学们从原本难以展开思考的状态迅速活跃思维,能够从最简单的木棍写字想到尖端的机器人笔、纳米技术以及思想控制写字的笔,极大的拓宽了挖掘知识的能力。如果经常进行训练,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应用,相信一定会帮助同学们打破思维惯性,以易于上手的方式改进其工作方式,大大提高知识综合应用能力。

四、小结

当前,国家正在为培养更多的合格建设者进行高校转型,随着应用型技术大学转型的不断推进,培养学生更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是转型能否成功的核心和关键。

绝大多数高校在职业教育转型过程中,将学生参与实践作为重点抓手,无疑将为国家建设提供更多适应一线工作的合格技术劳动者。但同时应该看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技术上很多方面已经接近国外发展水平,人才是引领世界技术的关键与核心,只有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才能够保证我国走在世界技术前列。因此,以高校应用型技术转型为契机,将创新培养与应用技术培养紧密结合,从而培养出一大批能用、会用而且用的巧妙的创新型应用技术人才,对于建设我国国际上大国地位,促进制造业走向国际领先,有着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

作为TRIZ提供的创新思维方法之一的STC算子法,可以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站在多个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其所掌握的所有学科知识范围内甚至陌生领域寻找合适的知识加以应用,从而找到问题的解。该方法不仅有益于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而且更加注重技术的创新应用,正是加厚加重并促进应用技术转型成功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杨玉蓓. 应用型计算机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 2014(8):221-222.

[2] 侯亚合,聂恒凯. “一地多点”厂中校工学结合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49):215-216.

[3] 王素青. 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4,17 (1):104-106.

[4] 孙静,刘赟宇,黄利非. 论“技能调研与培养、需求分析与解决”模式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方法[J].教育与职业,2014,787 (3):107-108

[5] 阙明坤,张韦韦. 应用技术大学:地方高校“升级版”[J]. 教育与职业, 2014(3):22-27.

[6]齐继阳.“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2(2):42-44.

[7]朱红,李文利,左祖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J]. 高等教育研究,2011,2(32):74-82.

[8]朱红涛.知识创造与知识创新概念辨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10(22):74-76.

基金项目:本文受重庆科技学院校内教改项目“TRIZ 教学研究及实践”资助,项目编号:201122

作者简介:吴睿(1971.7),黑龙江,副教授,研究方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创新等endprint

而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后,其知识应用的环境是开放式的,面临的问题会是复杂和千差万别的,可以用的知识是从小到大积累起来的,有时还要用到仅仅是了解甚至是陌生的知识。为此,面向开放式知识应用环境时,需要花大力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挖掘知识的能力。文作者在反复实践和课堂探索中发现,TRIZ创新方法中提出的五种创新思维方法,正是立足问题本身,深入分析问题,通过一定的步骤进行知识挖掘的。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开放知识应用环境下分析问题以寻求解决方案的能力。

TRIZ理论提出的五种创新思维包括九屏幕法、STC算子法、金鱼法、IFR法和小人法,其中后三种方法在使用时通过一定步骤引导使用者不断深入思考,逐步接近并寻找到合适的知识以解决问题,而前两种方法则是站在多维度、多视角分析思考问题,帮助使用者以更加立体和全面的方式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知识。下面仅以STC算子法探讨创新思维方法在课堂上的实施过程。

STC算子法中三个字母分别代表英文单词Size、Time和Cost,是一种多角度地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按照S尺寸、T时间(很多时候与速度匹配)和C成本维度分别进行一系列有规律的发散变化,最终让许多看似困难、无从下手的问题,变得易于解决,从而克服思维惯性,引导知识挖掘。使用该方法时,首先明确分析对象当前的尺寸、时间和成本,然后分别使其从当前状态不断变大直至无穷大,然后再从当前状态不断变小直至无穷小。在尺寸、时间和成本逐渐变化的过程中发现分析对象的新特性、新功能。使用该思维方法时应注意首先不能够由于担心结果变的非常复杂而提前终止,其次尤其不能够猜测中间结果。该方法是一种思维练习,其应用成效取决于主观想象力和问题特点。

在课堂讲解STC算子思维方法时,介绍完方法后,例子往往可以信手拈来,不刻意准备,这种情况下更容易激发挖掘出学生更多的创意。比如,问题可能为“如何改进一支笔”。一支笔对学生来说再平常不过了,但真正要思考如何进行改进却并不容易,因此,学生讨论后,会给出一些答案,但思考方向常常是杂乱无章的,而且有困难感。那么,接下来问题具体化为“如何利用STC法改进一支笔”,继续讨论,结果就大不相同了。

