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重症监护室护理岗位设置及阶梯式培养模式的建立

2015-01-06 01:12李娜郭俊艳
军事护理 2015年22期
关键词:阶梯式监护室心血管

李娜,郭俊艳

(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 护理部,海南 三亚572000)

岗位管理是以组织中的岗位为对象,科学地进行岗位设置、岗位分析、岗位描述、岗位监控和岗位评估等一系列活动的管理过程[1]。岗位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也是实施专业化培训的基础。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印发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明确提出,实施岗位管理是当前护士管理方式改革的切入点[2]。为推进护理改革,2012年4月28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又印发了《卫生部关于实施医院护士岗位管理的指导意见》[3],但如何能够真正在实践中落实文件的要求,是需要广大管理者认真思考的问题。心血管重症监护病房为高风险、高技术科室,对护理岗位设置、职责要求,以及护士专业素质、业务技能都有着更高的要求。我科自2010年全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完成了护理模式由功能制向责任制的转变。在此基础上,我们于2011年借鉴国内护士岗位管理的经验[4-5],开展了护理岗位管理,并就阶梯式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现总结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院心血管内科是全军心血管病中心、北京市重点学科,卫生部、总后卫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培训基地,实际开展床位150张,年收容5000余人次,普通护理单元4个、监护室1个。心血管内科监护室主要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心血管危重症患者,现有床位20张,护士32人,年收容量800余例,抢救成功率达98%。学历:本科及以上6名,占18.8%;大专学历26名,占81.2%。职称:中级及以上3名,占9.4%;初级29名,占90.6%。我科自2011年实行护理岗位管理及阶梯式护理培训模式。

1.2 方法

1.2.1 心血管重症监护室 护理岗位的设置根据工作实际情况,将护理岗位分为3类,即临床类、保障类、教学类;临床类细化为3级,即主责护士、副责护士和辅助护士;保障类分为办公室护士、保障护士;教学类设置教学组长一名。根据工作年限和专业能力,将护士分为N0~N3等4级,N0级为新毕业生、轮转护士、进修护士;N1级为具有护士职称、工作2年的护理人员;N2级为具有护师职称及5年以上工作经历的护理人员;N3为具有主管护师职称的护理人员。教学组长由N3护士担任,主责护士、办公室护士、保障护士由N2护士担任,副责护士由N1护士担任,辅助护士由N0护士担任,岗位固定,但随护士能级的提高予以调整。

图1 心血管重症监护室护理岗位的设置

1.2.2 心血管重症监护室护理岗位职责 根据岗位需要合理配置使用N0~N3护士。日间实施责任制护理,由1名护士负责1~5例患者的全部护理工作,主责护士主要负责病情危重的1~2名;副责护士主要负责病情稳定的重症3~4名;辅助护士主要辅助主责护士工作或负责康复期即将出院的3~4名。夜间实施小组制护理,由1名主责护士、1名副责护士、2名辅助护士等4名护士共同组成,主责护士主要负责处理医嘱、病情监护、书写护理记录等;副责护士主要负责治疗处置、执行医嘱、巡视病房等;辅助护士主要落实基础护理工作。教学组长负责病区教学工作,包括本病区护士的专科业务培训,以及轮转生、进修生、实习生、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办公室护士负责床位管理、医嘱处理等,保障护士负责请领、整理各类药品、医疗护理用品等。

1.2.3 阶梯式培养模式的建立与实施 以岗位实际需求为导向建立阶梯式培训体系,由护士长负责制定计划和组织实施。N0护士培训重点在于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工作流程和制度等;N1护士培训重点在于专科护理、重症护理及急救技能等;N2护士培训重点包括个案护理、循证护理及质量改进等;N3护士培训重点包括疑难重症护理、教学、科研等。通过培训难度与深度的逐步递增,为不同层次护士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训形式上,N0护士以科室讲座及岗位实践为主,重点掌握常见心血管危重症护理常规、各班次护理工作程序;N1护士以技能培训、教学查房为主,重点掌握心血管危重症急救处置及抢救配合;N2护士以专科护士培养为主,强化专科业务能力;N3护士以各种学术活动为培训形式,如申报、参与护理科研课题,参加护理学术交流会等,以进一步开拓视野,掌握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

培训效果上,采取技能考核、跟班检查和任务牵引为主要手段,确保培训不走过场,取得实效。

表1 心血管重症监护室护士阶梯式培养模式

2 结果

2.1 专科护士岗位体系 通过实施岗位管理,心血管重症监护室31名护士中,N3护士2名,占6.5%,护龄8~12年,平均(10±1.7)年;N2护士11名,占35.5%,护龄5~7年,平均(6±0.5)年;N1护士9名,占29.0%,护龄3~6年,平均(4±0.3)年;N0护士9名,占29.0%,护龄1~3年,平均(2±0.7)年。白班工作护士人数分配为N0护士4名、N1护士4名、N2护士6名、N3护士2名;夜班工作护士人数分配为N0护士4名、N1护士2名、N2护士2名,形成了层级清晰、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的护理团队工作模式。

