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造业的跨国经营及国际竞争力分析

2015-01-08 00:51张亚萍
商场现代化 2014年32期
关键词:国际竞争力制造业

摘 要:我国企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其中制造业是企业中的基础环节。在我国,制造业是比较发达的产业,由于我国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都很丰富,又有充足的廉价劳动力,很多外国企业都来选择我国建立企业。而我国制造业也应该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本文结合当前我国制造业跨国经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建议与对此,来提升我国制造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关键词:制造业;跨国经营;国际竞争力

一、我国制造业跨国经营现状

目前,我国制造业的领域进一步拓宽加深,有食品业、纺织业、化工业、装备制造业等,投资区域从欧美、港澳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拓展到亚太、非洲、拉美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制造业跨国并购活跃。现今,企业竞争的焦点已经是如何更好、更快地满足客户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现在国际上有个新趋势,就是把制造业价值链条中的服务环节,如战略咨询与管理、研究开发、产品设计、营销、公共关系、金融服务等转向国外。国内有竞争力的企业更多地采用收购兼并方式开展对外投资。如吉利收购沃尔沃,武汉钢铁集团收购CLM公司19.9%的股份等。中国制造业的跨国经营能力不断增强。一批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通过进行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的跨国经营在更大的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增强了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能力,已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在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按销售收入排名的2013年世界500强企业名单中,中国有95家企业入选,2014年上榜公司数量创纪录地达到100家。中石化取代埃克森美孚,在榜上排名第三,打破了该公司与沃尔玛和壳牌三足鼎立的历史。

据行业专家评论,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就是要把国内产业和过剩产能向外转移,这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发展所必经的过程,只不过各国的实现形式不一样。中国推出“一路一带”规划并积极参与全球化生产,其目的是建立与中国市场相匹配的世界产业格局,也是承担一个大国的国际责任。李锦表示,中国现在的“走出去战略”和美国当年的马歇尔计划有相同之处,都是以世界为市场,对外在全球配置资源,对内调节国内矛盾,但两者本质上的不同是,美国马歇尔计划带有资本主义对其他国家的控制意图,在关系上是不对等的,中国的对外合作是建立在平等共赢基础上的。在郑军看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确实有利于国内过剩产能的消耗,但他不同意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这一说法。“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是冷战的需要,为的是绑架欧洲国家,对抗社会主义阵营,而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为了扩大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是不带任何条件的。中国市场和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口红利越来越小,企业利润空间越来越低,有些东西需要向外转移,而恰好这些非洲国家希望中国产业过去,这是双赢,不要轻易用马歇尔计划这个词,因为这个词到非洲可能会引发一些误解。

二、我国制造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

在谈到走出去的企业时,不少在海外投资的企业都遇到了共同的问题,就是融资难题。走出去的企业是非常需要贷款的,但内保内贷,致使企业除了要承担巨大投资压力外,还要承担担保风险,不被股东方所接受;而外保外贷,又面临高昂的境外融资成本,企业不堪重负。这些问题也是现在自贸区的中资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当然,我国的制造业跨国经营也存在不少问题。尽管我国制造业发展速度惊人,但与吸引外商投资相比,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开展跨国并购的时间还很短,绝大部分属于初始阶段。

第一,“走出去”面临着一系列的融资难题。事实上,随着信贷政策不断调整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等因素,一些企业就因资金链紧张而不得不止步于国内市场。一方面,贷款不能成为资本金来源的规定使得中国企业无法将国内贷款拿到国外去,尤其是民营企业,由于得不到政策性银行的支持,面临比国企更大的融资难度;另一方面,信用担保额度有限,超过2000万美元需要财政部批准,这也给中国企业“走出去”制造了障碍。在企业融资方面,东道国的银行有它自己的标准,就跟中国的贷款有中国的标准一样,它们的这些标准涉及到法律、专利、环保、劳务用工,这些方面可能是中国企业在过去没有遇到过的。