首先从尺寸的角度分析手中的笔,变大后有什么新特性呢?于是学生想到了写大字的毛笔。那么,尺寸继续变大会是什么结果呢?有些学生想到能向天空写字的笔,于是想到利用放烟花的方式,飞机施放的方式以及气球拼接的方式,甚至想到通过改变云的形状进行写字。当一支笔尺寸变为无穷大的时候,可以将字写到世界的各个角落,现在的互联网是不是能够实现呢?而且如果能够造出无穷长的笔,阿基米德可以用其撬动地球,人类登月是不是也可以借用呢?当一支笔尺寸不断变小的时候又会出现什么新特性呢?可以是圆珠笔芯,自动铅笔的笔芯,可以设计一种短小的铅笔,专门应用于圆规上,方便安装拆卸。继续变小,无穷小的时候,有些同学想到了纳米技术,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控制原子分子拼字。

从时间角度思考一支笔的改进时,可以从书写的速度着手。比如当书写速度比较慢时,有哪些新特性呢?同学们会想到向钢铁上刻字的雕刻机床,向石头上写字的石雕等,更慢的有刺绣的艺术品字等等。书写速度变快时,能够想到电脑打字,记者的速记,更快的方式将是未来根据信息科学和人体科学研究成果,利用人脑控制写字,将想到的东西瞬间写下来。

再从成本的角度出发,当不计成本的改进一支笔时,会出现什么情况?有同学想到用钻石做一支笔,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可以在市场上卖高价。开发出写字的机器人笔,人只要讲出书写内容,机器人笔就可以帮助人们把字写下来。当不断降低一支笔的成本时,有些同学想到利用泥巴上面铺一层塑料纸,可以反复书写,价格低廉的粉笔,或者干脆地上铺一层沙子,用一根棍子就可以做笔。

从上述一支笔的改进例子可以看出,利用STC算子思维方法,使同学们从原本难以展开思考的状态迅速活跃思维,能够从最简单的木棍写字想到尖端的机器人笔、纳米技术以及思想控制写字的笔,极大的拓宽了挖掘知识的能力。如果经常进行训练,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应用,相信一定会帮助同学们打破思维惯性,以易于上手的方式改进其工作方式,大大提高知识综合应用能力。

四、小结

当前,国家正在为培养更多的合格建设者进行高校转型,随着应用型技术大学转型的不断推进,培养学生更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是转型能否成功的核心和关键。

绝大多数高校在职业教育转型过程中,将学生参与实践作为重点抓手,无疑将为国家建设提供更多适应一线工作的合格技术劳动者。但同时应该看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技术上很多方面已经接近国外发展水平,人才是引领世界技术的关键与核心,只有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才能够保证我国走在世界技术前列。因此,以高校应用型技术转型为契机,将创新培养与应用技术培养紧密结合,从而培养出一大批能用、会用而且用的巧妙的创新型应用技术人才,对于建设我国国际上大国地位,促进制造业走向国际领先,有着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

作为TRIZ提供的创新思维方法之一的STC算子法,可以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站在多个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其所掌握的所有学科知识范围内甚至陌生领域寻找合适的知识加以应用,从而找到问题的解。该方法不仅有益于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而且更加注重技术的创新应用,正是加厚加重并促进应用技术转型成功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杨玉蓓. 应用型计算机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 2014(8):221-222.

[2] 侯亚合,聂恒凯. “一地多点”厂中校工学结合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49):215-216.

[3] 王素青. 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4,17 (1):104-106.

[4] 孙静,刘赟宇,黄利非. 论“技能调研与培养、需求分析与解决”模式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方法[J].教育与职业,2014,787 (3):107-108

[5] 阙明坤,张韦韦. 应用技术大学:地方高校“升级版”[J]. 教育与职业, 2014(3):22-27.

[6]齐继阳.“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2(2):42-44.

[7]朱红,李文利,左祖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J]. 高等教育研究,2011,2(32):74-82.

[8]朱红涛.知识创造与知识创新概念辨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10(22):74-76.

基金项目:本文受重庆科技学院校内教改项目“TRIZ 教学研究及实践”资助,项目编号:201122

作者简介:吴睿(1971.7),黑龙江,副教授,研究方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创新等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校转型
普通本科转型高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转型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改革
高校转型下应用型本科电气类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一体化探究
高校转型背景下的跨文化应用型人才培养
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知识产权工作的几点思路
转型背景下应用型高校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途径及机制研究
民办高校大学英语师资队伍优化改革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的几点思考
对安阳师范学院2008—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民办高校转型发展下大学物理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