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雯
“协商”一词引入教育领域,其含义是为实现共同的教育目的,教师与学生通过民主方式共同讨论教学计划并付诸实施的过程。学生的协商素质应包含以下基本内容。
较强的自主学习意愿。协商教育作为一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形式,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高度负责,这就需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学习的潜力。
清晰的自我评判能力。合理的学习预期是基于学生对自己目前所掌握知识的准确认识设定的。
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自信心和独立精神等,才能在集体学习过程中,坚定信念、稳定情绪,面对问题独立思考,行事不优柔寡断。
较强的语言能力。在协商教育活动中,如何做到汇集集体的意见,聚焦思想,如何合情合理、精确表达,做到既言简意赅,又一语中的,都依靠学生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善于处理人际交往关系,既是协商教育的前提,也是协商教育的目的与归宿。要参与协商学习,有关心、理解、容忍、说服他人的本领,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必不可少。
较强的集体意识。如何在老师、同学和自身需求之间寻求最佳的契合点,在群体学习中,既尊重教师,又表达个人的意见与想法,同时兼顾群体的利益与意志,都对学生个体所具有的集体意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学生协商素质的培养,与其说是“教”出来的,不如说是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渐养成的。协商素质的培养既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培养协商素质就必须将这一目的有效地融入到日常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改变教育教学风格。要做到协商与互动,教师必须主动转变教学风格,变革传统的立足于尊长师承关系,教师绝对权威,学生被动服从,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教育教学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表演舞台”,而是学生自己践行的“场所”。不是教师个人担纲而要吸纳学生参与设计目标任务、组织编排教学内容,放手让学生自己摸索,积极寻求达成学习目标的途径,充分发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要取得良好的协商教育效果,必须建立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这需要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达成朋友般的互相信任与尊重,形成一种相互关心、积极参与、顺畅沟通的机制。大家在平等、民主、自由、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氛围中,实施并推进教育教学。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才能广开言路、倾听意见、了解彼此心声,从而集思广益,促进教师以及学生群体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培育合作欲望。学校作为专门培养人的社会机构,是一个人与人合作的场所。一个班级、一组学生,交往与合作关系无处不在。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产生合作的欲望,使他们有合作的需要。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学习、集体讨论、班级辩论等教学形式,使得学生之间彼此协作、相互鼓励,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将个人学习转变为集体学习。
激发学习动机。协商教育教学活动有效展开有赖于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时刻想着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尽可能多地创造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共同的学习中取得进步,找到乐趣,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成就感,激发学生参与协商学习的需要。
建构多样化的评价标准。培养协商素质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水平,切勿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衡量与要求学生,要正视学生的差异,采用动态的标准,衡量不同学生不同程度的学习成效。通过确立多样化的学业成就评价模式,对不同程度学生不同的学业进步予以及时的肯定与认可。
责任编辑 林云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