第二,制造企业“走出去”的目的不明确。“走出去”战略,是政府倡导、鼓励的一种企业行为,但是“走出去”的主体是企业,企业自身的情况才是决定“该不该走”、“该怎样走”等问题的关键。在我国“走出去”的6000多家企业中,不乏有影响的企业,但是“走出去”的成功案例并不多,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对于众多企业而言,当“走出去”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既是一种外在压力,也使部分企业在对自身竞争优势缺乏必要了解的前提下,认为“走出去”一定海阔天空,风光无限,因而许多企业在“走出去”时缺乏明确具体的发展目标和规划,缺乏长期的战略思考和科学的管理体系,在投资项目、环境分析、地点选择、合作伙伴选择、经营策略的制定与执行等方面,往往缺乏论证,经营方式单一,不能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扬长避短。

第三,我国制造业跨国经营在国际市场上的比重偏低。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来看,自由港或传统避税地的投资量占到历年对外投资量的80%以上,而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其实是国内投资者为了获取作为外商投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优惠的一种假象。而且我国制造业的跨国经营并没有很好的利用起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国际化程度也不高,即使是一些知名的跨国公司,像海尔集团来自海外的收入也只占了全年销售额的一小部分,企业中的雇员绝大多数都是国内员工,国外雇员比例也极少,在海外资产也只有总资产的一小部分。

三、提高我国制造业跨国经营竞争力的对策

针对目前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影响了我国制造业的跨国经营,并在国际市场上如何提高竞争力,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强境外、多边合作,为企业提供政策性支持。从政府到国内金融机构都应该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便利。扩大境外跨国企业的外币资金池,允许中国跨国经营企业向其境外的企业、项目提供贷款和融资的便利。破除境外投资所有制的歧视,在境外投资审核的范围中,资金的扶持和国家资源的获得应该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破除政策上对境外体制的规模的偏好,要给予新兴产业、成长性企业和传统企业,阶段的跨越性企业与国有大型企业同等的扶持力度,加速其发展壮大。

第二,确定适合自己企业的战略。很多国内企业把自己定位成领导者,这样往往会使自己暴露在对手面前。引进先进的虚拟制造技术、利用网络技术提高制造效率。由实体制造向“虚拟制造”转变是国际制造业在信息技术推动下发生的最显著变化。该技术通过虚拟化的计算机模拟,完成大型精密设备的一步步设计、生产和总成。目前,不少国内外先进制造企业,已通过引进该技术,极大地降低了高新技术的研发成本。网络提供了制造商和加工厂之间的最短路径连接和最快速度成交的现实可能性。制造商可以在全球建立零部件加工基地,一辆汽车就是有多个国家合作组成的。

第三,由单纯制造到多元化服务。当前,由于制造业从总体上来说利润呈递减趋势,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则呈利润递增趋势,跨国制造公司出于追逐利润的需要,纷纷调整其战略,将竞争重点从产品制造转向客户服务,以提高制造业的获利能力。收集并建立顾客信息数据库,进行市场细分,然后各个击破。提高新的环境所必需的灵活性和快速适应能力。产品的制作过程和消费者的需求调查必须保持同时改进,拟挖掘和满足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零部件通用,以便在任何用得着它的地方方便地使用它。达到这一目标是通过对零件、工具、材料和工艺进行标准化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陈清泰.跨国公司经营优势变迁[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2]彭龙.国际贸易[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卢汉林.国际投资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4]朱苑桢.中国企业走出去有四大挑战[DB].国际在线,2014.9.3.

[5]胡军.跨文化管理[M].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张亚萍(1978- ),女,汉族,陕西西安市人,陕西师范大学经济学硕士,,现任教西安翻译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市场营销

猜你喜欢
国际竞争力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中国出口结构的国际竞争力研究
中国纸制品的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
国际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背景下发展东北地区粮食贸易的对策
提升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探讨
浅析石油工程服务企业如何提升国际竞争力
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分析
大数据对制造业来说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