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爱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1 -0162-02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应起到主导作用,故在教学中要把学为主体和教为主导有机结合、统一起来。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教师的教是变化的条件,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变化的根据,是内因。教师的教要通过学生的学而起作用。因此,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调动起学生的全部心理因素投入教学活动,促使学生从不爱学到爱学、乐学,从被动学到主动学。只有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才能把所要掌握的知识经过他们的思考和深化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那么,怎样教育学生爱学、乐学,而又学好呢?在客观上,因受当前大环境的影响下,中学地理被视为副科,地理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加之地理学科是一门边缘学科,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面对这种现状,笔者在几十年的地理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老师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虽然我原学校生源较差,但无论在历年的会考或高考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本人几年来如何挖掘学生的心理潜力,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略表如下:
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人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首先在课堂中广泛而紧密地联系实际,使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扩展到周围的生活环境,能解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教学中讲到“天气”一节时,我尽量使学生联系一些相关内容:如讲到台风天气时,联系列化2012年的“第11号台风海葵”影响给我省带来的经济损失,为了增强学生的“预台、 防台”意识,使学生了解台风的成因、发生的时间,并注意在台风多发期(夏秋)收听天气预报,做好防台、抗洪工作。但台风能给我们长江流域炎热的夏季带来一丝凉意,起到降暑作用。如何收看、判别“卫星云图”等。人文地理阐述的人类如何协调人地关系,学后使学一生认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在改进自然、发展经济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但另一方面,人口数量急剧增加,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致使“环境环境与发展”问题日益突出。而青少年将是21世纪的建设者。而自然界因人们的盲目开发利用,21世纪的世界将是一个日益相对缩少的世界。在课堂上及时反馈一些当今世界所面临的问题,使学生了解当前地球面临各种问题 一些实例让他们进行讨论、辩论等,使他们认识到学有所用,地理知识是一个英明决策者和合格公民必须具备的,这样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其次,使学生明确目标,做到无意和有意注意相结合。学习目的是学习动力的源泉。老师在授课时可提出明确识记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一定要吃透教学大纲,巧妙设计教学过程,自然而然提出识记任务,并指导学生完识记任务的关键所在。如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主要因素是太阳高度而不是日地距离的远近, 这样一比较,设疑学生自然很快就记住了这两个重要的知识点,这样在课上所进行的正反对比,不仅调动了同学的课堂思维劳动的乐趣,在思维过程中, 那疑问迭出的悬念,逻辑严密的推理,探求未知的好奇,豁然开朗的顿悟等,使他们把所学的知识融为一体,在有意、无意中掌握了该掌握的,使他们在愉快中获得。再如五个地质年代的识记,既多而很容易混淆,则在解说各年代特点后,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给2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讨论;如何简易识记五个地质年代的方法。如有位同学编出了这么一句口诀:太原有座古钟(中),经整修后焕然一新。我和同学们为其鼓掌,这位同学的创造思维得到承认,这是一种强有力的兴奋剂,从而培养了他们上课勤思考,出新招在置疑释难中探索不已。除此之外,根据现代教育的要求,设计课前1—2分钟的“环球旅游”活动,让学生走上讲台,把所见所闻的地理趣闻搬到课堂,如有关国际、国内重大的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动态等进行评述。使学生在课内、课外潜移默化地轻松愉快地获得地理知识。同时在授课时紧扣教学内容,有意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传说、见闻等,在课堂中组织一、两次兴趣高潮,犹如一种调味品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学习地理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但教材中的难点是学生学习兴趣和学好地理的障碍。因为学习好坏往往会左右学习的能动性和学习情绪,故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的研究,做到能为学生解疑释难,化难为易,分散难点,使大多数学生领会、理解。