2.2 护士专业素质明显提升 阶梯式培养模式为护士搭建了逐步提高业务技能和专业素质的平台,护士的专业发展方向比较明确,也极大地提高了护理人员学习专业技能、提高了专业素质的热情。在年度专业考核中,全科护士平均成绩达85分以上,较去年提高了10分;规范化培训考评合格率达100%,比去年高出5个百分点。近两年来,有4名护士通过全军重症监护专科护士培训,8名护士获得院级“优秀护士”、“服务之星”、“技术能手”、“嘉奖”等奖励;离职护士仅1名,离职率为3.2%。培养中华护理学会重症监护专科护士、全军重症监护专科护士140名,研究生、轮转生、实习生104名,较好地发挥了教学作用。

2.3 整体护理质量明显提升 通过实施岗位管理,明确了岗位职责和任务分工。危重患者病情变化快,由工作经验较丰富的N2护士负责;病情平稳的患者技术风险相对较轻,则由技术全面的N1护士负责;康复期患者由相对年轻的N0护士负责。根据病情及护士的技术能力合理配置岗位,确保了专科重症护理工作质量和护理安全。2年来,我科整体护理质量全部达到军队标准,护理投诉及因护理不到位引起的医疗纠纷基本杜绝,做到了护理服务零投诉。

3 体会

3.1 实施岗位管理是推动护理管理改革的重要途径 护理岗位管理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的持续,是护理管理发展的方向。2010年国家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以“夯实基础护理、提供优质服务”为主题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全国各级医院纷纷改革功能制护理,建立起护士工作责任制,极大地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然而,在当前的管理机制下,仍存在着一些阻碍临床一线护士队伍稳定和发展的因素,如按身份管理、同工不同酬;按科室分配、多劳不多得;按年限晋升、缺职业发展;按功能分工、缺乏价值感;形式化考核、缺乏客观性等,这些因素都影响着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卫生部医政司副司长郭燕红[1]指出,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建立护士岗位管理机制入手。本研究从心血管监护室的工作实际出发,设置临床、保障、教学等三类六个岗位,同时根据护士的工作年限和专业能力,将护士分为N0~N3四级,形成了能级对应的岗位管理模式。

3.2 阶梯式培养模式为护士职业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长期以来,由于没有建立起明确的岗位层级,岗位需求不明确,护士职业生涯不清晰,导致护士的培训不系统,目标也不明确,特别是继续教育与护士临床职业生涯发展结合不紧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临床护士队伍的发展。阶梯式培养模式通过建立层层拓展、递进深化的培养阶梯,系统设计训练重点与培养方式,培训计划结合临床实践,并循序渐进,帮助护士适应岗位需要直至胜任岗位要求。临床能力、发表高水平论文、取得科研成果三个阶梯是培养临床科学家人才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建立的护士阶梯式培养模式,从N0到N3培训难度与深度的逐步递增,为不同层次护士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专业护理人员的培养与护理人员层级使用奠定了基础。

3.3 新模式为开展护士绩效管理奠定了基础 绩效管理是计划和设定目标,指导和督促员工达成业务目标,并根据绩效结果给予认可与奖励的一个持续过程[6]。护士岗位管理是优化护理服务流程,实施护理工作绩效考评,稳定临床护士队伍的基础[1]。阶梯式培养模式建立了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士在职培训的新模式,为不同层次护士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在护士的绩效分配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论证,同时护理管理者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和完善,使护士岗位管理和阶梯式培养模式真正符合临床工作需要,适应护理工作的发展,切实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提高护士的幸福感,使护理管理向更加科学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1]张立新.实施护士岗位管理加强临床护理队伍建设[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7):5-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护理事业发 展规划 纲要 (2011-2015 年)》[EB/OL].[2005-08-01].http://www.nhfpc.gov.cn/yzygj/s3593/200804/948d14aee7384f9aa0be9ed5ef7f373c.s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实施医院护士岗位管理的指导意见[EB/OL].[2012-05-04].http://www.gov.cn/gzdt/2012-05/04/content _2130145.htm.

[4]刘亚平,董军,马力,等.护理岗位管理设计与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5):8-10.

[5]吴欣娟.护士岗位管理与培训实践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5):7-9.

[6]魏庆国.医疗机构绩效管理[M].台湾:华杏出版机构,2013:58-60.

猜你喜欢
阶梯式监护室心血管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探讨个体化阶梯式疼痛管理模式在肿瘤晚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谈阶梯式朗读教学——以《天上的街市》为例
床旁超声与移动DR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应用比较
重症监护室护士职业倦怠的研究进展
lncRNA与心血管疾病
胱抑素C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
普通高中音乐鉴赏模块阶梯式教学法的探索