二、用直观手段,帮助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自然地理中的好些内容比较抽象,限于学生的知识基础,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学生与教材之间的矛盾显得较为突出,现在虽有现代教学手段,但用“就地取材的直观演示法”做到既省时又形象,会使那些空间想象能力很差的学生在短时间内理解。如在地球自转周期所涉及的太阳日和恒星日两个概念仅凭书本中的解释和插图,只能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甚至混为一谈,这部分知识为历年学生的阻碍,这部分内容不明显然难以解释上节中的《九月星空图》。笔者授课时给同学们做了一个“实物演示”,使学生茅塞顿开,一分钟之内使绝大部分学生接受,顺利地实现了由感知——概念——原理的上升过程,充分地调动了他们的形象思维。具体的做法是这样的:就地取村,以讲台分别代表太阳或某一恒星,本人为地球,演示时左手对准讲台,演示恒星日,只要人原地自转载360°;演示太阳日时,因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太阳公转,自然人在自转同时还要绕讲台公转 ,要使左手再次对准讲台,人必须要转过大于360的角度,使学生在看时也在思考,这样在极其轻松的气氛中突破了难点,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既知原因,又知结果,对本章的知识加以系统地掌握,备有两条带状红纸和写有两高、两低的圆硬纸做演示。操作过程由学生自己动手,夏季时,把副高演示带按在相应的位置上,因大陆低压的形成而撕断副高带,分别缩到大西洋和太平洋,由两位同学把两高圆硬纸分别贴在夏威夷高压区和亚速尔高压区所分布的位置上,冬季南移用同样办法得出结果。使学生在直观操作中顺利突破这个知识点,并便学生对大气环流作一次复习巩固,加深理解,自然难点不攻自破。气旋、反气旋、地转偏向力等用手掌法辅助理解,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而接受知识信息。
高中地理内容多、知识点分散,单靠分散记忆是不够的,则应:
三、重视规律归纳,便于地理知识的联系和应用
对同类事物进行归纳比较,在比较中可以揭示地理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联系,发掘事物、现象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不仅可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形成知识的立体结构,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以帮助学生在规律中掌握地理知识,以原理去解释地理现象,做到学有所用,同时对学生解决知识难点帮助极大,如当学到全球自然带的分布时,可回顾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以植物分布为纽带填写二张“理想空白图”(图略)自然掌握了两个重要知识点。讲解全球气温水平分布时,其中第三个特点,即使把有关内容全文背出,但碰到实际问题不见得能解答。
根据海陆等温线分布,气温、季节、南北半球等关系可得出如下结论:“高温向高纬突,低温向纬突”。这个结论反过来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个规律同样适应于寒、暖流影响而引起的等温线分布,达到知识的贯通。为此可由结果解析原因,由原因得出结果,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多向思维、发散思维和形象思维,促使他们的大脑积极地参与思维之中。
教师在不断的输出信息,学生参与接受信息、消化信息、适时进行信息反馈,这是双边活动必不可少的。
四、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实现教学的高效率
在老师精讲,学生勤学的基础上,信息反馈是教学过程中关键的环节,要想把教与学有机的统一在一个最佳的程序之中,教师要激发和强化这种反馈功能,创设种种时机,诱导学生作出及时反馈,以致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以便教师在信息反馈过程中,能及时了解到自己所给出的知识信息哪些已达到了目标,哪些还有差距,应该如何控制教学进程,做到有的放矢,从而利于实现教学的高效率。如课前用几分钟时间将前一课所讲的重点内容列出几个简答题或由学生自设答题,就会在同学面前亮相。或者当讲了一个重要知识点,马上检查。如在讲“我国商品粮基地分布”时,我边讲边填,对于不同商品粮基地作了一一介绍,并使学生明确记忆,位置落实,为了检查教学效果,发给每位同学一张空白图,让学生在相应的位置上画出各基地的范围,并填上名称,当场面批,结果准确率达70%以上,合理安排单元练习,并及时检查学生的练习结果。在试讲评中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知识、技能的错漏,以及审题、解题和答题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学生答题思路及答题的规范。这样既达到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也及时弥补了学生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同时也刺激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
总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我们地理教师只要坚守好地理教学的主阵地,不断加强和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尽力调动学生的手脑、口、眼各种器官积极参与整个学教学过程。使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体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以迎接、适应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